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玄门道教|符咒大全 >> 符咒大全 >> 浏览文章

《佛法与婚姻》第二章 家庭与婚姻

所属栏目: 符咒大全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3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居家事父母,治家养妻子,不为空入行,是为最吉祥。——《法句经》一般人的误解,都以为佛教都是劝人看破家庭,没有讲如何搞好家庭的。如一位基督教朋友所言:“我很想在佛教道理里找到一些秘诀,但我无法找到。我发现佛教的道理对家庭婚姻问题只字不提。”佛教对家庭婚真的只字不提吗?事实并非如此。佛教并不是与世隔绝的。虽然佛陀说法教化的主要对象是出家僧尼,说法内容侧重断欲去爱,了生死、证菩提。但仍有相当部分是为在家人而演说的,有人统计:佛 经中讲述如何居家生活的经典分量,超过了孔子、孟子此类语录的总和。其代表性经典,有《长阿含经?善生经》、《佛说玉耶女经》、《六方礼经》、《法句经? 吉祥品》、《维摩诘所说经》等。佛陀在讲经说法中,就家庭生活、夫妻之间、亲子之间,应该如何彼此相待,提出明确要求,有的经典还讲到结婚之后,怀孕、生子的事。最有代表性的经典有《善生经》,在经中佛陀教导如何奉事父母,处理好与妻子、师长、亲戚、僮仆、出家修道者等六种关系的法则;《玉耶女经》则阐明了夫妻和和谐之道;《长阿含十六经》明文说:为子求善婚娶是父母的义务;《中阿含一三五经》亦明言:“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妻子当以十三事善敬顺夫。”并说:“若人慈愍妻子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第一节、夫妻和谐之道

夫妇之道是人伦的根本。正确地处理夫妻关系,对促进家庭的稳定、社会的祥和,具有重大的意义。 早在两千多年前,佛陀就对夫妇之道,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提出许多极富指导性的规劝。佛陀在《玉耶女经》中指出:“恩爱亲昵,同心异形,尊奉敬慎,无骄慢情,善事内外,家殷丰盈,待接宾客,称扬善名,最为夫妇之道”。这段话可视为夫妇之道大纲。

一、谈情说爱话婚姻

俗话言∶“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男女会成为夫妻,除了爱情,也需要缘份。不然在世间寻寻觅觅,最终怎么会遇到他?是否在冥冥之中,姻缘天已注定?此事不仅一般人迷惑,连学佛人也一样迷惑。为什么在结婚之后,有的甜蜜幸福,有的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闹,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有的三年五载则分手,有的却能依共同信念,共同顺利度过一生呢?究竟是什么原因和力量,在决定我们是否产生爱情,以至结婚组成家庭呢?以佛教的观点,爱情本质上是男女双方前世今生的“愿力”和“业力”的结合。所谓“愿力”,是主动积极的力量,源自内心的“愿”;所谓“业力” 是被动不自主的力量,也是源自内心,但却是“不愿”,如不少被迫促成的婚姻就是这种类型。而两者力量都会促使爱情的发生。当然从世间角度看,会有各种理 由:如温柔体贴,美丽大方,善解人意,家境富裕等。二十多年前,我还在工厂上班时,同车间的一位师傅,无论相貌,还是工作技能,皆极为平庸,为人木讷少语;但却有一位乐观大方、美丽贤慧的妻子。我们这批刚 进厂的年青人,对此都觉得很奇怪,车间知情者告诉我们:那人(Z师傅)有傻福,进厂工作一直找不到对象,后来,年龄过三十,连领导、同事都跟着着急了。不久,车间分派来一位年青女车工,人端庄又谦虚,几位热心者看见机会来了,便背着Z师傅为其安排策划,有的在姑娘面前说Z师傅的好话,有的经常把他推到姑娘面前去,以“老师付”的身份指导她工作;虽然两人始终没说上几句话,但姑娘内心还是对他有了敬畏的好感。最后,热心者精心安排了一场家宴,把Z师傅打扮得如“王子”一般(衣服、皮鞋皆是别人主动借给的),年青女工被人簇拥着,与他吃了一顿饭,便被好事者宣布,两人已确定了“朋友关系”。最后在领导、群众的超强的热情关心下,两人不多久便结了婚。周围的人自始至终,都以喜乐心,嘻嘻哈哈地催成此事,看见他俩结了婚,大家方才觉得松了口气,完成了这项没人要求完成的任务。事后很久,方有人问她:你觉得Z师傅如何?她笑骂:都是你们设的圈套,把我骗了!问者:你后悔了?答:不后悔,他虽然笨,但人老实。再说,生米都煮成熟饭了!……因缘往往令人不可思议。这里还有一则外国故事《谁娶了那个女孩?》。故事概略:从前有个年轻人,深深地爱上邻镇的女孩,他每天都写信向那女孩表达爱意。在写了上百封的信后,他惊讶的发现,女孩嫁给了那位送信的邮差。幸福的婚姻,来自过去曾结的善缘(无论是过去生或今生),所以一见如故,彼此都有好的感觉;不管是恩情、爱情、亲情、友情,在彼此的意识或潜意识,留有好 的记忆。从这个角度而言,夫妻双方,皆应善待对方,为对方付出,关心对方,留下好的印象,不管今生或来世,至少相处或再见面时,对方也能回报善待,互相都 以好的态度相处,这也是“善的循环”。谈到业、果报的问题,我们常讲的一见钟情就是如此。今天你不是碰到他,就结不了婚,这就是业力,就是你的果报,所以,中国人讲夫妇结合的两种因素,一是报 恩,一是报仇。恩爱夫妻是报恩来的,恩尽义绝,下辈子就不会结为夫妻;要是恩情还未了或愈结愈深,下辈子还是要结为夫妇,跑不掉的,所以我们不能随便喜欢 人、怨恨人,因为我们每时每刻的言行乃至心念,都在为未来创造业报。今天我们了解业力的力量就知道,夫妻之间反目,一半属于业力,一半属于烦恼。就是因为你跟他有仇,所以他故意让你跟他结婚,让你爱他爱得很深;让你痛苦。如果夫妇间有这种情形,不要怨对方,从业力立场来看,你今天被报仇了,要知道这是你以前对不起人家,你要甘之如饴的接受,而且反过来要感谢他、珍惜他,不要再结仇了。今天你跟他做对,他也就跟你做对,仇就结得更深了。他恼害你,你承受下来,我好好对你,将恩情来赎我以前的不好,只有这样,才能把怨仇解掉,否则怨仇没有解掉,下辈子还要再来结仇,何苦呢?所以今天要了解到,生命的现象确实如此,以前种下恶因,今天要承受恶果,如果你没有业力的正确观念,就会埋怨,就没办法把恶果解掉。从佛法的观点来看感情问题,在心性的立场上,要净化我们的心灵,来解除烦恼的束缚,而超越对众生的感情;在业果的立场上,要用报恩的心情和行动,来对待我们的怨仇而消除业果。这样才是面对感情问题,最有智慧的处理方法。问:现实世界是否存在着人们所企盼的“天长地久”般的爱情婚姻?答:确实存在,但很难得。爱情、婚姻一事,主要由前生的习气和业因所决定,多为既定的业报。如果今生婚姻家庭幸福,这主要是前世的善业所感,但仍不一定下 一生两人还能成为夫妻,如果两人还想续接良缘,则必须力行善业,并且思想、信仰、行为方式皆要基本一致,并发愿来世同为夫妻。如果夫妻真能心心相印,那么 才有可能来世为夫妻。如《尊者阿迦曼传》中,尊者阿迦曼与村民关于“前生的爱情”的问答。“问:一对夫妻如果想要在来生相聚,永不被拆开,他们应该怎么做?”尊者阿迦曼:“一个希望只能做个引导或途径而已。为了它的实现,它必须要有行动或因缘支撑着。例如人人都希望成为百万富翁,但是有多少人能达到那个目标?大多数人怀着那个希望,却没有能力去实践其因缘,他们依旧贫穷。一对夫妻之间的爱情也是如此,如果他们希望在未来生生世世彼此幸福地相聚,永远不相分离,他们必须要有相同的知见和行为模式,并且彼此满足于对方,不邪淫,邪淫破坏了配偶心意的安宁,并导致信心的丧失。如果夫妻都有相同的愿望,并能够实践上面所提到的因缘,永远同样地忠实可信,那么他们的希望必定会实现,因为那里有着那些因缘的果报。如果他们只是怀着这样的欲望,但彼此的行为表现不同,这样的愿望,无论如何热切,都不能实现。”婚姻可以塑造人间地狱或天堂。对一般人而言,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配偶的选择了,他(她)不只是被认为住在一起而已,而且也是一起呼吸,分享着相似的苦乐经验。任何影响到一个人的事情,不论是善或恶,一定影响到另一个人。有好配偶的人是幸福的,配偶会防止对方陷入歧途,然後引导他或她走上正道。如果两个人都正直 而善良,乐于为他们的发展而努力,那麽他们的房子就成了一个天使在人间的住处。那里没有争吵或挑剔,因为两个人都一样自律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由正法引 导着。这样由婚姻结合的伴侣,可以说是帮着建造人间的地狱或天堂,分享着彼此的悲哀或幸福,依照着他们是乐于作恶或行善而定,这关系着今生和未来的生生世 世。

