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栏目: 阴阳数术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太平御览
经名:太平狮览.道部。宋李昉等奉校编。二十一卷。底本出处:原书总一千卷,第六百五十九至六百七十九卷为道部,计二十一卷。《正统道藏》正一部,原转录其三卷(第六百七十四至六百七十六卷),今据影宋本道部全文辑录。参校本:《正统道藏》本。
目录
道部一
道
道部二
真上人
道部三
真人下
道部四
天仙
道部五
地仙
道部六
尸解
道部七
剑解
道部八
道士
道部九
斋戒
道部十
养生
道部十一
服饵上
道部十二
服饵中
道部十三
服饵下
道部十四
仙经上
道部十五
仙经下
道部十六
理所
道部十七
冠
积
帔
褐
缡
袍
裘
衣
佩
绶
板
笏
裙
铃
杖
节
履
乌
帷帐
席
道部十八
简章
道部十九
几案
舆辇
阙
殿
堂
台
阁
楼
观
宫
室
房
舍
窗
户
门
庭
坛
府
道部二十
传授上
道部二十一
传授下
道部一
道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虚极之妙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者,妙本也,道冲而用之或似不盈。渊乎似万物之宗。天地之闲,其由崇龠乎?玄牡之门是谓天地根。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绝圣弃智,民利百倍。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曲则全,谓曲己以应务则全也。枉则直,谓枉己以伸人则直也。洼则盈,谓执谦则常盈也。弊则新,谓守弊薄则日新也。少则得,谓抱一不离则无失也。多则惑,谓有为多门则惑乱也。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希言自然者,谓因言悟道不滞於言,合自然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曰大。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谓王者人灵之主,万物系其兴亡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善行无辙迹,谓体了真性行无行相,则心与道宜也。善言无瑕摘,谓遣象求意,理证心忘也。善计不用筹算,谓一以贯之不生他见也。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谓心无逐境之迷,境无起心之累也。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谓心与道合,虽无约束,其不可解也。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奔物,是谓袭明。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谓含德内融则复归於朴,常德听用则散而为器。既涉形器,必有精粗。圣人用之,则为群材之官长矣。故大制不割,谓圣人用道大制群生。万物不谢,於自然曾不割伤也。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死而不亡者寿,谓死者分理之终,亡者夭折之数。寿者一期之尽,夫知足力行者得天常也,死而不亡是一期之尽,可谓寿矣。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於太平。化而欲作,吾将镇之无名之朴。谓道也。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明德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谓虚泌而容物也。大白若辱,谓能洁而含垢也。广德若不足,谓大成而执谦也。建德若渝,谓立功而不街也。体真若渝,谓淳一而和光也。大方无隅,谓不小立圭角也。大器晚成,谓且无近功也。大音希声,谓不饰小说也。大象无形,谓能应万类也。道隐无名,谓功用不彰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故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也,谓不纵六根爱悦,则祸患之门闭矣,终身不勤劳也。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谓开纵视听以成其爱悦之事,故有祸患不救也。无遗自殃,是谓袭常,谓不为身灾,是谓密用真常之道也。
又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所以言者以音相闻,譬如知音者,识音以弦,心知其音,口不能传道。深微妙知者,不言也。太上日知者不言,言能以救物。
又曰:上士学道,受之以神,中士受之以心,下士受之以耳。以神听者通无形,以心听者知内情,以耳听者闻外声。
又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修之於身,天下自化。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道者万物之奥,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太上经》曰:混茫之气变化为真人,与时翱翔,有名无体。
《仙经》曰:神仙轻举谓之天仙,列位太清,度名秘籍。
《秘要经》曰:五岳洞府,瞬处地仙,保其神形,远其忧患。
又曰:太清九宫皆有僚属,其最高者称太皇、紫皇、玉皇,其高总称大道君,次称真人、真卿,其闲有御史。
凡称太上者,一宫之尊也,德高无瑜,故日太上。
又曰:仙者,川也。身者,舟也。济川得岸,何假舟焉?
