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公共图书馆建立地方作者著作捐赠专库刍议 公共图书馆建立地方作者著作捐赠专库刍议 地方文献论文 更新:2006-4-8 阅读: 公共图书馆建立地方作者著作捐赠专库刍议 [摘要] 本文从时代变革、社会需要和公共图书馆自身发展等角度出发,分析论述了公共图书馆建立
公共图书馆建立地方作者著作捐赠专库刍议 公共图书馆建立地方作者著作捐赠专库刍议 地方文献论文 更新:2006-4-8 阅读: 公共图书馆建立地方作者著作捐赠专库刍议
[摘要] 本文从时代变革、社会需要和公共图书馆自身发展等角度出发,分析论述了公共图书馆建立地方著者著作捐赠专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就该捐赠专库的具体操作程序和应注意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旨在更好地开展这项工作,完善与突出公共图书馆的藏书特色,最大限度地发挥公共图书馆为地方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功能。
地方文献是指记录某个地方自然、历史、社会现象的一切文献。地方文献可反映一个地区历史、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等各方面状况,是衡量公共图书馆藏书有无地方特色的标准,是评估定级的基本条件之一;是了解与研究地方状况及地方人物的重要资料。可见,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缩影,具有重要的历史信息价值。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其丰富的馆藏除了体现综合性外,还要富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地方文献的收藏,以地域性属性为收藏原则,是公共图书馆藏书地域性特色的突出体现。笔者认为。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集,除通过正常渠道采访以外,征集本地籍人士的著作进而建立地方作者著作捐赠专库,是完善和发挥公共图书馆藏书与服务的地域性特色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渠道和手段。
1 必要性
1. l建立捐赠专库是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本地籍人士著作虽有古代、现代、当代之分,但目前能大量征集到著作的作者绝大部分是当代人士。他们现在大部分活跃在各条战线上,是领导决策、生产科研、艺术创作等领域中的骨干。他们的著作,或为攻克生产难题,或为攀登科技高峰,或为推动时代进步,或为美化人们心灵,都是因时而作,有感而发,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即使是研究古代的作品,也都能站在时代的高度,用现时的观点和方法去探索、分析、论述,同样富有时代精神。这些著作门类齐全,对当代中国尤其是本地区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学术领域的拓宽深化,热点问题的探讨求索,文学艺术的改革创新等等都有相当程度的反映。正因为这些著作是地方作者的作品,所以贴近变革中的时代,也更贴近发展变化中的乡土乡情,是地方文献中最富生命力、最活跃的部分。它们对深化改革中的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已经和正在起到不可估量的借鉴、指导、促进和推动作用。公共图书馆开展征集本地籍作者著作的工作,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集中地方有识之士对本地区两个文明建设的真知灼见,使图书馆成为这部分地方文献的集散地。地方作者著作捐赠专库的建立和提供服务,有利于地方文献信息的传递和利用,可充分发挥地方作者著作独特的地域针对性和现实生命活力,使之更好地为地方领导决策、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服务,满足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对文献的需要。
1. 2建立捐赠专库是适应文献出版状况的需要
从地方文献的出版方式来看,它包括公开出版物、非公开出版物和非书资料三种。地方文献流传面窄,发行量小,一般很少有再版的机会,有的还不是正式出版物,如不及时收集,则无法弥补,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征集地方籍作者著作并建立地方作者著作捐赠专库,是弥补地方文献采访漏洞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这项工作,能够进一步完善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馆藏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文献的作用。
公开出版物,是指由国家或地方正式出版单位出版发行的图书、报纸、期刊和其他形式的出版物。这部分文献的质量相对较高,但出版周期较长,加之受经济效益和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品种、数量以及内容范围都会受到一定的局限。对于这部分地方文献,由于作者手中仍存有其个人各个时期的著作,因此即使已经超过出版发行的时限,仍然可以通过建立地方作者著作捐赠专库,将地方作者的著作集中征集到图书馆来。
非公开出版物,是地方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团体,在某一特定的社会范围内出版发行的图书、报刊和文件汇编、会议录、论文集、调查报告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出版物。由于是地方机关、团体在地方范围内的出版物,因而地域性好,针对性强,信息密度大,在整个地方文献系统中是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
非书资料又称特种文献,是指不以出版为目的,而在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中自然产生的文献。一类如簿记、手稿、日记、笔记等,另一类如书信、文契、证券、商标、戏剧说明书和产品说明书等。此类文献多系原始记录,内容可靠,针对性强,并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或收藏价值。由于非正式出版物和非书资料,具有极强的地域性特征和史料价值,是非常珍贵的地方文献资料,所以应竭尽全力、抓紧时间去搜集。而地方作者专著捐赠专库的建立,使对这部分文献的收集工作更具有优势。通过对这部分文献的征集,很大程度上能保证尽全收集散失于社会的宝贵的地方文献资源。