二、如何当好丈夫

在佛陀时代丈夫的地位崇高无比,妻子称丈夫为主子,而妻子被称为附属者或养育者,只有生小孩及养小孩的地位而已,男人可以多妾,因而女人之间常钩心斗角,敌视互恨,往往造成家庭不幸。有鉴于此,佛陀不赞成一夫多妻制,主张男人要忠实于妻子,才能使家庭生活圆满。丈夫怎样待妻?佛陀指出:为人之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即怜爱、不轻慢、供给衣物化妆品、委付家事、“念妻亲亲”(善待妻子的亲属)。如《善生经》中佛言:“善生,夫之敬妻亦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相待以礼,二者威严不阙,三者衣食随时,四者庄严以时,五者委付家内。善生,夫以此五事敬待于妻。”这五条待妻的原则,包含如下内容:

(1)相待以礼

男女的地位是平等的,夫妻双方应该互相尊重,不论收入的高低,家庭出身是否悬殊,乃至智力上知识上的差异,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丈夫对妻子不可歧视或轻慢。一对夫妇,由恋爱而结婚,往往到了结婚以后,以为双方的名分已经确定了,夫妇的关系已有保障了;于是过去抑制自己,博取对方欢心的观念就改变了。一切言行 随心所欲,处处随便,以为夫妇间不需要客气了,对自己的缺点不仅不改正,反而大大例例,随时表现,还自以为夫妻之间,不需要掩饰弱点,而不知夫妇间最需要 的是客气和尊重。还有的夫妻一方总想控制对方,以迁就自己。逐渐的把所有的劣处,毫无顾忌的暴露出来了,结果日久生厌,只觉得对方的可憎了。诚如佛在《无量寿经》里说:“自妻厌憎”,和《玉耶女经》里说:“见夫不欢”。彼此厌憎不欢,于是双方感情转趋破裂。要防止夫妻间日久生厌,丈夫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丈夫要学会经常关心妻子,对她温存体贴,如当她休息或疾病的时候,你得细心地去照料她;丈夫要学会经常感谢妻子。当她替你做一些小事,如缝补衣袜之类,你不可认为是她的本分,应该要说声:“谢谢”。在表面上,她虽然觉得你的话是多余的,但是她的内心,却有非常的快慰。妻子喜欢丈夫当着别人面前夸奖她。这种称扬使她心里不仅愉快,而且非常感激。妻子最讨厌当着别人的面前,批评她的短处,使她面子上难堪。丈夫需要纠正她的时候,应避免被父母儿女或他人听见。妻子有意见,应当虚心听受,然后和她详细讨论,要尊重对方的意见;对方倘有错误,要纠正时,切忌粗暴口吻;华严经里说:“常作润泽语,柔软语,闻者喜悦语,善入人心语,风雅典则语”。不可作“毒害语、犷语,苦他语,令他嗔恨语,如火烧心语。”

(2)威严不亵

威是庄重而不浮躁,严是尊严而能自爱,不亵是不可轻慢。待妻的举止应该庄重礼貌,言语行为不可轻薄放纵。另外,对于性生活要有节制,否则有伤双方的身体;甚至酿成终身的疾病。因为性欲过度,会导致精神不振、神经衰弱等,于身心均有不良影响,也会引发愤怒,烦 躁,忧郁的病态,夫妇感情,就会因而走下坡路。为保持健康计,同时应视各人年龄的大小,身体的强弱,而节制性的生活。这样可以避免故意放纵的危害,增进家 庭的幸福。纵欲是最可畏,应该“严”与防范的。佛言:“节己莫淫她,自妻生知足,是故妻爱己,不为他人侵”。

(3)衣食随时

女人常欢喜丈夫赠与她心爱的东西。所谓心爱的东西倒并不一定要价值昂贵的,只要你是为她而买的,她心里就感到无限的愉快了。如衣料食品之类,当她心里想要而还没有开口的时候,你就买来送她,她自然喜出望外,感到你是关心体贴的人。

(4)庄严以时

这“庄严以时”就要给妻子购买衣物装饰,使她能打扮得整洁而适合时代。因为爱美之心,是任何妻子都有的。但是,做丈夫的也不可使她打扮得过分华丽,竞奇炫 异,流于奢侈,一味追求“新潮”,则失了庄严的真意义。服饰是身的容仪,修养的品位,在选择衣物装饰时,应要顾到这两点。

(5)委付家内

做丈夫的对于家中大小事件,只须主持大体,而不必为微细的琐事,一桩桩亲自去督察管理。丈夫对家政明察秋毫般地去干预,作求全的责备,是常会使妻子感到不快和没趣,所以,即使妻子处理事务有失当之处,也要“言色相和”、理解宽容,让妻子当家。要知道如果没有妻治家,那丈夫就有后顾之忧了。

三、如何当好妻子

如何为妻,佛陀教诫甚多。如佛言:女人当“一心向夫,不得邪淫”;“不得轻慢夫婿”;“夫婿远行,整理家中,无有二心”;“甘心苦乐,无有二心,慕修妇道,不择衣食”等等。在佛经中最有代表性、最具戏剧性的当属《玉耶女经》。它讲述了印度玉耶女,经佛陀教诫后,从一个骄慢的女人变成一个谦虚的女人的故事,既生动又有说服力,全经详细说明了该如何当好妻子。据《玉耶女经》等载:玉耶是王舍城护弥长者的女儿,出生“豪贵长者家女,端正无双。”玉耶因长得姿容美丽,身材楚楚动人,加之从小娇生惯养,故养成骄慢性 格。后嫁给舍卫国须达多长者第七子为妻。须达多为波斯匿王大臣,其性仁慈,是当时著名的佛陀在家护法者,因常怜愍贫穷、孤独者,好行布施,故人誉为“给孤 独长者”。须达多长者的家庭非常和睦,六个儿媳不仅温良贤慧,并且都信奉佛法。而玉耶女嫁到夫家后,仍然心气高傲,既对公婆没有孝顺服侍,对丈夫和亲友也缺乏应有的 尊重,“骄豪傲慢,不以妇礼承事姑嫜(公婆)夫主。给孤独家议曰:其妇骄慢,当以何法而教训之?若以杖捶非善法也,若无训教,其罪日增长者。”由于玉耶不能善尽妇道,没有女子贤淑的德行,令须达多长者非常失望伤心,他想不到本是大家闺秀出生的玉耶,才嫁进夫家,就这么目无尊长,我行我素,搅得家 庭的人事不和,是非不断。须达多曾几次要她同去见佛,希望佛能感化她,但她终是拒绝不肯去。须达多长者知道教化玉耶,除了佛陀以外,谁也没有办法。但玉耶 又与家人、媳妇们不同,从不愿去祗园精舍听闻佛陀说法。不得已,须达多决定请佛陀上门应供(吃饭),以便以佛法教育媳妇。须达长者到祇园精舍求见佛陀,对佛陀禀告道:“慈悲的佛陀!我今天有一件事情不能不来请佛陀相助,本来家丑不可外扬,但佛陀是我们众生的慈父,惟有佛陀的威德,才能调伏刚强难化的众生。“佛陀!弟子一共生有七个儿子,六个儿媳都能孝顺贤慧,唯有第七个儿媳玉耶,长得绝顶聪明美丽,但她骄慢异常,时时出言不逊,轻慢尊长。“我们本想常带她来请佛陀开示,但愚痴遮盖她的心灵,她非但不信,而且毁谤佛陀。她以为人生就是享乐第一,美貌第一,爱情第一,除此她什么都不愿关心。我们没有什么办法可想,只得请求佛陀慈悲,为度化我这顽强的儿媳想个办法。”佛陀察知须达长者的心,当即说道:“玉耶既不愿前来,你又对她这么爱护关心,那么,我明天就到你府上去访问一趟吧!”须达长者听佛陀说要光临他的家里,惊喜感动得老泪横流,当即奔向佛陀座前,顶礼佛足。第二天,佛陀带领弟子,到达长者家中,长者夫妇,以及七子六媳都出来环绕佛陀三匝,以示欢迎,独有玉耶逃避佛陀,不肯出来。长者感到非常对不起佛陀。心想讨娶这不贤慧的儿媳,而且辜负到佛陀的慈悲,这是全家的耻辱!但佛陀却不以为意,反而心生慈愍,以神通力从全身放出万道金光,照得所有的墙壁如透明的玻璃,大家这时都看到玉耶在门后缝里,偷望着佛陀。玉耶对佛陀虽有抵触,但一见到佛陀的相好光明,过去的反感都一扫而光,且“衣毛为竖,战栗惶怖。”她知道自己的身体已隐藏不住,只得出来站在佛陀的身旁,低着头,不敢仰望佛陀的慈颜。佛陀心平气和的说道:“玉耶!女人光是容貌端正姣美,不名为美人,更不值得骄傲,而心行端正,有贞静幽娴的女德,才受人尊敬,方可名为美人。姿容的秀丽,身材动人,虽然可以诱惑迷醉愚人,但不能够受人尊敬,并不能算做很好的人。而自恃美貌,看不起他人,行为不检点,只会为自己的将来带来无穷的苦患。而生为女人之身,注定她就具有三种缺陷和十种业障。”佛先说女身有“三种缺陷”和“十种业障”,导致得女人多苦,因而折伏了玉耶的骄慢心。
女人的三种缺陷是:
一、 童年要受父母管束,不如男孩自由;
二、 是出嫁要依赖丈夫,自己没有自由;
三、 老时遇有不孝的儿媳,还要忍受讥笑和阻碍。女人的十种业障是:
一、 出世时父母有重男轻女的厌恶观念;
二、 因女孩不是自家人,不尽心抚育;
三、 嫌女大须嫁,为了婚事挂心;
四、 女子怕羞,常畏见人,不够大方;
五、 长大委身了他姓,自己不能做主;
六、 怀妊时大腹便便,行动不便,痛苦异常;
七、 生产子女,疼痛难忍;
八、 仰赖丈夫,时恐失爱;
九、 性好虚荣,打扮费时,身流不净,多于男人;
十、 心多猜疑嫉妒,好谈是非,喜怒无常。那么,还有什么值得骄傲呢?随后,佛陀为玉耶女说法,批评她自恃美貌、出身豪贵而骄慢夫主,指出外貌美丽不足为美,心灵纯洁、行为端正方为真美,教导她如何做个好的妻子。玉耶女闻佛陀教诫后,深悔过去的错误,向佛哀求忏悔。“玉耶流泪,前白佛言:我本愚疑不顺夫尊,自今已后当如婢妇,尽我命寿不敢憍慢。即前长跪,求受十戒三自归命。”玉耶请求皈依佛门,佛即为其授十戒。她发愿世世生生,作一学佛居士。须达长者的全家,见状欢欣鼓舞,也都为她祝贺新生。从此以后,玉耶就成了一个贤良的媳妇,为远近的人们所共称道。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佛陀教导如何做个好的妻子,为女人说了哪些法?

