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栏目: 玄门道教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注解:《道德经》学到了第四十一章,刚好一半。我们算是闻道了吗?也许吧,因为我们基本上了解了《道德经》的大意。对于这个大意,我们是想照着做呢?还是模棱两可、疑信参半?或者根本就不信这些有悖于常识的大道理,只愿意守着常识去判断是非得失?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能会分解成你我他,选择各不相同。
在中国古典的思想文化中,闻道是一种极高的境界。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意味着闻不闻道,是生命觉悟的一道分水岭,分判出存不存疑惑、留不留遗憾的两重天。两重天的差别究竟有多大?人本来只是天地间很渺小的一个个生灵,但闻道的人可以藉助道这个浓缩器,将天地万物都装进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从而参赞天地之化育,升华到与天地并立的境界。而不闻道的人,依然只是天地间茫然一生灵,精神世界里只有本能的生发动用,装不进更多的东西。这样的差别,说不准有多大。
闻道的人超越地活着,不闻道的人本能地活着。当真理解人生有这么大的差别,谁还不愿意做个闻道的人呢?然而事情又没有这么简单,所谓超越,是内在精神层面的,观念意识层面的,看不见、摸不着,在感官的狭小空间里,非但不能表现出精神升华,让人骄傲,还会从内到外散发出谦卑,所以《道德经》列举十二个例子,以说明闻道的超越,其实是放下虚荣和假象,例如,真明白的,表象反而愚昧;能进益的,表象反而谦退;走正道的,表象反而曲折;等等。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夫唯道,善贷且成,道是一位业务精熟的银行家,只要我们将虚荣和假象等不良资产件件放下,就可以向道借贷,从而成就自己的超越。
问题只在于,我们明白智慧需要借贷吗?又了解如何向道借贷吗?
附《诗译道德经》
(图文转载自赤城宾馆微信)
大家在看
精彩图文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