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地方文献分类思想研究 地方文献分类思想研究 地方文献论文 更新:2006-4-8 阅读: 地方文献分类思想研究 然而,由于图书馆地方文献事业起步时间不长,与其相关的基本理论尚未完全成熟,因而各地对于地方文献的认识和处理方法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别,有些甚至
地方文献分类思想研究 地方文献分类思想研究 地方文献论文 更新:2006-4-8 阅读: 地方文献分类思想研究
然而,由于图书馆地方文献事业起步时间不长,与其相关的基本理论尚未完全成熟,因而各地对于地方文献的认识和处理方法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别,有些甚至大相径庭。这种现象在地方文献分类工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对于地方文献事业的宏观管理、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必将造成极大的障碍。本文拟就地方文献的分类思想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最终能够导致理论方面的突破,以及实际工作中的逐步规范化。
一、现行地方文献分类实况简析
地方文献分类工作中的不规范现象,其根本原因在于各馆基于不同的思想选用了不同的分类表。目前,国内各家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部门对于分类表的选择,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1.基本采用现行的某种分类表,分编时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做一些局部的调整。
例如开封市图书馆1989年6月编制的《馆藏地方文献资料目录》,“以图书、期刊、报纸序列,每部分中的各类地方文献资料再以其属类(采用《开封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分类法》)的先后次序排列。”而《开封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分类法》是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和《中小型图书馆分类法》的基础上稍作修订而成的。在《中图法》的类目不足以反映文献的现实面貌时,适当地增添了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类目名称。如改K3亚洲史、 K90地理学、K91世界地理为K3专志、部门志、 K90开封地理、 K91开封市地理。
2.对现有的某种分类表进行较大的修改,以适应地方文献分编工作的特殊要求。
如杜定友先生提出,“地方文献应有特殊的分类法”[1],他采用《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表(草案)初稿》(1956年版)为基础,根据广东的特点加以变通,编制了一个广东地方文献分类表。全表分为史料、人物、出版物三个部分,然后再以冠号加以区分。0为广东省史料,1-7为各县市史料,8为人物,9为出版等,人物部分还用A~Z代表年代。如:
1 广州 4 南区 7邻区
2 中区 5 西区
3 东区 6 北区
区内再以县市分,如:
2 中区
2 1 南海县
2 2 番禺县
2 3 顺德县
具体使用如:
原表: 加冠号后:
H 文化教育 1 H 广州市文化教育
H 6 中等教育 1 H 6 广州市中等教育
: 2 1 H 南海县文化教育
9.
J 语言 2 3 J 顺德话
T 农业 2 2 T 番禺农业
其次,是增加细分类目,在原表类目下加上需要详细反映本地区特点或事件的类目。如:
D 3 近代史
D 3 5 国共合作时期 ·1 黄埔军校成立 1924.1.27 ·3 中山北上1924.11.4
其中四级以下的类目就是新增类目.
杜定友先生把统一的分类表与具体情况相结合,灵活变通,运用数字作冠号解决地区的划分,并得到组配的效果。试图在保证分类体系一致的前提下,反映各地方的特点。然而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由于采用了数字冠号,在图书排架和目录组织上便只能先按地区排列,各门学科统于地区之下,实际上把同一学科门类的文献全部分散了。读者只能考虑从地域角度去检索,原分类表的按学科体系排列,就没有多大意义了[2]。
实际上,运用冠号解决地域划分的问题,应该看作是在计算机尚未出现的时代,某些图书馆学家对文献信息进行多途径深入标引的一种尝试。在图书馆广泛引进计算机技术的今天,这些问题通过设置地域主题词等方法,已迎刃而解。
3.编制地方文献专用的分类表。
方国瑜先生的《云南史料目录概说》(中华书局1984 ),“按其形式分作文献资料与文物资料两部分。各时期之撰述为文献资料,各时期之实体及原件为文物资料。各卷中以内容分类,又以时序著录名目”。事实上,各卷中的细目并非以内容分类,而是以外部特征作为分类标准,目录中的“文物”,是按载体类型排列的,大抵包含了碑记、刻石、印谱、舆图、档案、图画之属,属于当代图书馆藏品中的特种文献。在“文献”部分中,时序以下以文献体裁或文献形式分类,如纪传之属、地理志之属、编年史之属、案牍辞章之属、地方风土志之属、旅程记之属、诗文集之属、杂纂杂录之属等等。
1980年12月,由天津图书馆等10单位联合编制的《天津地方史资料联合目录》分为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文学艺术、总记、其他等9大类。“前八大类按主题分类,凡不涉及天津地方内容而系有一定影响的津人著述,以及反映天津雕版技术水平的天津出版物列入第九‘其他’类”。
1977年冬,甘肃省图书馆辑成西北诸省地方文献书目若干种,如《西北地方文献书目》、《甘肃地方文献书目》、《陕西地方文献书目》、《宁夏地方文献书目》、《青海地方文献书目》、《新疆地方文献书目》等。分类原则大同小异,试举《甘肃地方文献书目》为例:
综合 水利工程 政治
自然科学 灌溉工程、水土保持 地方制度
气象 市政、机械、化工 法规、司法
地质矿产 采矿、冶炼 地方军事
动植物 制造工艺 历史、地理
应用科学 商业 地方史