(1)为妻五道

《玉耶女经》言∶“佛告玉耶。作妇之法。当有五等。何谓为五。一如母妇。二如臣妇。三如妹妇。四者婢妇。五者夫妇。何谓母妇。爱夫如子故。名母妇。何谓臣 妇。事夫如君故。名臣妇。何谓妹妇。事夫如兄故。名妹妇。何谓婢妇。事夫如妾故。名婢妇。何谓夫妇。背亲向疏永离所生。恩爱亲昵同心异形。尊奉敬慎无憍慢 情。善事内外家殷丰盈。待接宾客称扬善名。最为夫妇之道。”即做人妻室的女人,应要奉行五道:第一、要作母妇:敬爱丈夫,要有如父母爱护子女之心;
第二、要做臣妇:要把丈夫当做君王看待,自己犹如臣下;
第三、要做妹妇:视丈夫如同胞的兄长,夫妇要相敬如宾;尊敬丈夫如敬哥,谦虚,以丈夫之喜好自住。此名妹妹般妻子。
第四、要做婢妇:侍奉丈夫,有如婢女侍奉主人,常存恭敬尊重的心;
第五、要做夫妇:和丈夫要永远孝养父母翁姑,和睦亲族。夫妇要有恩爱之情,要有亲爱之实。形体虽异、誓不二心,接待宾客,勤治家事,不谈他人是非,不道人之长短。

(2)奉行五善

《玉耶女经》言∶“佛告玉耶言:一者晚眠早起修治家事,所有美膳莫自向口,先进姑嫜(公婆)夫主;二者看视家物,莫令漏失;三者慎其口语忍辱少嗔;四者矜庄诫慎,恒恐不及;五者一心恭孝姑嫜夫主,使有善名,亲族欢喜为人所誉。是为五善。”五善就是:
第一、应迟睡早起,不可好吃懒做,应勤劳操持家务,凡事不可推诿别人;美味饮食当先请公婆、丈夫饮食,不可自己先独自享受;有的妇女好吃懒做,成天沉迷麻将,或是和二三朋友,成天醉心于各种跳舞嬉游的玩乐,弃丈夫孩子的生活起居于不顾,有亏家庭主妇的职责。第二、负责家务:对家庭财产,应当心中有数,妥善保管,以防止被盗、遗失。把家务处理得有条不紊,可让丈夫无后顾之忧,安心发展事业,儿女回家有家庭的温 暖,受到充分的保护。现代女性多外出工作,固然可以增加家庭收入,但夫妻双方应调剂配合好。如果夫妻彼此配合不当,便会产生钥匙儿童、问题少年等种种烦 恼!有些女人既不出外工作,分担家计,又好玩好赌,不务家事,徒增许多家庭纠纷,更不可不慎!第三、忍耐委屈: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一个家庭的物质生活,开门七件事缺一不可;精神生活的妯娌相处,侍奉翁姑等问题,也疏忽不得;纵然是小家庭,子女的教 育也是头痛的课题,这些都需要女性拿出无比的忍耐力,委屈求全,做药材里的甘草,把苦涩的生活调味起来,化冲突磨擦为平和安详。要有仁爱心、宽容心、忍耐心。如家中出现矛盾,乃至丈夫斥责,应忍耐慎口,不要火上添油,大吵大闹,也不可怀恨在心。敬事丈夫:做妻子的应该和丈夫相敬如宾,尊重丈夫的人格,让丈夫在人前很风光、很体面,受到人人的爱敬,妻子无形中也增光不少。有时看到一些强悍的妇女,在众人面前对丈夫毫不留颜面,做河东狮吼,不但丈夫脸上无光,自己也招人嗤议。第四、守贞重节,忠贞爱情,慎守道德,作风正派。男女交往时须谨慎,丈夫远离时,不生邪念。佛教的根本五戒中有一条不邪淫戒,意思就是除了正当的夫妻关系外,不能有邪淫的行为。女子应该严遵此戒,守贞重节,从一而终,不做出败坏妇德的事情。当然,男人也应该遵守这条戒律,男女都守戒,社会就会避免不少婚姻悲剧。不可爱慕虚荣:有的女人看到别人比自己美貌,东施效颦,跑到美容院,把鼻子垫高了,把眼皮刻深了,结果弄巧成拙,徒然增加皮肉之痛。有的想割双眼皮,术后 却变成了“三眼皮”;想要“换肤”,却换来了“花脸”;想做隆胸术,最后造成伤残……近年来,许多美容机构超范围开展医疗美容服务,使美容成为毁容,引发 消费纠纷不断。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中国整容整形业兴起的近十年,平均每年因美容毁容的投诉近2万起,十年间,已有20万张脸被毁掉,近30 万人受到各种不同程度伤害。还有的女人看到其它人家比自己富有,就怂恿丈夫铤而走险,作奸犯科,铸下悲剧。第五、常恭敬公婆、丈夫,团结家人,隐恶扬善;同时要和睦亲友、邻居,与人为善。和亲朋好友结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丈夫及家庭铺下成功立业的好因好缘,毕竟婚姻不仅仅是两人之间的事,得人者多助,女人是男人事业的贤内助。