《太真科》曰:《玉皇谱录》有百八道君,草仙随业以补其职。三善道者,圣、真、仙也。上品日圣,中品日真,下品日仙。三清之闲,各有正位。圣登玉清,真登上清,仙登太清。玉清有大帝宫殿,皇帝、王公、卿大夫、吏民率以圣呼之,如圣皇、圣帝之类是也。男女贵贱,各有次第。上清有玄都、玉京、七宝、紫微,率以真呼之。太清有太极宫殿,率以仙呼之。其上清、太清之品位,男女次第之统数,与玉清同。
《大洞经》曰:从生得道,从道得仙,从仙得真,从真得为上清君。
《五符经》曰:二十四真图,五岳之灵宝也。能得之,必能仙去,飞步太清。欲得道法,先沐浴去秽,当得《东井图》。欲定五帝、役山精,当得《岳图》。欲通神灵、法仙诀,当得《八史真形图》。欲通五行厨,当得《六甲通灵图》。欲存吾身、致天神,当得《九宫紫房图》。欲奉道法,当得《太清图》。欲奉顺道,当得《混成图》。欲通道机,当得《西升保录图》。欲通变化,当得《灵化图》。欲蹑大道,当得《九天图》。欲脱身形,当得《九变图。欲隐存守身神,当得《养身图》。欲定身守神宝,当得《含影图》。欲恬泊守一以存身,当得《养身图》。欲寂默养志,当得《精诚守志图》。欲清净洁白致其芝英,当得《芝英玉女图》。欲骋六丁,当得《六阴玉女图》。欲致仙录,当得《九九道仙图》。欲食道气当得《导引图》。欲治道术,当得《洞中皇宝图》。欲为变化,当得《偃息图》。欲临炉定九丹金液,当得《太一图》。欲登五岳求神仙芝药,当得《开山芝药图》。欲保神形、别邪精,当得《明镜图》。
《上清经》曰:气之所守,随神所生。神在则气在,神去则气去。气散则为云雾,合则为形影。出之为仙,化入之为真一。上结三元,下结万物,静用为兆身,动用为兆神。
《洞真经》曰:凡读《太丹隐书洞真玄经》,能研精密,感通玄达,云回释玄元味景太清者,得为玄中法师也。
葛洪《神仙传》曰:自伏羲至三代,显名道士,世世有之。其老子,盖得道尤精者也,内实自然,欲正定本末,当以史传为据,并仙经、秘文以相参会,其他俗说,文多虚妄,其后道士,私有增益,非真文也。着《道德》二篇,尹喜行其道。至汉窦太后好黄老言,孝文帝及外戚诸窦皆令读之,故庄周之徒以老子为宗。
《太上玄一真人经》曰:众真高仙皆有师也,奉受《上清三洞宝经》。为学无师,则道不成,八景、龙舆焉可得乘?太极、玉阙焉可得登?凡学上清之道,岂肉飞之举?若慢於师道,则失投夜光也。以是言之,道固难知也,至於圣贤,皆尊其师,所以耐道也。
《太上太霄琅书》曰:天地布气,师教之真。真仙登圣,非师不成。心不可师,师心必败。
《宝玄经》曰:裁制偏邪,必归中正。能及流末,还至本源。道本无形,假言立象,虽言冲用,用实无物。
《道典》曰:制杀生者,天也。顺性命者,人也。非逆天者,勿杀也。非逆人者,勿伐也。为政如是,盖道之极也。
《七圣纪》曰:南岳赤君下教变迹为道士,与六弟子俱显姓名。
《太一帝君经》曰:求道者使其心正,则天地不能违也。舍色累而不顾,避荣利而自远,甘寒苦以存思,乐静斋於隐垣,则学道之人始可与言矣。
《太上三五顺行经》曰:天者,道之应形也。应有时渐,交以引之,玄象虚文,莫过三五。三五顺行运周,则变通不穷,三才合度。太一者,天也。天之受一气,荡荡而致清。道者,天之积灵也。
