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工商管理 >

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应注意的问题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摘要:历经十多年,我国 企业 实施“走出去”战略已取得了长足进展,但还面临诸多瓶颈,企业只有正视面临的 问题 ,纠正一些模糊的认识,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策略,才能保证这一战略的成功实施。 关键词:企业;走出去;战略 我国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

摘要:历经十多年,我国 企业 实施“走出去”战略已取得了长足进展,但还面临诸多瓶颈,企业只有正视面临的 问题 ,纠正一些模糊的认识,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策略,才能保证这一战略的成功实施。

关键词:企业;走出去;战略

我国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是 经济 发展 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后的近30年时间内,我国主要是利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和市场潜力,吸引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重组 中国 的生产要素,使中国进入跨国公司产业链的全球布局,并通过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采购、定牌生产、来料加工等形式,使中国的产业、产品、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
我国通过“引进来”,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中赢得了一席之地,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受益者。从2000年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标志着对外经济发展战略从“引进来”为主,转变为“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刻 分析 国际、国内 政治 和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党中央根据我国 现代 化进程和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大格局提出的,是我国面向21世纪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是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推进高起点发展的必由之路。无论从开拓市场空间,优化产业结构,获取经济资源,争取技术来源,还是突破贸易保护壁垒,培育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跨国公司,“走出去”都是一种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重要标志。
“走出去”是在我国之外与跨国公司共舞,更高层次的国际合作与竞争,具有更大的风险性。与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总体水平还不高。总体上还处于转换机制、 学习 和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阶段。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相比,无论经济技术实力还是国际竞争经验,都处于幼稚和弱势地位。一批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战略引领下,迅速成长,跻身全球化竞争。
但从“走出去”战略实施至今,不过十几年的时间, 目前 仍处于探索和尝试的初级阶段,致使像TCL、康佳等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过程中折翼而归,经验教训证明,要成功实施走出去战略,在认识和行动上存在的一些误区,必须引起高度的关注。

一、“走出去”须重视企业自发性

“走出去”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政府在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但必须明确,企业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市场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的素质、国际竞争力决定“走出去”战略的成败。政府的作用主要在于提供政策支持,在“走出去”战略实施过程中,正在逐步形成或者说显现出一种看法,这种看法实际上可以称之为“政府推动论”,毫无疑问,健全和完善“走出去”战略是国家和政府的份内之事,也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现实需要,但是必须注意的是,“政府推动论”在强调对外投资制度建设的同时,却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走出去”的主体是谁,这个主体到底出于什么目的对外投资,其对外投资与国家的促进措施究竟有多大关联?在“走出去”战略实施过程中,一些人有意无意模糊了这一概念,将政府对外投资的管理职能上升到对企业经营行为的 影响 与干预,给“走出去”抹上了不应有的行政指令色彩。政府作为公共管理部门,对“走出去”的职责就是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绝不能“越俎代庖”,偏离轨道。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制定和推行对外投资的相关促进措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外发展。我国近年来也出台了一系列与“走出去”战略相配套的财政 金融 鼓励措施,为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提供便利和保障,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在促进措施制定方面都非常努力。但是对外投资是企业的经营行为,也就是说只有企业认为投资的时机到了,它才会“该出手时就出手”,对此一定要清醒的认识。

二、注意风险的规避与防范,戒一哄而上盲目跟风

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生产要素在全球的重新配置,所以企业一定要开展跨国经营,到全世界寻找和开拓市场。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企业都能够走出去,一般而言,“走出去”的企业应为本行业的佼佼者,企业应苦练内功,若在国内市场尚缺乏竞争力,“走出去”成功的可能性也将是很渺茫的。
一项由IBM的事业部和上海的复旦大学联合进行的 研究 报告得出的结论是,尽管许多中国公司在未来10年中可能在海外市场获得成功,但由于缺乏连贯的扩张战略,大多数公司面临严峻的风险。“走出去”的地域要首先选择与我国政治关系好、经济合作意愿强、市场环境相对完善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对外经济合作,逐步扩展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可根据企业实际,从跨国经营的初级形式入手,逐步拓展到更高层次的跨国经营形式。企业应树立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遵循市场经济 规律 ,重视成本收益分析, 科学 论证,审慎决策,循序渐进,量力而行,避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尽量规避各种风险,努力提高“走出去”的成功率。

三、“走出去”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要脚踏实地,不能急功近利,一掷千金,非理性地付出高昂的代价。当前对“走出去”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以及失败的教训作一些理性的思考,对减少“走出去”的成本,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步伐是大有益处的。 跨国投资失败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居于首位的就是公司本身的管理漏洞。一些企业在投资决策前对投资国的环境和政策没有进行认真、深入、细致的 分析 ,对国外投资环境、 政治 风险、 经济 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技术适用性认识不够,可行性分析不 科学 ,有的项目甚至不做境外市场考察就编制可行性报告,导致项目上马后 问题 很多,经济效益不佳甚至亏损;也有的企业对境外的合作伙伴资信情况了解不细导致上当受骗,或因对方资金不到位、不履行合同义务而使企业受损的情况时有发生。走出去企业失败的经验教训是:规模小、组织和管理方式落后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是难以生存的。

四、政策的灵活性十分重要

政府的宏观指导是必不可少的,但它与市场导向并不完全一致,因此,过度严格的审批制度会扭曲企业的投资行为。一方面会压抑投资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另一方面会使企业忽视市场风险。因此,政策应保持必要的灵活性。政府宏观指导与企业审慎决策的有机结合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五、加强境外投资的监管

加强境外投资的监管,关键在于分清责任,理顺机制。
实践证明,政府用行政审批的办法和多政府部门直接涉足跨境监管的办法,不仅成本高、效率低,而且政府对微观投资活动的过多干预会打乱企业的投资责任机制,弱化投资企业的责任和风险意识。
政府部门要将境内投资企业的资信、资质作为境外投资审查的基本条件,承担对境外投资企业的政策监督;出资人机构的监管对象是境内企业,而不是境内投资主体投资的境外企业。关键是督促投资企业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和投资决策机制;境内投资企业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并用好东道国的 会计 、审计等机构,承担境外投资的全部监管责任。三者责权明确才能有好的效果。

六、要坚持与东道国互利双赢

“走出去”开展境外投资,既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维护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又要坚持互惠互利、共同 发展 ,寻求合作各方利益的汇合点。
企业的有关人员,应遵守当地 法律 法规,尊重当地风俗习惯,既要维护我方权益,又应避免不必要的摩擦和冲突。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lunwen/gongshang/158622.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