(3)戒除三恶

《玉耶女经》言:“何者三恶:一者未冥早眠日出不起。夫主诃嗔反见嫌骂。二者好食自啖。恶食便与姑嫜(公婆)夫主。奸色欺诈,妖邪万端。三者不念生活,游冶世间。道他好丑,求人长短,斗乱口舌,亲族憎嫉,为人所贱。是为三恶。”戒除三恶的内容是:第一、睡眠适当,不可贪睡,早睡晚起,均为不当。对丈夫批评不但不接受,反而讥骂;
第二、美味先尝,恶食与公婆、丈夫。对夫异心,常存风流邪念,慕恋他人;
第三、不料理家事,喜欢游逛玩乐;搜人长短,说人坏事。爱慕虚荣,争奇斗妍,憎恨亲族,贱视他人。另外,在《尸迦罗越六方礼经》里,佛陀也告诫妻子,对待丈夫有五条伦理准则。佛言:“妇事夫有五事:一者、夫从外来,当起迎之;二者,夫出不在,当炊蒸扫除待之;三者、不得有淫心于外,夫骂言,不得还骂作色;四者、当用夫教诫,所有什物不得藏匿;五者、夫休息,盖藏乃得卧”。以上五点要求,是针对当时印度社会的妇女而言,而今天的妇女,大部分都不再是全职家庭主妇,而成了辛苦累心的上班族;故要完全做到上面几点,实有困难,不过教诫的精神,还是应该遵循的。如:“不得有淫心于外夫,骂言不得还骂作色。”这一条是心身并举,贪嗔兼诚的贞操问题。这一问题是男女双方都要遵守的。做妻的犯了邪淫,对于丈夫就是不忠实。做丈夫的,对于别的女子也不应起淫欲心,家庭必然不和,精神当然痛苦,而未来的恶果,更是苦恼无量。骂言不得还骂,而且也不应该作怒色相向。这是戒嗔的妙术。有的人以为以牙还牙,是勇敢的行为,实则对待暴躁的丈夫千万要忍受,应当存着聪明不吃眼前亏的念头,由他骂詈,自己尽可能的以镇静对他,只装作不听见。不还骂,也不扳起面孔怒目相对。在不得已时或者暂时离开他,让他的神经渐渐地宁静。这就是佛说的:“不以嗔还嗔,嗔心自然息”。嗔恨决不能使嗔恨止息。惟慈能止嗔,永远此定律。“当用夫教诫,所有什物不得藏匿。”夫妇两人的见解有时相同,有时不相同。若是遇到不相同的时候,不可武断,自作聪明,一定要对方屈从自己的意见。这样自然不会龃龉,夫妇的和谐便可长久。丈夫倘有过失,以及有其它不愿意使别人知道的事情,妻要绝对严守秘密,切不可向他人宣说。就是其它一切人的秘事,倘若知道了,也不应对任何人发表。佛说:“人所惭耻,终不宣说。闻他秘事,不向余说”。丈夫将家庭的经济权交给妻,是尊重妻的表示。所以妻管理家事,切不可疏忽。对日常用度要有预算,应视丈夫的收入为度衡。绝对不可存心作弊。虚报消费的款额,加重丈夫的负担,而从中饱满私囊。丈夫是终身的伴侣,应该忠诚地对待他,这种舞弊“藏匿”的事情,怎好对他施弄呢?有些女人以“私蓄可以防后患”的话,来掩饰自己的过错,而不知道这是她的短见呢。真的恩爱夫妻,在他们中间怎能允许一座金银之墙横隔着呢?“藏匿”倘使被丈夫查察出来,那爱情就要打折扣了。有一个做生意的朋友,在外辛苦工作,而他的妻子则尽量积私蓄,把得来的钱低利贷放。有一次私蓄吃了倒账,后来丈夫知道了,夫妇间就起了一条不可磨灭的裂痕。所以要家庭和睦,必须互相信任。不要以为私囊饱满,可以作为靠山。这是得不偿失,愚蠢的事情啊!

第二节、孝敬老人、管教子女

—、孝敬老人

1、孝敬父母,是佛陀的重要教诫。

知恩、报恩是佛陀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应该报答的诸种恩德中,如父母恩、国土恩、三宝恩、师长恩、众生恩等等,佛陀首重报父母恩,呵责忘恩负义者禽兽不如,强调供养、孝顺父母为人子女的责任,包括出家僧尼,也应尽此职责。赡养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赡养老人不仅是家庭伦理道德问题,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公民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和责任。也就是说,赡养老人并不是作子女的情感意愿问题,而是任何人不得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云:父母对儿有十种恩:第一怀胎守护恩;第二临产受苦恩;第三生子忘忧恩;第四咽苦吐甘恩;第五回乾就湿恩;第六哺乳养育恩;第七洗濯不净恩;第八远行忆念恩;第九深加体恤恩;第十究竟怜愍恩。有些人看到佛教的出家僧尼,不能像俗人一样地尽家庭职责,便认为出家是大不孝的行为,批评佛教是反孝的宗教。其实,佛教对于孝顺父母的教诫,在大小乘的经律之中,不胜枚举。如在《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一》中,佛教诫诸出家人,应努力报父母恩,佛言:“若复比丘!有人以父着左肩上,以母着右肩上,至千万岁,衣、被、饭食、床蓐卧具、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于屎溺,犹不能得报恩。比丘!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得见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难报。是故诸比丘,当供养父母,常当孝顺,不失时节。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同经卷中,佛还告诉大众,奉养父母的功德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相等,若不奉养,罪过极大。如经言:“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二法与凡夫人,得大功德,成大果报,得甘露味,至无为处(即涅槃)。云何为二法?供养父母,是谓二人获大功德,成大果报。若复供养一生补处菩萨。获大功德,得大果报。是谓比丘,施此二人获大功德。受大果报。得甘露味。至无为处。是故诸比丘,常念孝顺供养父母如是。”佛经记载,佛陀要出家,父亲不准,要他娶妻,他只好顺从。娶一个不行,要娶两个,他也照办。后来还要为他家生个儿子,传宗接代,也同样没有违背父王的旨意。到最后,一切要求做到了,他父亲再也没有话说了,佛陀这才在夜里离宫出走,到各处参访明师,探求人生真谛。后来,佛的父亲过世,佛陀亲自回来举丧,亲自为自己的父亲放入棺木中入殓,然后和他的儿子罗侯罗、堂弟阿难、难陀等四人,将父亲的棺木抬上,运到他自己经常讲经说法的地方“灵山”安葬。佛经中还有度化不孝之子阿阇世王的故事。《观无量寿经》中记载,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印度摩竭陀国有国王阿阇世,他为了想早日荣登国王宝座,欲置自己的父王频婆娑罗王于死地,因此把他关在监狱,不 给吃,不给喝。阿阇世的母后韦提希夫人,为了拯救自己的丈夫,把牛奶和蜂蜜混合,涂在浴后的身体上,并把葡萄浆灌入身上佩带的璎珞中,每天偷偷去看频婆娑 罗王,将身上饮食供养于王,使其免于饿死。可是,这件事终于给这个忤逆儿子晓得了,也将她同样关进牢狱。像这样冥顽不灵之子,碰上了也没办法。母亲韦提希夫人想到她认识佛陀的弟子目连尊者,便跪下来祷告,希望目连尊者赶快来救她。结果佛陀以神通知道了这事, 慈悲地赶来帮助,同时为他们讲《观无量寿经》,教念阿弥陀佛的修持法门。这是《观无量寿经》形成的来龙去脉,其基础就建立在孝道上面。阿阇世王因弑父之罪而遍体生疮,至佛前忏悔即平愈,遂皈依佛陀。佛陀灭度后,阿阇世王成为佛教教团之大护法。摩诃迦叶于七叶窟结集经典时,阿阇世王为大施主,供给一切之资具。在《五分律卷二十二》中,也有一个故事:当时佛的一位罗汉弟子,名叫毕陵伽婆蹉,因他的父母贫穷,想以衣食供养,但又不敢,所以请示佛陀,佛陀因此集合比丘弟子们开示:“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担父左肩担母,于上大小便利;极世珍奇衣食供养,犹不能报须臾之恩。从今听诸比丘尽心尽寿供养父母;若不供养,得重罪。”《中阿含?婆陵经》中说:有一位迦叶佛时的贫苦工人,叫做难提波罗,他受了佛的教化,完全实行出家的生活方式,但他为了奉养他双目失明的老年父母,所以宁可做陶器来维持生活而不去出家。故佛制出家者必禀父母。如果有兄弟子侄可托付,方许出家。但必须得先禀请于父母,父母同意方可出家,否则不许剃落。或有出家之后,兄弟子侄去世,双亲无人照顾者,则可减其自己衣钵之资,用来奉养双亲。如长芦赜禅师迎母于方丈之西,劝其念佛,临终安恙生西;道丕禅师战乱时期担母各方乞食;皆成后世佳话。孝为百善之本,万行之首,众戒之宗。中国历代皆有“百善孝为先”,“求忠诚于孝子之门”之说。这都说明孝的重要性。世出世间圣人,大力宏扬之践行之。大舜因行孝故而得天下,武周因继祖志而奠王业。又如佛陀为报亲恩故,累劫行菩萨道,最终于菩提树下成等正觉。目连尊者为报哺乳之恩故,请佛讲说《盂兰盆 经》。地藏菩萨昔为婆罗门女时,为超度先母生天,发大悲心,出家修行,并发大誓愿,狱界不空,决不先成佛道。菩萨发心,大都如此。非但成道后方报亲恩,实 因报亲因缘故而修圣道。可见世出世间圣人,把孝亲之行当作自己本分事。孝行之道,是做人的基础,是修养道德的方便之门。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文明就是孝道。所以古代臣子对皇帝上有关文化、或社会风气的奏章,如果这个皇帝很倔强,有不是的地方,不肯纳谏,便往往祭出一句很严重的话,“圣朝以孝治天下”,用来给皇帝当高帽子戴,使他无法胡闹,乖乖做个好皇帝。人人必须践行孝道,方得完善人格,修成至德。否则与孝道相违,则人格低落,有损于道德,失去做人的资格。不孝是祸乱的根源,人若心存孝念,则能作到上恭下 和。决不会冒犯长辈,扰乱社会。所以,若能广泛地推行孝道之风,则定能人人向善,家庭和睦,国家安定,社会和平。便能趋于孔子所谓的“大同社会”。儒家因 此而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以孝治国,依孝尽忠。“尧舜之道,孝悌而已”,把孝行之道从道德原则提高到了政治原则上来