《升玄经》曰:道之玄妙,出於自然,生於无生,先於无先,弥纶无外,布神化气,淡然无上,制御诸天。
《玄妙内篇》曰:大道起於无为,万物之祖也。
《正一真人经》曰:道之淳真,非有言也。借言通意,因置玄都,正一之化,去真近矣。
《宝玄经》曰:正则道合,合则言志,志言在正,正以绝邪。斋戒通经,仙道自成,成仙之大,莫过太上,太上无言,言以应感,感应之道,表信成经也。
《三皇经》曰:求索自然,脱身当道,三光发明,天地常然。
《智惠经》曰:与人君言则惠於国,人父言则慈於子,人师言则爱於众,人兄言则悌於行,人臣言则忠於上,人子言则孝於亲,人友言则信於交,人妇言则志於夫,人夫言则和於室,人弟言则恭於礼,野人言则劝於农,道士言则止於道,异国人言则各守其域,奴婢言则慎於事。
《太上经》曰:亲近贤智,博问善道,贤者论议,不可专执。
又曰:末世道士讲经说法,仪轨云何?若说五千文者,亦依灵宝。
《太上三洞宝经》曰:三洞传法之师一人度世,胜黄衣道士千人也。
又曰:大茅山有铜铁鼎,可容四五斛,刻甚精好,在山最高处,入土八尺余,上有盘石掩鼎。每吉日,远近道士咸登山瞻视,无复草木。垒石为小坛,昔有小瓦屋,为风所倒。两铉法日月也,三足法三才也,羽山之铜所作,神变隐显。
《真诰》曰:大茅山西南有四平山,俗谓之方山。其下有洞室,名日方台。洞有两口见於山外,与华阳通,号为别宇幽馆矣,得道者处焉。
又曰:修於身,其德乃真。君子立身,道德为任,清净为师,太和为友、为玄、为默,与道穷极,治於根本,求於未兆。为善者自赏,为恶者自刑,故不争无不胜,不言无不应。
又曰:能以至心学道,当以道授学者。斐君曰:我师南岳赤松子为大虚真人。昔太上以德教老子以得道,松子以道授我而得仙。
又日:仙道十上试观之法试皆过,然后授之。经此十二事,大试也。皆太极真人临见之,可不慎焉?昔彭祖弟子青乌公受明师之教,审仙妙之理,入华阴山学道。积年十二试,有三不过。后服金液而升太极,道君以为试三不过,但仙人而已,不得为真人。
又曰:斐君云学道者有九患,若审之,则仙不远也。患人有志无时,有时无友,有友无志,有志不遇其师,遇师不学,学师不勤,勤不守道,或志不固。一心如此,则不须友而成,亦不须感而动,此学仙之广要也。师有忧戚,弟子出入无善。为学无师,道则不成,心存目想,见师如经,学非师授不可以教人,恐疑悟后学,故不得传求法。事师莫择贵贱,勿疑长幼。言我年大而彼年小,彼是贱而我是贵,此是未解正真平等之要。人无贵贱,有道则尊,所谓长老不必耆年,要当多识多见以为先生。不得言彼学在我后,云何更反师。彼作此念者,非学道也。当谦下推能让德,惟善是从,不得独是非彼。得道度世,莫不由师也。学之有师,亦如树之有根也。太智既成,复能成就小智,由树根生子,子复能生根,展转相生,种类不绝。从师变道,道过於师,还教於师,所谓道贵人贱,义类如此。先师并须尊异,所以尔者,本师者,学之根也,譬为山,一篑之土渐得高大。本师者,发蒙之基也。后师者,备成也。谕如严装服饰,众事已辨,惟未加冠,不可以行人事也,妄生下想,所以然者,论议言说,为人模范,师不明道,焉能解疑难也?古者贤圣上学,得其师名为更生,不得其师名为乱经,无其师,道不自生也。
