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玄门道教|符咒大全 >> 玄门道教 >> 浏览文章

卢国龙教授讲《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所属栏目: 玄门道教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原文: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耶?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民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秽,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注解:不知别人感觉如何,我读《道德经》的时候常有一种疑惑,为什么政治话题这么多?是由于老子要做帝王师,所以《道德经》就写成了君人南面之术?还是由于政治问题才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最大问题,做工种地我们都能干得很好,就是政治弄不好,所以久病成医,我们这个民族的精英都成了政治的业余医生?想不明白。

根据老子的观察,一种政治常见病的病根,是不明白政治意志的彰显程度与民众的幸福指数,呈现为反变关系,即政治彰显的程度越低,民众的幸福指数就越高;反之,政治彰显的程度越高,民众的幸福指数就越低。这种反变关系就像祸与福,是相互潜伏的,当政治表现得很张扬,表现得无处不在、无幽不烛的时候,社会好像应该很清明,很祥和,很有活力,可事实恰恰相反,民众就很蜷缩,蔫蔫的,而且按照政治的要求去衡量,民众浑身都是缺点。

政治与民众的幸福指数,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奇怪的反变关系呢?我们没搞过政治,讲起来会隔靴搔痒,所以请来一位著名的政治家现身说法,或许会将病因说得更清楚。

据《贞观政要》卷一记载,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问隋朝的过来人萧瑀:隋文帝是个什么样的君主?萧瑀回答说:克己复礼,勤劳思政。寻常的早朝议事,都会弄到太阳偏西才结束。凡五品以上的官员,以礼遇接见,座谈政事。对于执夜勤的卫士,还派人送餐饮。他的天性虽称不上仁爱通明,但也是个励精图治的君主。而唐太宗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隋文帝这个人,小事上追求明察秋毫而大事上心底暗昧。正因为心底暗昧,所以在大格局上不通透,缺乏明确的判断力,遇事狐疑就多。又由于是欺负北周的孤儿寡妇取得政权,总担心群臣内怀不服,所以不肯信任政府各部门,所有事都由自己决断,虽然弄得劳神苦形,却未必都合乎情理。臣僚们了解他的这个用心,又不敢直说,所以自宰相以下,都只是顺着他的心思罢了。我的想法与隋文帝不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头万绪,必须变通才能够应对,所以具体事务都委托各部门商量,由宰相统筹,形成了稳当合适的办法,才报上来批准执行。怎么可以一日万机,都由一个人的思考去独断呢?就算一天决断十件事,也会有五件事不尽恰当,这样日积月累,处理不当的事太多了,如何能不灭亡?于是,唐太宗诏令政府各部门,以后有政令颁发下去,各部门都要衡量清楚了,如果有不稳当不合适的地方,必须汇报,不能由于是圣旨就一味地顺从。

隋文帝其政察察,好像很厉害的样子,执政的态度很认真,又表现得似乎什么都懂,明察秋毫,日理万机。但由于独断,所以不仅其民缺缺,连政府百官也都缺缺了。唐太宗像是个甩手掌柜,其政闷闷,但能够安排好决策、执行、检验的行政机制,放手发挥政府各部门的作用,以群策群力代替个人独裁,所以取得了中国历史上的最好政绩。

透过唐太宗的现身说法来理解《道德经》,则政治与民众幸福指数的反变关系,其实是集权独裁与民众幸福指数的反变关系。执政者越是集权独裁,民众的幸福指数就越低,如果执政者察察,集权独裁的能力很强,那么民众就近乎倒霉了,要遭祸害了。这个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的道理,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也一直潜伏着,民之迷,其日固久。所以老子告诫执政者,可以追求至方极圆的完美,但不能是从社会中割削出来的;可以要求清廉,但不能看什么都觉得污秽;可以坚持自己认为的正直道路,但不要因此就肆无忌惮;可以展现自己的光辉,但不能弄得很炫耀刺眼。

其政做到这四个而不,社会必然就和谐而有序了,政治是开明的,民众是舒展的。怎样做到这四个而不呢?学习唐太宗的经验,汲取隋文帝的教训,以共治的开放胸襟和执政机制,克服因不自信而狐疑的心态,摆脱因狐疑而独裁的狭隘,大概就差不多了。继而发挥反变关系的作用,既然自信其政是正确的,那就不妨低调一点,闷闷一点,让民众淳淳起来,宁愿做小的政治就会成为社会壮大的幸福之源。

附《诗译道德经》

(图文转载自赤城宾馆微信)

以上就是卢国龙教授讲《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的全部内容。更多玄门道教资讯,请关注玄门道教|符咒大全玄门道教资讯频道!(http://www.tkpao.com/fuzhou/xuanmendaojiao/7845.html)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