2、佛法中孝敬、供养父母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尽心供养,敬顺父母,令父母得欢喜安乐。孝顺必须是长期的,而不是一时的。孝顺父母应该长期不断的奉养,使其无缺,而不是一时的情绪喜恶。《善生经》中佛言:“善生,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善生,夫为人子,当以此五事敬顺父母。”即:一是供养父母,使不饥寒;二是子女要做什么,先同父母打招呼,征得同意;三是恭敬孝顺父母,不忤逆;四是父母正确的命令,应当执行,不能违背;五是要成全父母合乎正道的事业,不令断坏。《心地观经》也说:“孝养父母之福与供佛同等,应当孝敬恒在心。”佛教不仅报现世恩,甚至普及七世父母、累劫父母,以表示对父母的追思与感恩。因为父母的生养,我们才得以世世“借假修真”,听闻佛法,圆满菩提。《分别经》提到佛陀之所以成佛是因“父母世世放舍,使其学道,累劫精进,今得成佛,皆是父母之恩。人欲学道,不可不精进孝顺”。所以尽孝如同学佛一般,不能间断。(2)、长期物质的供养物质的供养主要有四种:一是饮食,二是衣服,三是起居,四是疾病。● 饮食方面,为人子女者,就是家常的菜蔬,只要咸淡得宜,生熟中节,不敢潦草,然后敬奉,略有好食,先进父母;至于自己,粗粝俱不计较。要奉得父母欢喜,就 是尽心。年老的人,脾胃自然虚薄,饮食难得消化,进的食物,须要炖得热的,软烂的,香美的,方才有益。凡是生冷粘腻坚实难化之物不可与食。食不可过饱。这 饮食调理,为人子者,俱要放在心上。●衣服方面,为人子女者,那个不欲锦绣细软?但富贵人家便容易制造。若是寒俭之家,何能如意?只要冷暖合宜,奉得父母欢喜,就是尽心。年老的人,气血自然衰弱,身体未免不耐寒暑,未曾冷先就怕冷,未曾热先就怕热。故衣服调理,为子者,要根据气候,随时帮助调节。●起居方面,为人子女者,须要时时照着。凡是危桥险岸,绝早黑夜,雨雪霜雾,俱不可任父母轻往。凡是丧祭斗讼忧愁的事,俱不可任父母轻到。至于劳心费力的 事,俱不可任父母去做。若遇欢乐安逸的事,不妨劝父母去行。再如父母性所喜好的好事,亦劝多为。其行住坐卧,俱要照管扶持。只要得父母安稳自在,快活过 日,就是尽心了。●疾病方面,为人子女者,须要加意调摄,小心扶持,请医用药。病中煎制汤药,进奉饮食,切不可生懈怠心、厌恶心。为人子女,当常想自己幼小时,在怀抱中,便溺粪污,为父母的,不知替你洁净了多少,今日岂可有嫌恶的理!这疾病调理,为人子者,俱要放在心上。!以上四点便是物质的供养。(3)、孝顺必须有实质的,而不是表面的。除了物质生活不虞匮乏,给予父母心理上的慰藉,精神上的安乐,也是孝顺的表现。 悦亲是养亲第一要诀。使父母常生欢喜心,可以增进他们的健康,这是寿亲之道。在父母前万不可有愁容,更不可有怨言。无论我们的环境顺逆,总应该克制感情,以悦亲为主。于“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这是孝顺父母应该有的态度,所以父母若是信佛的,儿女们更应当推父母的爱敬,而信仰佛教,这才是好儿女啊。《父母恩重难报经》载:“若父母无信,教令信;无戒,与戒教授;不闻,使闻教授;悭贪,教令好施。”《本事经》及《孝子经》说:“能开化其亲,才是真实报父母恩。”《贤愚经》、《睒子经》谓“佛陀是因仁孝故,成三界之尊”。由此可知,无论在家或出家,实质上能解决父母的需要,且能导其正道,这是无比的重要。(4)、孝顺必须能全面的,而不是局部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顺应该从自己的亲人做起,渐而扩充至社会大众,乃至一切无量无边的众生,才是佛教理想中的至孝。佛教中,广义的父母恩还包括“师长恩”,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省庵大师的《劝发菩提心文》中也说:“父母虽能生育我身,若无世间师长,则不知礼义;若无出世师长,则不解佛法。”更进一步来说,佛教讲:“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四重恩”之一便是“报父母恩”;修行者以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利利他的菩萨道,最为上 行。《梵网经》说:“若佛子以慈悲心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如果一个人懂得孝道,敬爱父母,必然能持戒;能以善法制止身心恶行,就不会侵犯他人,进而尊重万物,更能了解同体共生。所以太虚大师将孝道扩大为“孝顺父母、孝顺师长、孝顺业因、孝顺圣教、孝顺法性、孝顺佛心”。佛教不仅是重视孝道,更将孝道的积极意义与精神发扬光大。

3、家庭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婆媳关系

在城市家庭,婆媳同居一处的情况较少;但在广大农村及乡缜,婆媳关系仍是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环节。家庭中最容易发生意见冲突的要算婆媳了,婆媳之间常常为了极小的事情而闹意见。若要维持家庭间融融之乐,做婆媳的要公允,要宽恕;做媳妇的要理解,要忍 让。婆婆也是做过媳妇的,而媳妇将来也要做婆婆的。做了婆婆,就不应该向媳妇故意寻错处。若遇到媳妇有错误的地方,也应该和颜悦色的纠正她。纠正的时候, 不可当着他人的面前使她难堪。佛陀指示我们,在纠正他人的过失时,要“屏相教诫”,就是要在没有旁人的地方去教诲。儿媳间如果有一时的言语冲突,做尊长的最好不要牵入漩涡。要防止由隔膜而生误会,婆婆待媳妇,要和待自己的女儿一样。媳妇有不周到的地方,要退一步的想:“年轻人总有点不懂事的”。这样处处原谅她,自然你亲我爱了。此外对于媳妇媳家的父母兄弟,要表示亲热,切不可有藐视的态度。做媳妇的要易位设想:“我将来也要做婆婆的啊。假如将来有一个媳妇不称自己的心意,我将会觉得怎样呢?”而且婆婆就是丈夫的母亲,当然要和自己的母亲一般,要尽心孝顺奉侍啊。有些不知理的媳妇常因丈夫家贫穷,工作繁杂,以及人口多,衣食俭朴,而故意做出使人难堪的举动。更有些仗看娘家的势力,轻慢公婆丈夫的。这样的媳妇没有不使家庭的幸福决裂破碎的。此外做媳妇的,若有懒惰、奢侈等不良习惯,也足以妨碍家庭的融洽。那都要痛自改正的。丈夫要妥善处理母亲与妻子的纠纷,做儿子的(或丈夫)当母亲与妻子发生纠纷的时候,对于母亲和妻子应作个别谈话。对母亲一方面应用诚恳的态度,了解情况, 沟通安慰、请求原谅。当母亲提起媳妇不好时,应该完全承认过错,使老人家出了口气,而觉得欢喜。对于妻的方面,应该对她表同情,对她解释和安慰,用情爱消 去她的怨恨;而且须使妻因情爱的感动,而孝敬尊长。现在有些人结婚后,背了父母,只爱自己的妻子,丢了父母,只疼自己的儿女;你何不将爱妻子的心肠,爱父母呢?疼儿女的意思,疼父母呢?古人云:以爱妻子之心爱父母,则无有不孝。父母有过,儿子当面斥非,背后议短者,此皆不善不孝。我们只要记着:“要知亲恩,只看自己怎样养儿育女;要求子顺,必先自己做到孝顺爷娘”。这几句话就是了。

二、生育子女

家庭中有一种自然的爱。这种爱在亲的一方面叫做慈;在子的一方面叫做孝。父母对待子女应该竭力爱护,并教养他们。

1、胎教

父母对子女影响、教育可从怀孕开始,即现代科学强调的胎教。佛教非常重视胎教,大藏经中有关胎教的,至少有三部:一、《菩萨处胎经》;二、大宝积经《佛说入胎藏会》;三、大宝积经《佛为阿难说处胎会》。当一位妇女怀孕了的时候,她的身心也会发生变化。体内婴儿的存在在改变着她的生命,一股新的力量在升起,使她能做以前所不能做的事情。她常常微笑,更加相 信人性的善;对别人而言,她成为一个快乐和幸福的渊源。即便她的身体不太舒服,但她的内心总有一种真正的安详,而且别人也都能感觉到这一点。小婴儿在母体的十个月,主要是发展身体器官组织,这时婴孩的神识会陷入极昏沉状态,而家中夫妻卧房及其周围时空,都会形成母体中婴儿的磁场能,故家庭是孕 化婴儿精神世界的一个窝。常听老人们说,怀孕期的妇女,家里及房内,不可钉墙敲地,不可搬床锯木,不可移动家具等,怕动胎气,轻者怀孕当事人腹痛不停,严 重的话会生出畸型儿或流产。若希望子女今后身心健康,则在怀孕之前,夫妻俩人都要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健康,如果夫妻没有健康的身心,对怀孕的孩子便大有影响。所以孕妇及丈夫,应经常保持身心的平衡和健康。曾有一位男士说:“丈夫不需要作胎教的工夫”,这话完全不对。因为丈夫如果对妻子发脾气,便会影响妊娠的妻子。所以夫妻两人应该共同担起胎教的责任来,乃至在子女出生之后,一直到子女成年为止,做父母的人,必须为了儿女的教养,要经常保持心平气和的健康状态。