《太平经》曰:上士学道,辅佐帝王好生之德也。中士学道,欲度其家。下士学道,才脱其身。
又曰:言则道不成,多言则为害,闭口不言,万岁无患。
又曰:人得善师,乃使凡贱之人成善。人善不止更贤,贤不止次圣,圣不止乃得深知真道,守道不止乃得仙,仙不止乃与天比其神,神不止乃得与元气比,其得元气乃包天地八方,莫不受其气而生,是善师之功也。不得其善师,失路矣。故师师相传乃坚於金石,不以师传之名为妄作则致邪矣。叛去其师,是去其真道,自穷之术也。道有宗师、祖师。
《定真玉录》曰:治心之最不忘须臾,心神乃定,定则入道,其状在外。慎其言语,惧触物也;节其饮食,虑贪叨也;衣粗而静,在素淡也;居陋而隐,守静笃也;恭谨一切,避凌辱也;不敢为先,兔嫉谤也;始终淳信,潜化导也;进止和光,密行教也;挫锐解纷,明道有时也;出处变化,见神应之速也。
又日:九宫真人出入皆从黄阙,绛台中问为道,故以道之左右置台阙者,以司非常之气,伺迎真人之往来也。
《道基经》曰:服药食麦为善,麦有甘始,道士御气,食麦而度世也。
又云:合道不言,得无之真,昼夜不卧,日月合光,不饥不渴,龟龙胎息也。
又云:食谷者,名之谷仙,行之不休,则可延久长也。不食谷者,可以度世。
又曰:无卖吾道以行求钱,无街吾道强授豪荣,无损吾道以与谗佞。
《黄庭经》曰:仙人道士服气,非有神也,养生所致,和气专也。若道士恐畏存神,可呜天鼓,声闻太极。
《太真科》曰:道士修经习业,以五千文为先。
又曰:道有寂动,气化之有形,智化之有声。
又曰:皇教道也,帝教德也,王教仁也。
《抱朴子》曰:求师必须深博,犹涉沧海、造长洲,独以力劣为患,岂以物少为忧哉?夫虎豹之所余,乃狸鼠之所妖,陶朱之所奔,乃原宪之所无,专心凭师,依法行道,济身度世,利在永亨。事师尽敬,得道为期,承闲候色也。不尽力明其师道,则罪不可除也。学道得师,明事之,害乱不得发也。
《三无真一经》曰:有大洞守一经者,则为师也。《太清经》云:天地以道资,圣人以道师也。资者,持道以养育当生也;师者,以教人不知而当成也。
又曰:有大洞守一经者,则为师也。所以崇建本末尽善,明天戒之苦至,期神灵之所宗,托阶级以自始,所以师友,垣其外三一鉴其内。帝君忻其口,赤子悦其宅。《老子》云:天地以道资,圣人以道师。资者,持道以养育当生也;师者,以教人不知而当成也。
《上清紫宸经》曰:经不师受,窃天之宝;受无盟信,忽天之道。
《太上八素真经》曰:太上玄人所以与天地等者,贵其能相教导也。先觉悟於后觉,反流归於一源也。
天真皇人曰:此口诸君皆积学灭度,道业垂成,而得受此文以还生人中,皆超虚步空,上升金阙,受号自然也。其并悠远,人世所不能明。考其延者,羡门子师夜光,高丘子师石公,洪崖先生师金母,并受灵宝灭度五炼之法、升天之传。
又曰:《正一法文》曰:若街法求利,不明正典,传非习谬,迷误后生,后生绿薄,率尔逐易,不寻高德。苟贪爱名,名而无实,望福得祸,祸加深也。传授苟非其人,道不虚授;常恐浮浅之辈,亟生诽谤,贻灾致罪,为累不轻,所以立信效心因以为施,授受之中,有以分别。
