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工商管理 >

国企出路在于建立利益共享分配机制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 内容 摘要] 本文认为:经过25年改革,制约国企 发展 的外部因素基本消除,现在国企竞争不过私企的主要原因是管理层利益、职工利益与 企业 利益不是高度一致。解决这一 问题 的唯一 方法 是在国企建立利益共享分配机制,使国企成为马克思构想的自由人联合

[ 内容 摘要] 本文认为:经过25年改革,制约国企 发展 的外部因素基本消除,现在国企竞争不过私企的主要原因是管理层利益、职工利益与 企业 利益不是高度一致。解决这一 问题 的唯一 方法 是在国企建立利益共享分配机制,使国企成为马克思构想的自由人联合体,成为真正的 社会 主义企业。文章认为,建立利益共享分配机制的方法是对物质资本与技术资本投资者实行资产股份制,对国企决策层实行购股期权制,对国企管理层实行虚拟股份制,对国企普通职工实行单元股份制,其中,购股期权制、虚拟股份制、单元股份制是与用工相结合的制度,它们共同组成利益共享型用工制度。资产股份制与利益共享型用工制度共同组成的利益共享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企业的根本制度。

[关键词]利益共享分配机制、虚拟股份制、购股期权制、单元股份制、国企改革

改革开放之初,国有企业拥有建国30年培养的绝大多数人才,建立了完整的国有生产系统、国有商业系统、国有运输系统、国有 金融 系统、国有 教育 系统,垄断了几乎全部人、财、物资源供应,当时私有企业因为姓“资”还没有生存资格,乡镇集体企业因为提倡社会主义商品 经济 才刚刚起步,但短短25年后,大部分国有企业就被私有企业取代,为什么国企如此没有竞争力?要找原因,就要 分析 这25年社会背景。

乡镇企业缺少资金、人才和供销渠道,只能依托国有企业谋求发展,但国有企业对乡镇企业的帮助原则上只限于集体企业,当时个体企业生存权尚未明确,许多私人企业都挂上集体牌子,此外,乡镇企业没有自己的流通渠道,只能一面依靠国有商业系统,一面依靠自己的销售员到各地开拓市场。乡镇企业的原料通过黑市高价购买,加上设备、技术较差,生产成本较高,因而只能直接到消费市场直销产品。国有企业的原料通过计划供应,供应价格低,且设备、技术较好,因而生产成本低,可是国有企业产品要通过国有商业系统一级、二级、三级批发站的批发才能流通到各零售商店对外销售,商品流通成本高,加上国有企业小社会负担及离退休人员负担重,以致商品计划零售价较高。乡镇企业产品生产成本即使达到二级批发价水平,也可以用直销方式与国有企业竞争。由于乡镇企业产品的零售价远低于国有企业零售价,因而可以用回扣方式贿赂国有企业采购部门,也可以用国有企业批发价在消费市场零售其产品,这使国有商业系统面临巨大竞争压力。

国有企业产品通过各级批发站对外销售,没有批发市场也可生存。乡镇企业的产品只能通过批发市场对外分销,乡镇企业推销员在各地建立销售点后,可以根据需要市场需要,通过批发市场代销其他企业产品,从而降低销售成本。80年代中后期,各地根据经济发展需要,纷纷建立批发市场,但进入批发市场的主要是乡镇企业与个体企业。乡镇企业在批发市场的产品售价以国有企业批发价为参照,按购买量确定批发价,甚至以国有企业三级批发价对外零售商品,因此,批发市场的形成使国有商业系统的零售业受到巨大冲击。此外,乡镇企业以回扣方式向国有企业推销产品,强力挤占国有商业企业的传统市场。

但是,国有商业企业对这一情况反应迟钝,在销售额急剧下降,出现亏损之后,国有商业企业零售商店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将柜台对外承包,让个体商贩租赁经营,各级批发站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以批发价对外零售。国有生产企业因为国有商业系统不能包销全部产品而出现产品积压,为解决这一问题,当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承包经营,承包者主要是拥有市场资源的销售员和个体商贩。