2、亲子相处之道

(1)、要经常与孩子进行自然平常的沟通和孩子说话,游戏、散步,分享感受和情绪等,无论是何种方式的沟通,都是增进亲子间感情很重要的一环。对孩子都要坦诚,要能真正的了解子女内心的感受,这也是帮助子女和其它人建立美好关系的重要因素。照理说,父母应该是孩子最亲密的大朋友,但由于当今的社会型态,父母亲大都拥有自己的职业,为了工作,有的青年夫妻,不惜将幼小的孩子全托或交亲友看顾,自己昼夜在外“打拼”,使得亲子关系越来越疏远,父母成为最不了解孩子的人。由于亲子相处的时间过于短少,有些父母会产生亏欠心理,任由孩子索取予求,即使留意到孩子有不良的习惯,也不加以纠正,使孩子无法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导 致日后问题的产生;相反的,有些父母平时难得接触孩子,所以一有机会,就忙于行使父母的职权,动辄便命令或呵斥,但由于平时对孩子的了解不够,反而引起孩 子的反弹,造成亲子关系间的紧张。要经常与孩子进行自然平常的沟通,和他一块做他喜欢做的事,不要把时间、精力全部贯注在工作中。千万不要因忙碌的工作,而忽略和孩子一同欢乐的时光,倘若不好好把握,时光是不会倒转的。切记,不要给将来留下遗憾!(2)、适当的赞美与批评适当的赞美:称赞孩子,可以建立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得到安全感。适当的赞美,能帮助孩童培养健康的心理,孩童也能从这些话语当中,对周遭世界有正面的认识,变得主动且积极。适当的批评:例如:孩子在餐桌上打翻了牛奶。适当的批评是—“牛奶打翻了,要记得再倒一杯,先去拿抹布来。”不适当的批评:“你怎么这么不小心,笨手笨脚 的!下次要小心点!”当事情出了岔时,最好和小孩就事论事,否则会造成他信心方面的损害,严重时将难以弥补。批评之前,成人或父母应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不要用激烈的言词表达自己的不满,否则只会使整个事件,演变成一场悲剧。(3)、建立合理的权威许多父母认为,民主的管教方式,是不能凶孩子的,以至于演变成一味的讨好、巴结、贿赂孩子的大人。这样的民主,将使孩子不知所措,不知道正确的标准在哪里,因此,他们会藉由父母的忍耐极限来判断,哪里才是标准。倘若父母或成人,不给予适时的响应或制止,孩子将难以管教。合理的权威是一种理性的、出于爱与关心的、负责任的权威。不合理的权威多半建立在“既成的地位”上,要孩子听话,只因父母生他养他或是比他年长,孩子不得 不听,这样的权威,威胁的成分很重,孩子容易感到被压抑,最危险的是:在这顺服的过程中,孩子并未学到什么是合理的、对的、好的、应该的,一但到了青春反 叛期,甚至成年后,却往往转变成毫无主见或极端叛逆。因此,父母亲要清楚,民主中仍应有权威的存在。(4)、尊重孩子,成为孩子的知己● 要了解孩子是十分敏感的,所以父母亲要注意,用真诚的爱来面对孩子;
● 要了解孩子也有自尊,父母应当尊重孩子,不要在人前数落孩子的不是,不要将孩子的秘密公开与人讨论,否则将使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大打折扣;
● 不要欺骗孩子,父母常为要得到孩子的合作,许下一些不太可能实现的诺言,这会使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不要一方面教孩子不要作放羊的孩子,一方面又大喊:“狼来了!”;
● 不要作比较,许多父母由于求好心切,常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作比较,好让孩子懂得发奋图强,其实这只会造成反效果,使孩子承受极大的压力与打击。现在 不如别人的孩子,并不代表他今后的成就也不如人;既使孩子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但能活得正直、健康向上,父母就应该感到欣慰。

3、父母与子女之间

父母应该以身教、言教来陪着子女一同成长。有人以为:夫妻尽心尽力养育孩子,是为了自己老有所养、老有所靠,这就是我们常说“养儿防老”。但这个观念,佛教并不赞成。佛教认为对子女的爱护和教养, 目的不是为了防老,乃是为了尽责,因为人的福报与业报,各有因果、各有因缘。父母应该常教导儿女孝敬父母的伦常观念,但不宜指望儿女一定要奉养父母,否则 便会因指望而变成失望,从而衍生出无穷的的烦恼。佛陀在《善生经》里,规定亲与子之间,有五个互相对待的条件;即儿女应当“以五事敬顺父母”,父母亦当以五事养育其子女。父母养育子女的五事是:“一者制子不听为恶(管好子女,不令作恶);二者指授示其善处(教授子女正确的处世道理);三者慈爱入骨彻髓(爱护子女);四者为子求善婚娶(为子女安排好婚姻生活);五者随时供给所需(为子女提供正常的物质条件,满足他们的正常要求)。”这里要注意,子女对父母的顺从不是没有原则的,它不能离开一个“正”字。若父母不正,子女当劝令归正。《大宝积经?三律仪会》中讲:“父母不信,令其住信;父母毁戒,劝令住戒;父母悭贪,劝令住舍(常行布施,以舍贪心)。”佛教认为,劝导父母入正道,是子女对待父母的最大孝顺和报答。《不思议光经》中云:“饮食及宝,未足报父母之恩,唯导父母向于正法,便为报二亲也。

三、如何对待堕胎、流产

堕胎、流产问题,是当今非常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它包括了生育、伦理、宗教、教育等诸多因素。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信仰乃至不同国家等,也有不同的观点。 在人工流产合法化的国家内,“堕胎”基本上是不犯法的,但欧洲有的国家则规定,怀孕超过七个月堕胎,则为犯杀人罪。站在宗教的立场看,则任何生命(包括胎 儿)的生存,都理所当然地应当被保护,故当今世界上几乎所有宗教,如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都一致反对堕胎及人工流产。

1、关爱生命,慎勿堕胎

佛教与其它宗教一样,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关爱每一个有情生命;没有出生的胎儿,也应当得到与常人同等的人格尊严与关爱。从佛法的观点来看:人身难得,生命是宝贵的,应该得到起码的珍重和保护;佛教反对一切杀害有情众生的行为,当然包括堕胎、人工流产,佛教的五戒中“不杀生 戒”,就包括不得堕胎、流产。《优婆塞五戒相经》中关于堕胎罪,提到“若为杀胎故作堕胎法,若胎死者,犯不可悔,是根本罪。”“若胎不死者是中罪,可 悔”。佛经中也有相关的论述:“乃至母胎中,初得二根,自根命根,迦罗逻时”。所谓迦罗逻是胎内五位之一,即成胎以后初七日间的状态。《瑜伽师地论?卷一》中进 一步提到,此为人“神识”之最初依处。也就是说,成胎七日以后堕胎都会犯戒。基本上七天以内是很难察觉受孕,所以就得尽量避免发展到这个局面。不论婚内、 婚外、或者未婚,不适合生育者,就要把避孕节育措施做好。佛教认为,一般人死后会进入中阴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中阴身,在四十九天之内要找到一个转到来生的投生处。处于死亡和再生状态之间的中阴身,虽然没有了生 前的血肉躯体,但仍是象生前一样具有神识、情感和认知能力的一种微细的物质存在。中阴身在投胎之前,会见到自己来世的生父生母。因为宿世业力的牵引,中阴 身入住生母的受精卵,从而住胎转生。在母体子宫中,由于神识对色身的执取,胎儿各脏器和四肢便渐渐发育成形,乃至到出生以后,继续成长。在出生前后,胎儿 始终都具备着常人所有的神识、情感和认知能力,从来就是一个有完全人格的人。我们谁都不想自己在再生之前被人拿掉,所以自己也不应当随意堕胎,或劝人堕胎,或帮助别人堕胎。