《洞真经》曰:修太一之道,忌见血秽之类,亦不可泣。
《大有经》曰:受上清宝经者,不得哭泣。
《玄母八门经》曰:存金华雌一之精,深戒哭泣令身多戚扰。
道部一竟
道部二
真人上
《太上经》曰:大微天中有二十四气混,黄杂聚结,有名无气,变化为真人。道之积成,托形立影,与时翱翔,有名无体,谓之真人。
《八素真经》曰:若精勤得道者,皆当书以蕊简,刻以琼文,位为上清左真公。
又曰:龙衣,凤被,虎带,皆是军真所献於帝皇。
《真诰》曰:中皇君者,天帝君之弟子也。生知长生之要,天仙之法,夙会玄感,於是太上授以帝君九真之经、八道秘言之章,道成授书,为太极真人。
又曰:清虚真人於太素真人受三奔之道,桐柏真人修解剑之法,有太上奔日之文,得为下元真人。
又曰:不知回元隐道者,不得刻名上真。回元者,太上更新之日也,常以其日思存吉事。
又曰:虚妄者,德之病;华街者,身灾;执滞者,失之由;耻辱者,行之玷。遣此四者,然后可以问道耳。有淫街之心,不可行上真之道也。昨见清虚宫正除落此辈人名,又考付三官,推之可不慎乎?紫微真仙之才内明外知,录名太极,金书东州,内累既息,积之勿休。
又曰:审道之本,则为上清真人。仙真妙方能尽梗盘之道者,便为九官真人。若各备具其道.-则为太极真人。
又曰:练形於太阴,易貌於三官,受学化神,濯景易气,俯仰四运,得为真人。
《金根经》曰:天图玉关,主监众真游宴之所也。
又曰:天关上有六层玉台,太上真人集宴之处也。
又曰:玉保青官北殿上有金格,格上有金章、凤玺、玉札、丹青、羽盖、升仙法服,以给成真之人。
《大有经》曰:玉华青宫有宝经、玉诀二应有为真人者授之。
又曰:《太上素灵洞玄经》上化三真。
又《大洞真经》云:道有三真,不可去身。紫霞变景,三光映真。
《大洞玉经》曰:太无山中有洞宫玉户,在峨媚之上,诸得道真仙之名刊列此宫也。
又曰:云上清有宫,门有两阙,左金阙,右玉阙,有羽衣守士。内有玉芝流霞之泉,刻金题众真飞仙之号。又云玉清中有太晖殿,玉真游宴之所也。
又曰:九真仙伯,上帝司禁之君。濯缨,帝川之池也。
又曰:太一上元君者,万仙之司主。方岳真气太上真人步五星之道以致降于室。
《大洞真经》曰:赤城朱窗上清绝境,乃帝一内宅三真宝堂。
又曰:上清真人总仙大司马长生法师,登大帝沧浪山洞台中双玉穴,酣饮紫明芝液。
又曰:长生存神者好山水之人,仁知动静所依也。依仁者静而寿,依智者动而乐,当投简送名,俾崇仁智,朱书白简移籍太清,发炉拜手用青纸青丝裹络岩石上,诣水泛舟,中流读简,以名系之,必能降真也。
《上清九真中经内诀》曰:有玉保公太素遣下迎九真之人也。
又曰:欲行九真之法者,斋戒争室,并为天帝君所见记录也。
《太真科》曰:羽仙侍郎上都官典格列其职位,都统玉真、太上真人,在五岳华房之内,非有仙籍,不得闻见,丹简校定,名入南宫。
又曰:虚皇金阙,玉帝最贵最尊,号日自然,莫能使之然,莫能使之不然也。和光於人,似同而异,惟得道者乃能知之。
又曰:上清禹余天有三官真人,主治过刑杀伐、阴贼不轨、嫉害贤哲、心怀进退、秽慢真人之罪者。