80年代后期,居民收入水平上升使社会消费结构升级,社会消费结构升级使低档消费品失去市场,高档消费品因社会生产能力有限而紧缺,这时,国有企业与乡镇企业都面临产品结构更新换代的投资问题。急剧扩张的投资需求导致贷款难和生产资料供应紧缺的现象发生。生产资料供应短缺使重工业也面临生产能力扩张问题。为确保经济稳定,国家贷款向重工业和大型轻工企业倾斜,无力顾及中小型国有企业的产品结构改造。乡镇企业在贷款难的情况下,采用与外商合资、集资等方法进行产品结构改造。这一期间,江、浙等轻工业省份大力引资帮助企业进行产品结构改造,安徽等重工业省份大力帮助国有重工业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国有中小型企业与乡镇企业则主要依靠自身积累和招商引资的积极性进行自我改造。

当时,大部分国有中小型企业被私人承包,承包者因为承包期短,没有改造企业产品结构的投资兴趣,此外,国有企业的利润大部分上交、小部分提留,提留的利润主要作为奖金发放给职工,资本积累很少,加上产权不明确,引资招商存在资本合作困难,因而,很多中小型国有企业因贷款困难而没有进行产品结构升级,丧失了80年代社会消费结构升级的机遇。大部分乡镇企业与个体户因为起点低,生存压力大,每年都将大部分利润用于资本积累,从而抓住发展机遇。

90年代初,重工业瓶颈消除,社会经济再次高涨,这时,乡镇企业因产品适销对路且拥有顺畅的销售渠道而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国有商业企业因为国企产品不适销对路而积压大量商品,销售量急剧下滑,出现普遍性亏损,国有生产企业因产品积压而资金周转不灵,国企之间出现严重的三角债现象。这期间很多国有生产企业出现亏损,大多数国有商业企业破产或租赁给私人经营,国有商业系统因而退出 历史 舞台。

90年代后期,社会消费结构再次升级,企业产品结构面临第二次改造。这次产品结构升级主要以高 科技 为基础,以新兴产业为龙头,技术资本成为企业资本积累的主要内容。国家及时根据需要对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使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可以用合资形式抓住社会产业结构升级的机遇进行资本结构与产品结构改造,国家对国有企业的管理随之转型为国有资产管理。

这次产品结构升级和股份制改造产生了严重的结构性失业和普遍性的全民工身份买断现象。始终进行资本积累的个体经营者抓住机遇控股或购买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使很多国有企业与集体企业转型为私营企业。这期间国家对新兴产业进行大规模投资,形成新型国有企业。

但是,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后,国家控股的国有企业并没有解决效益低下的问题,非国家控股企业则出现国有资产流失现象,而且国有金融系统因为国有企业亏损严重而出现大量呆帐,国有企业破产、出售或改制时,国企银行债务无人愿意负责,往往成为死帐,从而形成严重的金融问题。

国有企业经过25年改革,全民工大多转为合同工,工资制度与私营企业的区别已不大,股份制改造后,政企不分、产权不明晰的情况有了很大改变;国企债务重组后,国企债务负担有所减轻;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后,国企退休职工工资不再由企业负担;小社会负担以三产形式转移出去后,国企包袱大大减轻;但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相比仍然效率低下,竞争力低。原因何在?原因在于国企管理者利益、职工利益与企业利益不是高度一致。

私营企业管理者大多是企业股东,即使不是股东,也因拥有股份期权而与企业利益高度一致。私营企业大多实行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三权分立的管理体制,权力相互制衡,出现盲目投资及腐败的情况较少。普通职工实行聘用制,工作报酬及福利按工作合同的要求兑现,并将职工技术培训也作为福利的一种,对职工管理严格。

国有控股企业的管理者不是股东,也不拥有股份期权,实行年薪制,报酬与企业效益挂钩,企业投资决策主要由管理者负责,管理者的职务由政府决定,管理者与政府关系好就可留任,与工作业绩关系不大,且管理者并不承担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这使管理者的利益与企业利益并不高度一致,容易产生盲目投资和腐败现象。职工以合同工为主,不是企业股东,不能以主人公自居,对工作的责任心差。管理者和职工的利益都不与企业利益高度一致,管理者对职工管理不严格,很少重视职工技术培训,企业凝聚力差。相比之下,私营企业比国营企业优越。