2、堕胎的过患

(1)、因果相报,没完没了。在现前社会,几乎每个地方都有堕胎、流产的事情发生,这是累劫不善业(杀生等)造成的结果,也是众生的共业。但要知道,儿女与父母,是有直接而密切缘分而来的,没有缘分,求儿女求不到。儿女与父母有四种因缘,所谓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因此,若这个小孩是来 报恩的,你堕胎就是杀了他,恩变成仇;如果是来报怨的,仇恨就更深了。讨债、还债再加上命债,因果通三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2)、堕胎破坏了平衡男女比例,会给社会带来巨大压力。重男轻女的思想,在我国仍然根深蒂固,养儿防老的传统习惯一直延续至今。求子心切的农村家庭,往往选择男胎堕掉女胎。这就造成我国人口中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调。国家2000年的人口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新生婴儿的男女比例为116.86:100。中国最新的男女出生比例已达到119,就是说每100个女婴出生的同 时,诞生了119个男婴,已经远远超出了自然比例警戒线107。在某些地区,性别失调更为明显,如广东省的男女比例为130:100,海南省的男女比例为 135:100。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外,各省区市出生性别比都超出正常范围。上述情况被称为“三高”——世界少见的出生性别比重度偏高、长期偏高、整体偏高。照此趋势,到2020年全国将有三四千万处于婚育年龄的男青年无妻可娶。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调,会给社会治安和生活秩序带来巨大的压力,失调的性别比将大大引发买卖婚姻、拐卖妇女、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行为。虽然国家和地方制定出了相关法规,禁止医疗单位对怀孕妇女进行胎儿性别鉴定,但很多公私医疗单位出于厚利,对法规置之不理,仍然偷偷地进行胎儿生前性别鉴定。一旦发现是女胎,不少父母通常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堕胎。这种鉴于性别歧视的堕胎,需要严厉打击与禁止。(3)堕胎损害妇女健康。妇女选择堕胎,无论是公开的还是隐密的,无论是自愿的还是被逼的,之后都会对妇女的身心,产生诸多不良影响,乃至持续很长时间。堕胎之前就犹豫不决,堕胎 之后则会产生懊恼、沮丧、忧虑、伤心、无助、失眠、哭泣、做恶梦、失去安全感、产生失落感,严重时会影响工作和生活。尤其是有宗教信仰的妇女,堕胎之后还 会产生负罪感、悔恨等。以上种种,西方国家医生称之为“流产后精神失调症”。不仅如此,不安全的堕胎手术还会危害妇女的生命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有资料表明,全球每年有八千万妇女接受不够安全的堕胎手术,其中会有八万人因此丧命。妇 女随意堕胎不仅危险性高,而且还可能产生严重的后遗症。如堕胎不完全,子宫腔内残留的胚胎骨头或组织会造成不孕。人工流产会引起出血、发炎、子宫腔粘连等 不孕后遗症。 无论是关心母体的身心健康,还是尊重胎儿的生命权,妇女都不要轻易堕胎。

3、提倡避孕节育

有些患有先天或后天的遗传性疾病、传染性疾病或精神性疾病,医学上证明不适合生育的男女,自己应该理智地做好避孕节育,而不是把自己的痛苦延续到下一代身上,或者结下“苦果”,又要堕胎害命。而那些目前或者根本不想要小孩的未婚男女和已婚夫妇,应当理智地选择避孕节育,这样至少不会给自己带来身心上的伤害。由于我国复杂的人口环境,在法律上虽然不反对堕胎,但无论是从人道主义、社会道德还是自身经济、健康的层面上说,控制人口的最好方式是避孕节育。而有宗教信仰的妇女,则更不可轻易选择堕胎。社会普通民众也应基于自律、自爱和人道主义,选择避孕节育,远离堕胎。4、忏悔补救之法 没有避孕能力时,女性必须承担情欲后果。但当今科学发达,避孕方法和技术早已成熟,避孕药具随处可得;因此,处于生育年龄的夫妻,应该经常做好避孕准备,不要图一时之快,为自己种下无量罪过。若不得已做了人工堕胎、流产,则应忏悔补救。忏悔补救的方法很多:如诵经、忏悔、祈祷、布施、行善等,将此功德回向堕胎婴儿,以释结解怨。

第三节、合理的居家生活

一、 居家八法

“居家八法”出自《杂阿含卷四九一经》,是佛陀教导在家人过好生活,以获得现实、未来利益和安乐的八种方法。此经是佛陀为少年郁阇迦所说,通过问答的形式,为在家人提出了八项教诫;全经约八百字,简明扼要,言简义赅。1、得今世的安乐的四法我们看看经文开始的缘由:“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年少婆罗门,名郁阇迦,来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俗人在家,当行几法,得现法安、及现法乐?佛告婆罗门:有四法,俗人在家,得现法安、现法乐。何等为四?谓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现简介得今世的安乐的四法如下:(1)、方便具足——即要学习各种知识、技能。如经云:“何等为方便具足?谓善男子种种工巧业处以自营生,谓种田、商贾,或以王事,或以书疏、算画;于彼彼工巧业处精勤修行,是名方便具足。”用现代话来解释,“方便具足”就是要努力学习各种知识、技术,从事对社会和民众有益的各种职业,如种田、放牧、办企业、经商、从政、文书、会计等,在工作中努力勤奋,尽心尽力,但不能从事违法经营活动,靠偷税漏税、卖淫、贩毒、诈骗、算命看相等不正当的手段来谋生。(2)、守护具足——即财物的妥善保存,不致损失。如经云:“何等为守护具足?谓善男子所有钱谷,方便所得,自手执作,如法而得,能极守护,不令王、贼、水、火劫夺漂没令失,不善守护者亡失,不爱念者辄取,及诸灾患所坏,是名善男子守护具足。”即要求经营者妥善保护好自己的合法财产,不令损失。不要被有权势者、强盗、小偷侵吞盗窃,还要做好防范工作,避免火灾、水灾等各种意外灾害。如有人借贷, 必须谨慎从事,要了解对方人品优劣与否,对于老年将死之人,也不应予借贷;不借予奸诈、吝啬、无赖之徒。经营者本人不可沉迷酒色、赌博、歌舞伎乐,此皆导 致财物损耗,家庭贫穷,故应远离。(3)、善知识具足——即结交善友,远离恶友。如经云:“何等为善知识具足?若有善男子不落度、不放逸、不虚妄、不凶险,如是知识能善安慰,未生忧苦能令不生,已生忧苦能令开觉;未生喜乐能令速生,已生喜乐护令不失,是名善男子善知识具足。”善知识,指正直而有德行,能教导正道之人。又作知识、善友、善亲友。反之,教导邪道、不守道德之人,称为恶知识。这段话就是要我们多亲近良师、结交善友,不可与欺诳、凶险、放逸的恶人来往,因为这是财物消耗的原因之一。《善生经》也说:财产的损耗,有六种原因,即酗酒、赌搏、放荡、迷于伎乐、恶友与懈怠。(4)、正命具足——就是在遵守法律、道德的前提下求财谋生。正命——如法求取财物、饮食等生活资具,即称为正命;正命具足,即经济的量入为出,避免滥费与悭吝。如经云:“云何为正命具足?谓善男子所有钱财出内称量,周圆掌护,不令多入少出也,多出少入也,如执秤者,少则增之,多则减之,知平而舍。如是善男子称量 财物,等入等出,莫令入多出少、出多入少。若善男子无有钱财而广散用,以此生活,人皆名为优昙钵(意译灵瑞花、空起花、起空花)果,无有种子,愚痴贪欲, 不顾其后。或有善男子财物丰多,不能食用,傍人皆言是愚痴人,如饿死狗。是故,善男子所有钱财,能自称量,等入等出,是名正命具足。”若收入不多却大手大脚,不管将来如何,只图眼前享受,那就如无花果(优昙钵),终究没有种子。浪费,无论用于那一方面,都是没有好结果的;若积财不用,就 是守财奴。悭吝,被讥为饿死狗,不知自己受用,不知供给家属,不知供施作福,一味悭吝得“卢至长者”(印度一位富有而吝啬者)那样,不但无益于后世,现生 家庭与社会中也不会安乐。佛陀在《善生经》还指出:收入应当分作六份,其用途为:一份用于饮食;一份置办产业,一份储蓄,一份信贷,一份准备结婚,一份用造住宅。如果做到了以上四条,今生就可以得到平安、财富、健康、喜乐与吉祥。如经云:“如是婆罗门,四法成就,现法安、现法乐。”

2、得来世的安乐的四法

若能做到下面四条,则可以得到来世的安乐、吉祥。如《杂阿含卷四九一经》云:“佛告婆罗门 :在家之人有四法,能令后世安、后世乐。何等为四?谓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慧具足。”(1)、信具足经云:“何等为信具足?谓善男子于如来所得信敬心,建立信本,非魔、天、梵,及余世人同法所坏,是名善男子信具足。”信具足,于如来生正信,因佛为法本,佛为僧伽上首,对如来应有坚定正确的信仰。信心是“深忍欲乐,心净为性”,即深刻信解而又愿求实现的净心,这等于八正道的正见、正志。(2)、戒具足如经云:“何等戒具足?谓善男子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是名戒具足。”戒具足,即是守持五戒。五戒不仅是止恶的,更是行善的,如不杀生又能爱护生命。在家信徒于五戒以外,有加持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的:即每月于六斋日 守五戒外,加守三戒(1)“离高广大床”;(2)、“离华鬘、璎珞、涂香、脂粉、歌舞、娼妓及往观听”;(3)、“离非时食”; 另外,六斋日期间也暂离夫妇间的正淫。有的彻底离绝男女的淫欲,称为“净行优婆塞”这八关斋戒与净行,是在家信众而效法少分的出家行,过着比较严肃的生活,以克制自心的情欲。(3)、施具足如经云∶“云何施具足?谓善男子离悭垢心,在于居家,行解脱施,常自手与,乐修行舍,等心行施,是名善男子施具足。”施具足:如经说:“心离悭垢,住于非家,修解脱施、勤施、常施、乐舍财物、平等布施”。“心住非家”,即不作家庭私产想,在家信众只有达到“心住非家”,才能成就出离心而向解脱。供施父母、师长、三宝,出于尊敬心;布施孤苦贫病,出于悲悯心。也有施舍而谋公共福利的,如说:“种植园果故,林树荫清凉,桥船以济渡,造作福德舍,穿井供渴乏,客舍给行旅,如此之功德,日夜常增长”(杂含卷三六。九九七经)。上二种,等于八正道的正语到正精进。(4)、慧具足如经云:“云何为慧具足?谓善男子苦圣谛如实知,集、灭、道圣谛如实知,是名善男子慧具足。” 慧具足:即“法随法行”,自己体悟真理,又教人这样行,“能自安慰,亦安慰他人”,这才是“于诸众中,威德显曜”的“世间难得”者。经云:“若善男子在家行此四法者,能得后世安、后世乐。”