《玉清隐书》曰:玉名金格当为上真三天真皇佩神虎之符,在太极上位。上真则飞龙翼辕,中真则紫毛持节,下真则太极参轩。
又曰:太微,天帝君命太微,上真劝使群灵。
又曰:上皇玉帝命玄羽真人出迎太微天帝,又命太上真人开琼珠之筐,出玉真隐书玄羽之经,以传太微天帝
之君。
《内音玉字经》曰:真人散香於玉廷。
又云:飞散百和之香,流五云之华,以观飞天真人。
又曰:四极真人主人命籍,常乘蒙真之车校人罪录。
又曰:九华真人治於南上宫中,校人功过善恶,三官列言。
又曰:天真皇人曰:诸天内音自然玉字其大梵隐语,上帝命天真皇人,注解其正音,足以开度天人。
《登真隐诀》曰:昆仑瑶台,刊定真经之所也。上品居上清,拟帝皇之尊。中品处中道,皆公卿之位。下品居三元之末,并大夫之流。三真品经,各有条次。
又曰:三昧真人乘风云龙车,下卫斋戒之士。太素真人辟始学者恶梦之法,金华真人刻大洞上经於天帝紫微宫玄琳玉殿束壁牖上,太虚真人说鸿乌之经,太极真人诵王母之辞,典禁真人察人之善恶,妙行真人推劫会之数。
又曰:太极真人常以立春日日中会诸仙人於太极宫,刻玉简记仙名。至春分之日日中,昆仑瑶台,太素真人会诸仙人刊定真经也。昆仑瑶台是西母之宫,所谓西瑶上台,天真秘文尽在其中矣。太素真人治白水沙洲之上,定其真经也。至立夏日日中,上清五帝会诸仙於紫微宫,见四真人论求道之功罪。至夏至日日中,天上三官会于司命河候,校定万民罪福,增减年筹。至立秋日日中,五岳诸真人诣中央黄房,定天下祀图灵药。至立冬日日中,阳台真人会集列仙,定新得道人,始入《名仙录》。至冬至日日中,诸仙诣方诸宫,东海青童君刻其仙录金书内字。凡学道之人常以夕半日中谢罪,罪名自除,克身归善,以求长生神仙。秋分之节,气处清虚,太和正日也。众真诸仙,是日听讼,又刺奸吏,及部内诸仙官并纠奏在处道士之功过及含生有罪应死生者,故《仙忌真记》曰:子欲升天慎秋分,罪无大小皆上闻。此朱火丹陵宫仲阳先生之要言也。又云:此辞出《列纪》,是青童君述古真人之言,以传龚氏,言罪福纤介刻于丹城之籍也,伏匿之,善恶阴德之细功无不缕陈也。
又曰:上真人之道有七:第一太上郁仪奔日文,二太上结邻奔月章,三太上八素奔辰章,四太微飞天上经,五高上太洞真经,六金阙灵书紫文,七九真中经也。上真之位为诸天帝,行则三七色节,万真前导。中真之道有六:大丹隐书、九真玄文、太上金策、方诸上经、三皇内文、紫书诀箓。中真之位,上清卿相之列也。紫毛持节,玉帝参辕。下真之道有八:上清七变、
隐地八术、玄皇玉书、神州洞经,紫庭中方、降箓黄道,素奏中章、上元玉书。下真之位,上清大夫之流,五色节旄,飞行倒景。
又曰:有得见圣列纪者,玄线书名,奏之上清,位为仙卿。若能行金阙真事,则拜为大夫。此谓列纪重於紫文也,既见之,非真受佩而已,谓知其中经目之轻重,求道之梯级,依此寻学,故胜於守紫文之单事也。
《上皇玉箓》曰:二十四真人有佩玉录以行山川者,则河海上神奉迎启道。
《灵宝隐书》曰:中极真人主人命籍;九华真人主九幽之下宿对生死;太元真人受天之符,度长夜之魂;太极真人治赤城玉洞之府,司校太山死生之录;三元真人主紫微行道。