卫生医药 社会科学 民族史
农业 教育 史料
土壤水利 民族志 书志
农业植物保护防治 歌谣、传说 类志
农作物 社会 名胜古迹
园艺 社会救济 文物考古
森林治沙 经济 古物志
畜牧、水产、蜂蚕 农业经济 传记
工程建设 工业经济 文学艺术
道路、铁路 财政 图录
六十年代初,首都图书馆由冯秉文先生执笔,编制出《北京地方文献分类表》,该分类表的号码配置,以字母和数字共同组成混合号码,采用了一类一码的等级层累制,类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明。表后附有综合复分表和北京区县复分表。全表共分为十六大类,除方志以外,分为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四大部类。具体次序如下:
A 方志 L 市政建设、交通及公用事业
B 历史 M 政治
C 传记 N 社会生活
D 地理、名胜古迹 P. Q 文化体育
E 地质地理 自然资源 R. S 体育 医药卫生
F 经济 T 文学
G 农业 X 艺术
H. K 工业 Y 工艺美术
试对以上三种分类方式进行分析。
前两种方法的基本分类思想,来源于《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和《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法》。采用这种方式,不必重新编制专用的地方文献分类表,也不必对分类标引人员重新培训。在事业建设初期,可以利用原有的技术人员和数据生产模武,迅速地展开工作。由于与母馆文献资源的分类标准相对统一,也有利于在本馆内集中检索和实现资源共享。其缺点在于不适应地方文献的性质和特征,不利于充分揭示和报导地方文献,不符合地方文献用户的使用习惯,因而在某种程度上造成读者使用的不便。
第三种方法所举出的几个例子,尽管都是根据地方文献的实际情况重新作出设计,但前面两个例子的分类依据主要是文献的外部特征,因而不利于针对文献内容的分编与检索,后面三个例子在具体内容上虽然互有出入,但基本上是以地方文献的内部特征,亦即地方文献所函盖的地方事物作为分类标准,客观上适应了地方文献的性质和特征,符合地方文献用户的使用习惯。
然而,什么是地方文献的性质和特征?地方文献用户的使用习惯又是怎样的?考虑到地方文献工作的规范化操作和资源共享的因素,我们还必须搞清,不同地域的地方事物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共同的规律?
二、从地方文献的概念、内容和性质看地方文献分类思想
在文献信息科学的发展过程中产生出的各种不同的分类法,大致类型有二。其一,是分类者基于近似的认识基础,为了相近似的目标,处理近似的对象,由于存在认识方面的某些非本质歧见,因而产生了分类实践中技术手法方面的差异,如《杜威法》、《中图法》、《科图法》、《人大法》之间的差别;其二,在于处理对象不同,行为目标有异,分类者的认识也就产生了本质的差别,如《四部分类法》和《中图法》的差别,档案、专利与图书分类法之间的差别,针对不同使用目的的各专科分类法之间的差别是。
《中图法》的分类思想基于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主观认识,实际上,大多数公共图书馆采用《中图法》乃是出于一种从权的考虑:对于公共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及其读者的使用目的而言,选用《中图法》的总体效果显然是利大于弊。然而《中图法》也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因而公共图书馆也同时采用了《四部分类法》,有些图书馆还采用了专利法、档案法以及其他一些具有明显针对性的非主流分类方式。
我们探讨地方文献的分类思想,首先应该清楚地方文献的概念、性质和使用目的。
我国的地方文献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关于地方文献的概念问题众说纷纭,但在地方文献的本质上仍有共识---地方文献是指“内容上带有地方性,同时具有重复使用价值的文献”[3]
从地方文献的内容来看,它反映的是一种现象,即特定地域范围内事物的“存在”现象。这种“存在”包括过去时的,也包括现在时的。至于反映未来时事物的文献(如计划或规划),则可以视为现在时或过去时的精神产品,也是一种事物的存在现象。
就更广大的地域范围而言,地方文献反映的只是存在,而不是认识,至少不是规律性或理论化的认识。例如天文现象,地方文献反映的只是在特定地域范围内观察得到的现象,而不是天文学家就此现象而作出的研究成果和科学结论;即便报导天文学了的研究工作,也只是记录本地区在特定时期内发生的一种科研学术现象,而不是报导研究成果本身。之所以如此,是由于地方文献反映的是事物的地方特性,而不是该事物超越地域范围的共性。一旦上升为共性,也就失去了“地方性”。
因而,地方文献中不可能有哲学以及马列主义、毛译东思想,因为这些内容不属于某一特定地方(现实工作中被分入这些类目的某些文献实际上反映的是地方上的学术活动或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地方文献中不可能有社会科学总论和自然科学技术总论,因为这纯粹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宏观认识,不属于某一特定地方。地方文献中不应该包括大多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方法论,因为这些内容是不同地域人们的共识,并不具有任何地域特征。
地方文献中记录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各项地方事业,并不等同于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地质学、水文学、动物学、植物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医学等等诸般学科。它所容载的内容并不是学科信息,而仅仅是地方事物的客观记录。是一种地方信息,这就是地方文献的本质。在很多场合下,过去时的地方信息被称作地方史料;而从时间的微观角度来看,也无妨把所有的地方文献都称作地方史料,因为昨天发生的事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