1.3建立捐赠专库是图书馆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各种信息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只有具备特色的信息服务业才会有存在的价值与生命力,图书馆赖以生存于社会的基础首先就是文献,所以必须建立自己完整的、独具特色的文献信息体系和服务体系,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笔者认为,地方文献是公共图书馆开展特色服务、立足于社会的文献基础。必须大力加强对地方文献的搜集开发利用工作,努力建立完整的、权威的、系统的地方文献体系。而公共图书馆建立地方作者著作捐赠专库正是巩固与发展这一特色,解决自身生存和事业发展问题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1.3.1通过征集地方作者著作,建立地方作者著作捐赠专库,可以将正常采访渠道无法收集到的地方文献资料补充进馆藏,加以集中保管、开发、利用,提高文献信息收集的完整性、系统性,进而以完整、系统、权威的地方文献资源体系为社会提供全面系统可靠的信息服务。这样本地籍人士及其著作就可以而且也完全可能成为本地图书馆深层次开发书刊文献资源,生产知识信息产品,开拓咨询服务市场,参与市场竞争的一个强有力的支柱和坚强后盾。
1.3.2在建立地方作者捐赠专库的基础上,公共图书馆可以进一步开展“地方文献捐赠展览”。如辽宁省图书馆建立了“辽宁籍三十年代著名作家资料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浙江义乌市图书馆、广西桂林市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也都举办了类似的展览。由于被展览作品的地方作者通常都是在全国或本地区的某个领域或行业有相当影响的名人或专家,因而通过展览,可以生动的实例激发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奋发求知、著书立说、在各条战线上为本地区的振兴而努力的奋斗精神,强化了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使人们系统了解了地方文献工作的内容、服务范围及其重要性,争取了更多的读者对地方文献工作的支持及对地方文献的利用,使地方文献工作的开展有了更广阔的前景。更重要的是通过名人效应扩大了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影响,提高了图书馆的知名度,从而为图书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为图书馆事业发展争取了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与更强有力的社会支持。
1.4建立捐赠专库是缓解经费短缺的需要
宋代朱熹有诗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面对书刊大幅度涨价导致常规文献资源不足的现状,公共图书馆若为自己的事业注入“活水”,除争取政府增加购书经费外,还必须广开思路,拓宽文献资源入藏渠道。其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无偿向地方作者征集著作,建立地方作者著作捐赠专库。这是在购书经费短缺的情况下,既不增加很多开支又能补充常规文献资源不足的一条重要途径。实践证明,这项举措可以增加文献的收藏量,使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基础在较短的时间内充实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这部分文献资源的效用。
2 可行性
2.1丰富的地方文献工作经验是建立“专库”的坚实基础
2.2各级领导的支持是建立“专库”的重要保障
建立“地方作者著作捐赠专库”也如同其他工作一样,必须取得政府领导机关的重视和支持,由他们以制度、法规或政府文件的形式将公共图书馆指定为收藏和利用地方作者捐赠专著的专门机构,使公共图书馆的地方作者捐赠著作的征集工作有所依据。
建国以来,各地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部门十分重视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纷纷制定了图书、杂志、报纸等文献的呈缴本制度。如广东省政府就曾于1960年、1978年和1985年先后三次发出了《关于做好地方文献资料征集工作》的通知,重申广东省图书馆为该省征集地方文献资料的机构,认真执行呈缴本制度,为广东省的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广开绿灯。使该省征集的地方文献为其地方文献工作的蓬勃开展奠定了丰厚的文献基础。辽宁省文化厅和出版局亦于1987年、1998年下发类似的文件,其他省亦有相似之举。由此可见,地方文献工作历来都是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的。虽然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或职能部门的行政干预的作用有所减弱,但由于公共图书馆是国家全额拨款的社会公益文化单位,加之地方文献工作曾经为地方两个文明建设做出过突出贡献,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地方作者著作捐赠专库”作为地方文献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必定会得到各地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的重视和支持,从由图书馆单独开展征集发展到与各级政协、宣传、文化、文联等部门联合开展征集,促进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3读者的热情支持是建立“专库”的必要前提
没有广大读者的热情支持,“地方作者著作捐赠专库”就好比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多年来,各级公共图书馆通过自身的辛勤工作,在社会上建立了自己较为稳定的读者群,赢得了广大读者尤其是较高层次的读者对图书馆的信赖和支持,使他们能够对“专库”的建设鼎力相助,慷慨捐赠,这是公共图书馆建立“地方作者著作捐赠专库”的坚强后盾。
