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玄门道教|符咒大全 >> 玄门道教 >> 浏览文章

卢国龙教授讲《道德经》第十四章

所属栏目: 玄门道教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原文: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注解:《道德经》的第十四章,与第一章有些类似,都是描述道本体的,但角度有所不同。第一章首先拎出道这个概念,然后放在玄之又玄的思想实验室里,左审右视,说有说无,是个高打高举的纲领路线。而第十四章从感性认知说起,将形而上的道本体拉回到形而下的感性世界里来猜想,所以表述形式就像是一道谜题。除了最后两句的执古之道云云,其余的文句都可以看做谜面,而谜底当然就是道。如果我们有兴趣做游戏,或许也可以用道作谜底,自行创作一个谜面,然后比比看,是否比《道德经》说得更贴切。这当然很难,但很有趣。

佛教讲真如实相,时常会用到一句话,说着一物便不是。道家讲道,也常见类似情境,所谓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就都属于不是的行列。不是什么?不 是之这个指示代词所指称的道。既然单一的视、听、抟等感知形式都不能触及道,不能架起认知道的桥梁,是否就意味着道是不可感知的?也不是,因为人的各项感知能力,可以融化成一个整体,混而为一。这个一,在认知能力上是高于视、听等单项之和的,所以能够发现道与可视听之物的不同。可视听之物,总是越往上越光亮,越往下越幽暗,而道是彻上彻下的,是绳绳般绵延而永恒的,是非实体而不随时空环境改变的存在。由感知能力的混而为一而发现道,有些类似于康德哲学先天综合判断与自在之物的关系,但《道德经》含着一层逻辑未尝展开的简洁,谜面般的表述形式,留下许多猜想的空间。

围绕这一章有些学术史纠结的,是执古御今问题。因为道家的学术背景,渊源于史官,老子本身又曾为东周王室的守藏史,也就是管理史籍档案的史官,所以《道德经》所说的执古之道,容易被误解为历史经验主义,需要分疏一二。

《汉书 height: 395px;" />

(图文转载自赤城宾馆微信)

以上就是卢国龙教授讲《道德经》第十四章的全部内容。更多玄门道教资讯,请关注玄门道教|符咒大全玄门道教资讯频道!(http://www.tkpao.com/fuzhou/xuanmendaojiao/8040.html)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