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栏目: 玄门道教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原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注解:小时候,母亲为了让我好好读书,就经常重复一句俗语,秀才不出屋,能知天下事。秀才识文断字,能掐会算,坐在家里就把天底下的事都给弄明白了,这对于一个天性懒惰的人来说,确实很有诱惑力。但那时候不知道,这个圈套是老子早就布好的。
当然,老子的圈套其实更大些,不是诱导人去读书学习,而是诱导人去思考。读书学习与思考,难道不是统一的吗?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边学习,边思考,外来的知识不断转化成自身的智慧,自身也就慢慢向圣贤看齐了。然而老子断言,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对于提升智慧而言,不但读万卷书不管用,走万里路也同样不管用。
这就有些奇怪了,按照老子的思想逻辑,如果说读万卷书是接受先王之教,无意间丧失了许多自由精神、独立思考的机会,慢慢熬成个书呆子,那么走万里路应该就是向自然和社会学习、接受不言之教了,不正是老子刚才还提倡的吗?为什么又其知弥少了呢?这里面有蹊跷,不能不留意。
自然而然,只要留意就会发现,本章的宗旨是知天下,见天道。这样两句话,在修辞上对应互举,那意思,当然不是发挥识文断字、能掐会算的优势,努力地穷尽天下的信息,而是不断地排遣过去的经验、知识、观念等等偏见,在内涵无限小而外延无限大的思维状态中,让偏见归零,同时让精神上的局碍也归零,从而捕捉住天下万物万象中普遍存在的天道共性。
如何捕捉、确认万物万象的普遍性或者共性?这对于中西方哲学来说都是一大难题。逻辑的演绎法解决不了这个难题,因为演绎法需要确立一个大前提,而一切前提,没有比万物万象的普遍性或共性更大的;归纳法也同样解决不了这个难题,因为万物万象不可穷尽,归纳就有缺口,以偏不能概全,普遍性或者共性就不能确立。于是在信仰上,我们需要至上神帮忙;在哲学上,我们只能预设有那样一种普遍性、共性存在,字之曰道,强名曰大,至于内涵,则不能确认比无更多的东西。
既然捕捉普遍性的题目如此艰难,迄今为止的全部文明史,实际上也只是在尝试,既未曾找到坚实无疑义的方法,更未能达成人类一致认同的结论,我们为什么还不放弃呢?这个问题看起来很朴素,但实际上把事情闹大了,因为所要追问的,是人类为什么需要哲学和宗教。于是,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宗教家们,会无私地向我们提供千百种答案,其中包括老子。老子的答案是,为了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掌握了事物的普遍性,就像是开了天眼,理解力和判断力等等,全都不受经验的局限。更重要的是,还有非凡的办事能力,不需要怎么玩命,事情就会像预期的那样成了。
这样,思辨的哲学就软着陆,到了实践的层面,而真正掌握的人,大概会很受用。
附《诗译道德经》
(图文转载自赤城宾馆微信)
大家在看
精彩图文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