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栏目: 玄门道教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注解:关于无为政治的妙处,关于取天下而为之的政治拙劣,我们在前面的章节里都曾经讨论过,这章虽然再次涉及,但角度不同,如果深入理解,或许也能别开生面。
这章的角度,简言之就是讨论为道日损与取天下的关系。
本来,《道德经》是不主张取天下的,这个基本立场,在第二十九章中表述得很清楚,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重温这第二十九章,可以说《道德经》为取天下所开出的,不是药方,而是一张病危通知单,只要存心取天下、窃据神器,那就离灭亡不远了。可本章却又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好像取天下也是可以的。比较前后两章,可以发现问题的症结其实并不在于取天下,而在于如何取。如果取天下者从自身的欲望出发、刻意地为之,那么取天下的结果就必然很糟糕;反之,如果以无为无事的方式取天下,那么所取得的,就必然不是对于天下的统治权、控制权,神器依然还是神器,并未被谁窃据,所以结局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
那么好吧,问题来了。既然无为无事,如何取天下呢?如果说取天下的意思只是维护天下作为一个社会生活的共同体,那么无为无事的方式能够奏效吗?
从字面上说,无为无事与取,是相互抵触的。要想取任何东西,哪怕只是从手边取一只茶杯,也不能无为无事,伸手就是为,移动杯子就是事,何况取天下呢?谋划、组织、厉兵秣马、阵前攻杀,千奇百怪的撕煎打吵,哪一项都少不了。而《道德经》说取天下常以无事,这里面必然有个天大的秘密,否则根本说不通。
当然,所谓秘密,总是相对于人的理解能力、发现能力而言的。一个秘密,不管隐藏得多么深,只要在人的理解和发现能力范围之内,就不可能长久成为秘密。站在这个角度看,人类有意隐藏的所有秘密,其实都是小秘密,都在人类自身的理解、发现能力范围之内,解密只是早晚的事情。而天地万物无所隐藏的秘密才是大秘密,而且这些大秘密,必须随着人类理解和发现能力的不断提升,才可能逐渐地被揭示出来。取天下常以无事就是这样的秘密,而揭示这个秘密的途径,是跨越式提升理解和发现能力的为道日损。
站在常识的角度看,为道日损是在知识上做减法,怎么反而能提升我们的理解和发现能力呢?大概正由于这个问题很古怪,所以学界曾冒出过一种观点,即所谓道家反智论,认为道家的为道日损与儒家的为学日益相对,儒家追求知识的日益增进,道家反过来,追求知识的日渐减损,减损到没有知识的状态,也就复归于蒙昧了,所以道家是反智的。围绕这个观点的争论,我们大概没必要再继续了,但对于儒道两家为学、为道的同异,却不能不有所思察因为常识性的简单理解,很容易遮蔽道家追求普遍性的真意。
儒家为学,核心内容当然是六艺,礼乐射驭书数,还有就是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不管怎么算吧,反正都属于具体的知识、德行和技能培训,都是个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进路。
而道家的为道是一种思维训练,既没有具体的知识可传可受,也没有特殊的技能需要代培代训。而且,由于思维训练的目标是接近外延无限大而内涵无限小的道,所以在沉思什么是道的状态中,就需要排遣作为具体内涵的知识、经验、观念等等,否则,道被这些零零碎碎的内涵所捆绑,外延无限大的特性就受到遮蔽,碎片化了。
如此说来,通过为道日损的思维训练,我们可以摆脱具体内涵的约束,从而大幅提升对于外延无限大之道的理解和发现能力。而道的外延既然无限大,当然就最具有普遍性。根据普遍性原则来建构社会共同体,取天下,那么所要建构的共同体模式就具有最广泛的适应性,建构的过程唤醒认同,消解抵触,按照所有人的意愿而非按照我的意愿来办事,那么天下依然是安顿所有人共同生活的神器,谁也不能窃为己有,那不正是人类梦寐以求的大同世界吗?所以,所谓取天下常以无事,说到底是还天下给天下之人。
合起来看,按照普遍性原则取天下,是四十七、四十八两章所要揭示的秘密。这个秘密中国古人很懂,现代西方人也很懂,所以在全球化格局日渐形成的进程中,西方人打出普世主义的旗子,捞到软实力的许多好处。而我们强调特殊国情的论述,实际上就将普世主义的桂冠拱手让出了,将取天下的机会也拱手让出了,令人扼腕。
这么多、这么聪慧的中国人却弄不出一个自己的普世主义论述,是被什么阻挡住了呢?是由于传统吗?看看《道德经》就知道不是;是由于现代吗?想想改革开放就知道不应该。所以,好怪。
附《诗译道德经》
(图文转载自赤城宾馆微信)
大家在看
精彩图文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