因此,国企改革的目标应当是建立使管理者及职工利益与企业利益高度一致的管理体制。

使管理者及职工利益与企业利益高度一致的唯一方法是建立利益共享分配机制,因为只有利益共享,政府决策者、国企管理者及国企职工的利益才能高度一致,才能齐心协力搞好企业。

利益共享分配机制的 理论 基础来自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构想,按马克思的设想,共产主义社会是以自由人联合体为基础组成的社会,自由人联合体是人们以利益共享为原则组成的社会组织,在这个组织中,人们的劳动得到充分尊重,生产力因为人们潜能的充分发挥而高度发达,人与人之间因为利益共享而充满和谐、友爱气氛。马克思产生自由人联合体构想的基础是股份合作制,股份合作制是按资本投入比例分配企业利润的制度,但一直以来,有资格分配企业利润的资本是物质资本与技术资本,企业职工的劳动力资本没有得到尊重,所以,马克思认为企业利润通过人的劳动创造,创造企业利润的劳动者没有资格参与利润分红是不公平的,这种分配制度是剥削人的制度,是产生阶级斗争的制度,是社会不和谐的根源。

国企改制后按资本投入比例分配企业利润,同资本主义企业一样,创造企业利润的职工没有资格参与利润分红,因此,国营企业与私营企业的唯一区别是控股者身份的不同。这种国营企业是社会主义企业吗?不是。社会主义企业与资本主义企业的主要区别不在于所有者的身份,而在于分配制度是否有剥削人的不公平现象,在于是否有利于提高生产力,在于能否充分发挥职工劳动积极性。

因此,利益共享分配制度应该是社会主义企业的根本制度。

利益共享分配原则是物质资本、技术资本及劳动力资本按企业利润贡献率分配的原则,是以公平、公正、合理为基础形成的分配原则。企业运用利益共享原则分配利润的方式、方法以制度形式规定,形成利益共享分配机制。本文对国企利益共享分配机制的构想如下:

企业利益共享分配机制由资产股份制、虚拟股份制、购股期权制与单元股份制组成,资产股份制主要用于物质资本与技术资本的投资者,虚拟股份制与购股期权制主要用于决策层与管理层,单元股份制主要用于普通职工。以虚拟股份制、购股期权制、单元股份制为基础形成的用工制度可称为利益共享型用工制度。

虚拟股份制与购股期权制的设想是:1、政府给国企管理者虚拟股份,拥有虚拟股份的人只拥有按股份分红的权利,不拥有实际股份资产。虚拟股份以风险金形式购买,管理者按分配的虚拟股份交纳风险金后,就可以在公司盈利情况下按分配的股份参与分红,在公司亏损的情况下按分配的股份比例扣风险金。政府也可以在制度允许的情况下给有决策权的主要管理者购股期权,使管理者利益与企业利益能够高度一致。

2、政府决策层负责国企管理者的选用、投资方向决策等重要工作,因此,有必要在政府决策层实行购股期权制,即政府决策层成员以风险金形式购买规定数量的购股期权,拥有购股期权就可以在任期结束时根据任期内国企资产增值业绩兑现低价购股权,兑现方式是向国企出售低价购股权,出售金额按[(任期未股票实际价值-任期初股票实际价值)×购股数量]公式 计算 ,若任期内国企资产贬值,则按同一公式计算罚金。股票实际价值= 企业 资产净值÷股份数量。国企资产增值业绩审计工作和购股期权兑现工作由人大负责。

3、实行虚拟股份制与购股期权制后,政府决策层就可以将经营管理权完全下放给管理层,只保留管理者聘用权、投资方向决策权和监管权。管理层作为政府投资决策的执行者,拥有完全的人事管理权、生产管理权和经营决策权。

单元股份制的设想是:

1、企业将可以独立核算运行成本的工序流程作为一个核算单位(或经营单位),确定每个核算单位(或经营单位)的资产维护标准,核定每笔定单在该核算单位(或经营单位)中的成本指标与利润指标,明确利润提成标准。核算单位(或经营单位)未完成成本指标产生的亏损由该核算单位(或经营单位)职工的岗位工资(或绩效工资)填补。

