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元好问阅读答案

时间:2015-09-15 来源:谜语大全|脑筋急转弯 作者:诗句大全 点击:
清平乐元好问阅读答案,现代人出去玩多半是拍拍人拍拍景,再随便附上两句真美啊发发朋友圈,而古代人就会很文艺的赋诗一首。
清平乐元好问阅读答案
清平乐原文:
清平乐·太山上作
元好问
离肠宛转,瘦觉妆痕浅。飞去飞来双语燕,消息知郎近远。
楼前小雨珊珊,海棠帘幕轻寒。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山。
 
清平乐字词解释:
①词作于金亡后二年(1236),时作者与友人游泰山。太山,即泰山。
②落落句:杜甫《次空灵岸》:“落落展清眺”。落落:清晰的样子。
③涧壑句:《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
④井蛙句:《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井蛙:作者谦称。井底之蛙,由于受的狭小环境的局限,不知道有个大海,因此也不可能去谈论大海。
⑤醯(xi)鸡句:《庄子·田子方》载孔子见老聃问道,出来后对颜回说:“丘之于道也,其犹醯鸡欤!微夫子(老聃)之发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醯鸡:醋瓮中一种小虫(即蠛蠓)瓮子有盖盖着,不见天日;一旦揭去盖子,它就见到天了,为词人谦称。
⑥世间句:《庄子·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
 
清平乐翻译:
放眼远望,江山映一抹残阳。
分明莽莽苍苍。
深涧幽壑风来,万千孔穴呜呜作响,汇入松涛声悲壮。
如井蛙面临大海云涛观赏,似醯鸡看到了日远天长。
在这千峰顶上,醉眼朦胧微张;
见世间多少事务,
原来不过与秋毫相当。
 
清平乐阅读答案:
试题:
(1)词中有哪些意象?请分析这些意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4分)
(2)这首词结尾有何特点?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飞来飞去”成双成对的燕子,才引起了思妇想念丈夫,渴望比翼双飞的生活。所表现出来的“欢快”之景反衬了思妇的孤独与凄凉之情。“海棠帘幕轻寒”中的“海棠”不但指小楼前的海棠花,而且也暗示了年轻的思妇如海棠花一样的青春年华 “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山”中用杜宇悲切的啼叫,以声传情,传达出了思妇内心忧伤。 树头无数的青山这个意象更暗示了思妇盼归失落和想念之情的深沉。
(2)“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山。”结尾一句写到描写远处传来杜鹃的啼叫。思妇循声望去,看不见心上人的踪迹,只看见平林外的一抹青山,笼罩在茫茫烟雨之中。(1分)这里采用了以景结情的写法,以景语收住全篇(1分)不但暗示了“消息知郎近远”是“远”了,(1分)也将思妇相思之苦,离别之恨地寓于画面之中,产生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1分)
 
清平乐创作背景:
公元1233年蒙古军占领金首都汴京,元好问被羁管于聊城(今山东聊城市)。蒙古太宗八年(1236),他获得自由,暂居冠氏(今山东冠县)。这年三月,一位友人将赴泰安,约他同行。在三十天的旅行中,他游览了东岳泰山并写下了散文《东游略记》、《游泰山》诗和这首《清平乐》词。在词中表达了对自然伟景的赞叹和对世事得失的淡薄之情。太山即泰山。
 
清平乐赏析:
词为登眺之作,上片写登高所见、所闻,下片写登泰山而产生的自我渺小之感。词中,景象苍莽,境界阔大,充满着对人间伟观的赞叹,也表现了词人开阔的胸怀襟度。同时,“江山残照”之景其字面组合,及“悲啸”、“醉眼”等,也隐藏着词人的家国之痛。
江山残照,落落舒清眺——落落:清晰的样子。清眺:开阔而清晰的视野。这两句是说在泰山顶上,夕阳馀晖映照下的无限江山,苍莽辽阔,可以极目四望,尽情展开视野。在壮美的景色中,词人胸怀也因之宽广,不禁忘却了烦恼与哀痛,陶醉于大自然的造化之中。这两句写景峭拔雄健,气度恢弘,渲染了苍凉旷荡的氛围。“落落舒清眺”受杜甫《次空灵岸》诗“落落展清眺”之影响,但易“展”为“舒”,不仅是平仄格律的要求,而且突出了心情之舒畅和意境之清远。
涧壑风来号万窍,尽人长松悲啸——涧壑:山的沟谷。窍:孔洞。涧壑风来,山鸣应,松林也在风中怒吼悲鸣,林涛奔涌。这两句没有继续写视觉所见,而是转入对听觉形象的描写,在极短的篇幅里面,描写极其丰富的内容,使读者对泰山有了一个立体的多维印象。《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这两句便是由此脱胎而出。其一从山谷中写风,一从松林问写风。风不可见,借物而知,一“号”一“啸”,极为雄壮,富于表现力。“入”字将谷中风和松问风自然完美地连在一起,动感十足。“悲”字又具有词人的主观色彩,同时开启后片的抒情。
井蛙瀚海云涛,醯鸡日远天高——《孟子·尽心上》说,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以其高耸特立,视野开阔,历来为登临的人们所赞叹。词人登泰山而纵览,自比于井蛙见到波涛如云,醯鸡见到天高日远,大开了眼界。“井蛙”出于《庄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井底之蛙,由于受所处狭小环境的局限,不知道有个大海,因此也不可能去谈论大海。词中以井蛙与瀚海、云涛并列,不用动词连接,只是把几个小大悬殊的事物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自然发展了原出典的意思。“醯(xi)鸡”见《庄子·田子方》篇,写孔子求见老聃问道后,出来告诉颜回说:“丘之于道也,其犹醯鸡欤!微(没有)夫子(指老聃)之发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醯鸡是醋瓮中的蠛蠓(一种小虫),瓮有盖子盖着,不见天日;一旦揭去盖子(发覆),它就见到天了。词人登上泰山,也有这种感受。
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秋毫:鸟兽之毛至秋更生,细而末锐,谓之秋毫。比喻事物之微细。作者为眼前的奇妙景象所陶醉,站在干峰顶上,在大自然奇景中,领悟到了人世万物如秋毫之末,都微不足道,顿时忘却了各种烦恼与哀愁。“醉”字用得极其生动传神,不仅是酒醉,泰山的壮景更使词人陶醉。而醉眼迷蒙的词人形象,也正与壮景相融。
全词短短八句,四处化用《庄子》中的语句,却不向老庄思想中讨生活,中间也并非枯燥说理,而是以形象语抒发情怀,风格清脚沉郁,显得自然而精炼。
 
个人资料:
元好问(1190年一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省忻州市)人,金代著名诗人、史学家。兴定五年(1221年)进士。正大元年(1224年)中博学鸿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后又历官尚书省掾、左司都事等。金亡后不仕元,二十余年间潜心编纂著述,致力于保存金代文化,其文编成《中州集》。元好问为一代文宗,文章独步天下三十年,诗文多为后世称道。著有《遗山集》,词集为《遗山乐府》。其散曲今存小令九首。
 
相关推荐:
临江仙元好问阅读答案_临江仙元好问翻译
清平乐元好问阅读答案来自于网络,由谜语网(脑筋急转弯)整理编排并为广大网友提阅读,如有您有其他需求及疑问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