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开发地方文献资源为“四化”建设服务 开发地方文献资源为“四化”建设服务 地方文献论文 更新:2006-4-8 阅读: 开发地方文献资源为“四化”建设服务 地方文献是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反映了当地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和潜力。是一
开发地方文献资源为“四化”建设服务 开发地方文献资源为“四化”建设服务 地方文献论文 更新:2006-4-8 阅读: 开发地方文献资源为“四化”建设服务
地方文献是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反映了当地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和潜力。是一种重要的文献资源。把它开发出来,就成为地方“四化”建设的物质力量。马克思指出:“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资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见《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开发地方文献资源的目的,就在于占有资料,从中分析各方面的发展形式及规律,使之转化为“四化”建设的生产力。 近年,中央一再强调发挥地方优势和作用,各地在进行区域性的规划和建设时,纷纷到图书馆利用地方文献资料。从而促进了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开发利用工作。辽宁省图书馆在80年代初,提出要把辽宁省图书馆建设成为辽宁地方文献的收藏和利用中心。为此,建立了地方文献组来开展这项工作。十年来,地方文献组在收集和管理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
地方文献的采访与征集,是文献的开发和利用的前提。如同开发矿藏,首先要找到矿源。地方文献的采访人员,如同地质勘探队员,不仅需要具有识别文献“矿藏”的能力,还要有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和具有善于联络的工作艺术,才能达到采访的目的。 首先要熟悉馆藏,摸清“家底”,做出缺藏目录,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有目标的收集。我馆主要是通过两个渠道收集文献的。一条渠道是采用复印的方法进行补充,如1989年我馆就从黑龙江省图书馆复印了七种本馆缺藏的地方志,使复用率高的地方文献得以常备。另一个渠道就是向全社会征集,社会是蕴藏地方文献最丰富的“矿源”。可以通过宣传、走访和建立网络进行征集。通过报刊、广播等方式,广泛地宣传地方文献的作用和图书馆收藏地方文献的意义,争取社会的支持。我们还向上级领导部门宣传,通过上级部门下达指令性文件,规定省内各出版社上缴地方出版物的样本,作为一种制度贯彻下去。采购人员走访,直接到各部门、企业等基层单位沟通渠道,建立提供资料关系。一般来说,他们的资料都垂手可得,各单位都乐于将他们的出版物交给图书馆收藏,使之宣传并传之后世。
基层单位编辑出版的资料大都是非卖品,不能通过正常渠道订购。这些资料面广、地方性强,信息量集中。如近年编写出版的厂矿志、街道志、交通志、地方掌故、地方党史资料、地方人物传记等都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为了收集这些资料,我们多次走访和发函东三省省市的政协、史志办及有关单位,请他们协助收集,或将所出版的资料卖给我们。这些做法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辽宁省工商局免费赠送价值千元的《中国企业年鉴·辽宁卷》;大洼县政协文史办主动赠送他们出版的文史资料;吉林、黑龙江两省的县文史办也与我们建立了提供资料关系。我们建立了各方面的信息卡,借以掌握地方出版物概貌,区别轻重缓急,安排最佳采访目标。为了将全省的征集工作统一起来使地方文献工作制度化、系列化,我们召开专门会议,规定了地方文献征集制度,在全省建立地方文献征集网络,设立地方文献征集办公室。这样,既可以全面进行征集工作,又避免采访人员东奔西跑之苦。
二、地方文献的深加工工作
要把地方文献充分展示给读者,就需要建立地方文献的目录体系。我们的地方文献目录分为三种:基本目录、辅助目录、地方版本目录。基本目录又分为分类目录和书名目录。收入这个目录中的文献,大多是地方信息密度大,专门记载地方事务的文献,是地方文献中的核心文献,如地方志、地方史、地方人物传记等专著。辅助目录分主题目录、地区资料目录和报刊篇目索引。从其他文献中掘挖大量有关地方文献的篇目章节,辑录出来按主题和地区编制成目录,读者一索即得,大大地节省了读者的检索时间,提高了地方文献的利用率。也提高了馆员的工作效率和业务水平。
我们在研究辽宁地方志的基础上,编写了《辽宁地方志考录》、《辽宁地方志论略》二书,论述了历代辽宁省修志情况:考证了志书的作者、版本、存佚及收藏者;揭示了志书的内容特点,为读者提供了了解辽宁省旧方志的依据。我们还分别辑录了旧方志中的农业、矿产、自然灾害等资料,分别编成《辽宁农业史资料》、《辽宁矿藏录》、《东北地震资料》、《辽河大小凌河水灾资料》,这些资料对发展我省工农业生产及防治自然灾害,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省水利局的同志称《辽河大小凌河水灾资料》是发展我省水利建设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为了充分揭示方志中的人物传记资料,东北三省图书馆联合编辑《东北地方志人物传记资料索引》,此书的出版,将极大的方便读者对东北人物的研究。我们还准备逐步地将方志中的政治、军事、经济、教育、风俗、古迹等资料,分别辑录、整理,呈献给读者。
旧中国出版的画报,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我们搜集形象资料的园地。沈阳《新民画报》、北京《北京画报》、上海《中华画报》、天津《北洋画报》等,都刊登了许多东北风情,名胜、政坛人物的照片,都有研究东北史的参考价值。我们将这些照片做成卡片,为读者寻找东北历史的形象资料提供方便。我们编辑的《张学良将军画册》,也多取材于此。
近年来我馆购进不少港台出版物,其中有不少东北资料。如台湾出版的《东北文献》杂志,多为东北籍去台人士撰稿,撰写东北的政治、经济、教育、风俗,文章流露出思乡之情。还有《传记文学》杂志和《民国人物小传》等,其中有关东北人物资料,有的在大陆的出版物中很难找到,一般读者更不易见到。只有把它揭示出来,读者才能广泛地使用。
我们将开发出来的地方文献系列化,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馆藏,方便读者,更在于它为图书馆的现代化管理做准备。将这些内容输入电子计算机,实现电脑检索,图书馆的现代化就大大的前进一步。
总之,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工作,为了祖国的“四化”大业,我们要以高度的革命热情,把搜集、整理、利用地方文献的工作,纳入图书馆的保存化文遗产,提供科学信息的规划之中,为咨询和科研提供应有尽有的地方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