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栏目: 玄门道教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原文: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俨若客,涣若冰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注解:如果我是漫画家,我会因这章《道德经》产生一种冲动,迎接挑战,一定要给这位古代修道士画幅脸谱。然而我不会漫画。也许正因为我不会,所以才会冲动,如果真是漫画家,或许就茫然无下手处。犹疑、敬畏、散漫、敦厚、旷达、浑融、淡泊、飘逸,一幅脸谱里如何容得下这些线条?一张脸上如何挂得住如此复杂的神情?如果不像道教的南宗五祖白玉蟾那样,先画一个圆,然后说道,就是这个,大概也就没有其他更好的画法了,就只好承认这位修道士确实深不可识了。
就《道德经》的本义而言,深不可识当然是道本体的人格化,即道的内涵内化为人的精神气质,精神气质散发出敦厚、飘逸等等人格魅力。这样复杂的人格,如果和光同尘,那就蛮可爱,像是一个随缘去就的老顽童,可以陪着你玩各种游戏,老成的,童稚的,入俗的,出尘的,自自然然,逍遥倜傥;如果深不可识只是做作的形象秀,装深沉,扮远旷,说话行事推宕恍惚,首鼠两端,故意让人莫测高深,那就有些面目可憎了。受《道德经》所谓深不可识的影响,这两种人格表现一直都广泛存在,而装扮做作的可能更多些。
同样在修道的名义下,同样追求道的人格化,为什么会有如此这般的天壤之别?缘由很简单,不是所有的修道者都怀有道化的内在精神。没有内在精神的形象秀,其实很容易被识破,不值得放到文字里去针砭,但由于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将道家深不可识的精神人格演变为装逼的君人南面之术,所以研读这一章时,需要有所甄别。
所谓君人南面之术,也就是《韩非子》所说的主道,核心在如何驾驭群臣。《韩非子 height: 551px;" />
(图文转载自赤城宾馆微信)
大家在看
精彩图文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