《赤书玉诀经》曰:凡月十四日,上帝真皇劝太一使者下与北郑都伯使者同行天地,司察人神功过探浅,列言上官。又劫太一八神使者下,与三官司察天人善恶列言也。又遣九部刺奸周行五岳三宫水府,条正鬼事,司人功过,列言上天。
《白羽经》曰:太真丈人登白鸾之车,驾黑凤於九源,自天已下莫不范德。又太极真人有仙真相好者,要在慈心触物以辅相好,然后得仙矣。不能忍性,则仙相败矣。故修道会真,必以精思为本,神为本,存神入观,克以静念为先。
《大劫经》曰:上景真人将天下力上元洪水母决逆万川。
《海空经》曰:何监者,天人之隐名处,玉楼之上列真仙之馆,又高真者,体有真气玉眸谈谈。
《南真传》曰:昨与叔甲诣清虚宫,校定真仙得失之事,近顿除落四十七人,复上三人耳。内明真正乃良材也。九宫真人出入皆从黄阙绛台,中闲为道,故以道之左右置台阙者,以伺非常之气真人往来者。
《太上正法经》曰:九真者,九天之真气凝而成也。上、中、下三真生於太清,是元始之澄气也。各置宫室次第,上清宫卫之官,太上大道君,万真之主也,居玉殿,造上帝之章,以为宝经,於玉清官中,以度后学得真之士。
《三元品戒经》曰:紫微宫有延生之仪格。又云赤帝玉司君玉景度治南方朱阳之台,总统上真之士。
景林真人曰:勤感累世,念真期灵,皇鉴其用思太极,注名玉割,於是细书紫虚之宫,朱书东华之阁,刻名上清,丹文锦籍。
《空洞灵章》曰:真人弹璈,吹九凤之箫,神州之笙,其音逸响,流激千寻。
《后圣列纪》曰:上清金阙后圣君少好道,乐真紫微上真天帝玉清宫,赐紫药刚丹凤玺,得在上清中,游太极,下治诸天,封掌兆民。
《仙志》曰:凡修行太一之事、真人之道不得有所拜,但心拜而已,不形屈也。思真行道,通而无穷,显验应期,登真必速也。
《黑箓上篇》曰:圣真仙者,共行道德,俱宗太玄。
《戒文经》曰:太上真人居仙府中,世人得仙者皆先过此。
《自然玉字经》曰:七宝林中有上真之游圃,真人之戏园。
《太霄琅书》曰:元皇玉灵之胄位,登太真,理二仪,於玄圃掌玉箓,於万仙总地可,於五岳领上真,於三关上统无涯,下摄洞源,自天以下,莫不咸隶。
又曰:太素三元君禀灵和玉宸上气,故结生虚无含真秀景机洞妙无神齐广晖道周九玄呼吸未兆,触物对应,太上之凝结也。
《太上四明玉经》曰:真仙之道以耳目为主,淫色则目间,广爱则耳闭,此二病从中来而外奔也。非复有他,今令其聪明益易耳,但不为之,当洗心绝念,放奔淫贪,所谓严其始矣。保利双阙,启彻九门,朝液泥丸,列为上真,视彻甚远,听於绝响,此真仙之高,不但明耳目而已。
《三洞珠囊》曰:高上玉清刻石隐铭曰:邓都山在北,内有空洞,洞中有六宫,书此铭於宫北壁,制检群凶,不使横暴,生民学者得佩此刻石文,则北酆落名,南宫度命,为其真人。
《太平经》曰:后学得道,各有品阶,至于指极圣真仙人。
《定真玉箓经》曰:凡欲定心,当受上皇民籍定真玉箓,此至要为学之先也。先能定心,仙名乃定,是三天正一,先生所佩,以定得仙之名。
《太上经》曰:玉清者,如玉坚不可毁,诤不可污也。坚淳无变,秽累都尽,一而无杂,故名为真人。
大家在看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