屠格涅夫曾经说过:“人们对自己的故乡,没有别的选择,只能爱它!”许多本地籍作者对故乡都怀有着拳拳赤子心。当他们在某一方面有所建树之后,一种要报效故乡人民,为故乡的两个文明建设做点实事、做点贡献的强烈愿望使油然而生。尤其是在外地或国外发展的本地籍人士中,许多人成绩斐然,跻身于社会名流之列。他们身在外地,心系故乡,图书馆向其征集著作,能使他们深切感到故乡人民没有忘记他们,他们将把自己的著作捐赠给故乡图书馆保存并开发利用,为故乡的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看成是莫大的荣耀。而且他门还积极联系周围的其他地方作者向故乡的图书馆捐赠专著。如香港何建华先生将毕生二万册藏书捐赠给广东中山图书馆,内有廖平子先生1939年避居澳门期间亲自创作、亲手抄写、邮递的《淹留》期刊38期,这是我国唯一的手抄本期刊,是难得的广东文献珍本。在辽宁省图书馆建立“辽宁籍三十年代著名作家资料馆”过程中,也得到萧军、端木蕻良、马加等7位辽宁籍著名作家或其家属的慷慨捐赠,他们将珍爱的作家的作品、实物、手稿等无偿捐赠给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正是靠广大热情读者的支持与信赖,才使建立”捐赠专库”成为可能,并使这项工作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2.4图书馆的人才和技术是发展“专库”的优势条件
笔者在前文曾经提到公共图书馆在长期的地方文献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地方文献馆藏。这是建立“专库”的雄厚的文献基础。在多年的实践中,图书馆同时也为自身培养了一批有相当业务水平的业务骨干,他们或在地方文献的采访与征集方面轻车熟路,或在地方文献的整理与开发方面驾轻就熟,或者在地方文献的服务与利用方面独辟蹊径……既然“地方作者著作捐赠专库”的建设是地方文献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么这些济济人才就成为开展“地方作者著作捐赠专库”建设难得的人才优势,在开展“地方作者著作捐赠专库”的建设工作中,完全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业务能力,将这项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另外,近年来,在席卷全球的新技术革命和信息革命的冲击下,计算机互联网络系统已经进入机关、进入图书馆,甚至进入家庭。各级公共图书馆的计算机设备也从无到有并不断发展。编目子系统、流通子系统已经建成;各种文献数据库已经建立并输入了大量数据,这些数据库已经或正在实现其独特的服务功能。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图书馆专业人员的计算机专业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产生了学科带头人……这就为“地方作者著作捐赠专库”的深层次发展提供了现代化技术优势。公共图书馆完全可以在“专库”的基础上,建立包括捐赠书目相关数据、作者生平事迹介绍、作家作品研究篇目索引、作家照片等文字和图片文献在内的专题数据库,将“地方作者著作捐赠专库”发展成容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媒体数据库”,使之更贴近时代,服务范围更为广阔,服务功能更为先进。
3 建库程序
3.1建立完善的建库规则和捐赠档案,使这项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无论谁做这项工作都能够有章可循,保持这项工作的科学性、延续性。
3.2遵照“保证重点,兼顾一般,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的原则,同地方作者中各学科的带头人建立联系,从专家入手影响其周围有识之士积极捐赠;与本地区党政部门、各大专院校及机关、厂矿、科研单位建立联系,发动社会力量,由他们主动寄送或登门捐赠。
3.3对捐赠者实行优惠政策,如免费办证,发放捐赠证书等。虽然这些优惠很微薄,但却能使捐赠者感到图书馆乃至整个社会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3.4对捐赠的文献经加工后按专库专人专架进行保管,并进一步建立地方作者捐赠文献专题数据库供读者查询,采取馆内阅览的方式将捐赠文献投入流通与使用。
3.5通过新闻媒介或通过开展地方作者作品捐赠展览等形式,宣传捐赠工作,宣扬捐赠者对图书馆和社会的贡献,树立捐赠者的社会公益形象,扩大捐赠者和图书馆的影响,引导更多的仁人志士加入捐赠者的行列。
4 应注意的问题
4.1对一些不愿意捐赠作品的人士,不要强迫或勉强,要耐心地做其思想工作,对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明建立“专库”是利在当代、惠及后人、互利互惠的大好事;是图书馆实行社会办馆、争取自身事业发展,实现资源共享,为读者服务的需要;也是为读者解决其自身存书能力有限、使其“名垂青史”的需要。
4.2要认识到“专库”建设的重要性与长期性,采取有力措施保证捐赠专库的延续,避免短期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并发展这部分地方文献专藏的特色和规模,进而保证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的系统性、完整性与权威性。
4.3“专库”建立的质量好坏,取决于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的业务水平及能力。这就要求业务人员要不断学习有关方面的专业知识,了解有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及文献出版情况,经常参加有关方面的学术报告及学术专题会,并就工作中的问题或经验进行研讨和总结。另外各级领导也要从政策上给“专库”以支持和倾斜,在人员、经费和设备等方面,为”专库”的建设大开方便之门。
参考文献
1 马书慧,李东来.我馆建立专题数据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图书馆学刊.1996.(5)
2 张炬.关于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995.(1)
3 杨漪.再议我馆地方文献工作.山东图书馆季刊.1995.(1)
4 叶经韬.开发地方文献资源服务四化建设.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995.(1)
5 张耀年.我对征集广东地方文献的体会.图书馆论坛.1994.(1)
7 方文真.南国书府 知识津梁.图书馆论坛.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