2、每个核算单位(或经营单位)职工按岗位购买分红权与资产使用权,按定单计算红利,承担资产维护保养责任。企业管理层核定每个核算单位(或经营单位)资产的使用年限、维护标准及资产各工龄的维修费用预算标准,由核算单位(或经营单位)职工承包使用,维修费用按运行时间计算,实行节余提成、超支自付的包干制度。

3、核算单位(或经营单位)职工可以用引资、合资等形式对生产设施进行技术改造,投资者可以按利润贡献比例或资产所占比例参与利润分红,并拥有相应资产所有权。职工技术创新按利润贡献比例给予创新者相应技术股份,并给予技术创新奖励。

4、核算单位(或经营单位)可以在生产能力过剩情况下对外经营,对外经营利润的30%提成给职工,其余按资本投入比例在资产所有者之间分配。

5、每个核算单位(或经营单位)的职工只参与自己所在核算单位(或经营单位)的利润分红。不在核算单位(或经营单位)中的职能部门职工,只按工作合同完成情况兑现奖罚,奖金按总体经营指标完成情况提成。

6、核算单位(或经营单位)职工实行合同制,工作合同按年度签订。离岗职工在核算单位(或经营单位)拥有资产股份或技术股份的,可以买断或保留,保留股份的按股份比例分红。

国有企业建立这一分配机制后,政府决策层决定国企投资方向,监督投资决策的落实情况,承担决策责任,企业管理层落实政府投资决策,承担投资决策执行责任和企业发展责任,决策层与管理层的利益与企业利益一致,责权利统一,从而解决政企不分、产权不明晰 问题 ;

国企建立这一分配机制后,国企职工参与具体劳动成果的分配,不吃“大锅饭”,竞争上岗,利益共享,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高度一致,从而能最大限度调动工作积极性。

国企建立这一分配机制后,国企内部各核算单位(或经营单位)可以自我改造、自我发展,拥有自觉根据市场需要参与社会化分工的制度条件和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国有企业成为由众多充满活力的个体组成的自由人联合体。

全社会企业都建立这一分配机制后,社会财富的分配就比较均衡,不会产生畸形社会消费结构和社会矛盾,社会 经济 因社会消费结构均衡而可以持续稳定发展。 政治 上则可以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赢得工人阶级对党的信任和支持,从而稳定党的执政基础。

这一设想目的是将国有企业改造为真正的社会主义企业,使马克思构想的自由人联合体成为现实,使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拥有坚实的基础。如果以利益共享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企业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就会在市场竞争中淘汰资本主义企业,使共产主义社会 自然 而然地形成。

要建立和谐社会、小康社会,就要将利益共享原则作为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准则。共产主义理想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社会是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与人之间充满友爱的和谐社会,是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培养、社会 教育 高度发展的社会,是人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人的劳动得到充分尊重、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共产主义理想应该是全人类的理想,共产党人是实现这一理想的先锋。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 方法 不是喊口号,而是实事求是、努力创新。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实验、不断尝试的过程,它需要全人类的努力,需要全社会的支持。

理想与梦想的区别在于理想有具体实现的方法。如果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基础是自由人联合体,那么,我们就根据利益共享原则创造一个自由人联合体做实验。创造从 理论 开始,实验是对理论的检验,相信人类对理想社会的渴望将产生更多的共产主义理论创新。

参考 文献 :
1、《关于价值讼、劳动价值论与分配 理论 的一些思考》,逄锦聚,《南开 经济 研究 》,2001.5。

3、《深化劳动价值和分配理论认识》,劳动和 社会 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课题组,《经济日报》,2002年3月18日。

4、《按贡献参与分配的贡献是指什么》,卫兴华,《人民日报》2003年12月18日。

5、《劳动价值论与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逄锦聚,《南开学报》2004第5期。

6、《劳动者股份所有制的构建》,于金富,《经济学家》,2004年4期。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lunwen/gongshang/157313.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