二、合理的社会生活

1、处理好六亲眷属的关系。《梵网经》云:“于父母兄弟六亲中,应生孝顺心、慈悲心。”《无量寿佛经》中亦云:“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毋相憎嫉;有无相通,毋得贪惜;言色常和,莫相违戾。”人在社会中,与人有相互的关系。要和乐生存于社会,社会能合理的维持秩序,应照着彼此的关系。各尽应尽的义务。佛曾为善生长者子说六方礼,略近儒家的五伦说。善生长者子遵循印度的宗教习俗,礼拜天地四方,佛陀因此教他伦理的六方礼。六方礼,即以自己为中心,东方为父母,南方为师长,西方为妻,北方为友,下方为仆役,上方为宗教师。这六方与自己,为父子、师弟、夫妻、亲友、主仆、信徒与宗教师的关系。彼此间有相互应尽的义务,不是片面的,如《长阿含》、《中阿含?善生经》详说。六方中的夫妇,应彼此互相的保持贞操。没有君臣、兄弟,可摄于亲友中。亲友,原文含有上下的意味,近于长官与部属的关系。对于自己的友属,应以四摄 事来统摄。“布施”,以财物或知识,提高友属的物质与精神生活;
“爱语”,以和悦的语言来共同谈论;
“利行”,即顾到友属的福利事业;
“同事”,即共同担任事务,与友属一体同甘苦。这四摄是社团,尤其是领导者必备的条件,所以《杂含卷二六?六六九经》说:“以此摄世间,犹车因工(御工)运。……以有四摄事,随顺之法故,是故有大士, 德被于世间”。菩萨以四摄来化导有情,负起人类导者的责任,也只是这一德行的扩展。主人对于仆役,除了给以适宜的工作而外,应给以衣食医药,还要随时以 “盛馔”款待他,给以按时的休假。这在古代社会,是够宽和体贴的了!六方中,特别揭示师徒弟子、宗教师与信徒的关系,看出佛陀对于文化学术的重视。

2、如何处理朋友关系

世间朋友有多种多样,有贤友、诤友、亲友、仁友、德友、挚友、善友、慈友、悲友,此数者为良友;另有邪友、佞友、贪友、假友、怨友、害友,此数者为恶友。良友是指“难与能与,难作能作,难忍能忍,密事相语,不相发露,遭苦不舍,贫贱不轻”(《四分律》卷四 一)。良友的标准,依《尸迦罗越经》讲,必须具足五个条件:一者见作罪恶,私往屏处谏晓诃止之。意谓见友人作罪恶之事,能暗中于无外人处,劝阻他,开导他,诃责他,使不作恶犯罪。二者小有急,当奔赴救护之。意谓见友人稍有急难,能立刻前往救护,使不受害。
三者有私语,不得为他人说。意谓为朋友保持秘密,不传播朋友的隐私。
四者当相敬叹。意谓互相尊重,对方有优点、功德,能随喜赞叹。
五者所有好物,当多少分与之。意谓自己有了贵重的东西,能方便随分地分给朋友一些,不独占。《善生经》中把良友分为四种,并详述了各自的特征。四良友是:
一者同苦乐之友。
其特征是:(1)、施之以己所宝(把自己珍爱的东西施舍给友人);(2)、施之以妻子利(把对妻子儿女有利的东西,施舍给友人及其妻子儿女);(3)、施之家所有;(4)、言忠为忍言(为人宽忍,说话忠信)。二者利相摄之友。
其特征是:(1)、彼私不宣(不宣扬友人之隐私);(2)、已私不隐(不隐瞒自己的缺点、过错);(3)、面说善言(说人好话);(4)、还为弭谤(为人清除谤言,爱护友人的名节)。三者与本业之友。
其特征是:(1)、以利业之(以财物帮助友人成就事业);(2)、以力业之(以行动帮助友人成就功业);(3)、纵欲谏之(当友人放逸时,就劝谏他);(4)、以善养之(用良好的德行来佐养友人。)四者仁愍伤之友。
其特征是:(1)、教劝竖立以成其信;(2)、成其戒;(3)、成其闻;(4)、成其施。意谓用佛法教劝友人,树立正信,净持戒律,具足正念,成就布施等善行。《善生经》亦把恶友分成七类。这七类恶友及其特征是:
一者畏伏亲之友。
其特征是:(1)、先与后夺;(2)、与少望多;(3)、畏故强亲(因为畏惧而来亲近,非真亲近);(4)、为利故亲(为捞好处而来亲近)。二者美言亲之友。
其特征是:(1)、善恶斯顺(不分善恶,一味顺从,没有原则);(2)、有难舍离(见有困难相舍而去);(3)、外有善来密止之(见有善好之事从外来临,暗中作梗,阻止善缘善事之成就);(4)、见有危事便排挤之(在危难之中,不仅不援救,反而落井下石,尽力排挤)。三者敬顺亲之友。
其特征是:(1)、先诳(事先大言不惭,骗取信任);(2)、后诳(事后大言不惭,夸饰于人);(3)、现诳(当面大言不惭,以求赏识);(4)、见有小过,便加杖之(表面敬重人家,可是见人家有小毛病,便大加指责和批判,无慈爱心)。四者邪恶亲之友。
其特征是:(1)、饮酒时为友;(2)、博戏时为友;(3)、淫逸时为友;(4)、歌舞时为友。五者邪教之友。
其特征是:(1)、以杀生之事劝化人;(2)、以盗窃之事劝化人;(3)、以淫邪之事劝化人;(4)、以欺诈之事劝化人。六者面爱之友。
其特征是:(1)、说人往短(揭人家过去的隐私);(2)、阴求来过(暗中探寻或窥 视别人的过错);(3)、与之不宝(把没有价值的东西赠给对方,虚情假意,以求得别人的好评价);(4)、欲人有厄(希望人家有难有厄,诸事不顺)。七者言佞之友。
其特征是:(1)、宣人之私;(2)、自隐其私;(3)、面伪称善(心里嗔毒,表面上都装好人);(4)、退则兴诽(当面说好话,背后诽谤人家)。除《善生经》之外,《佛说孛经》中亦谈到朋友交往的问题,它把朋友分为四类,云:“有友如花,有友如称,有友如山,有友如地。何谓如花?好时插头,萎时捐之,见富则附,贫贱则弃,是花友也。何谓如称?物重头低,物轻则仰,有与则敬,无与则慢,是称友也。何谓如山?璧如金山,鸟兽集之,毛羽蒙光,贵能荣人,富乐同欢,是山友也。何谓如地?百谷财宝,一切仰之,施给养护,恩厚不薄,是地友也。”以上对良友与恶友的划分与界定,连同前面对好夫妻与劣夫妻的说明,都可看作从正反两个方面,教导我们如何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这些,既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正道,亦是我们摄受众生的方便法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若能依法而行,必能自如地摄受父母,而有一个深厚的亲子关系;必能自如地摄受妻子和丈夫,而有一个温馨的夫妻关系;必能自如地摄受友 人、同道,而有一个良好的朋友关系;必能自如地摄受与自己交往的每一个人,而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那时,我们要用佛法感化世人,用佛法庄严众生,庄严国 土,就不困难了。

三、财富篇

1、创造财富财物是物质生活的基本条件。人要有自给自足的经济生活,既不能富有到引人起歹念,也不能穷到人人都怕的地步。事实上,人人都希望有安乐富有的经济生活。在佛教经典中,佛陀固然以毒蛇比喻黄金,但也不反对以正当的方法赚取净财,所谓:有钱是福报,会用钱才是。金钱就如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钱财可以使人犯罪,也能利人,做种种好事,最重要的是要有用钱的。只要用于正途,都是累积福德的资粮。因此,佛教主张赚取正当的财富之外,更应进一步过合理的经济生活。经济生活的三个原则——包括拥有正当的职业,财富运用得当,以及懂得开源节流等。正当的职业:赚钱应该用正当的方法,合法合理,用自己的体力、技能、、资本来谋取生活的所需,不可以违法和不道德的途径来赚钱。现在不少人为了发财,不择手段,损人利己。凡此种种,均为佛教反对。此外,佛陀也提醒我们财富为“五家共有”,即:世间财物为国王、盗贼、火、水、恶子等五家所共有,以其不能独用,故无须强求,更不必当守财奴。《大智度论》卷十一云:“富贵虽乐,一切无常,五家所共,令人心散,轻躁不定。”终有散坏的时候,能够布施结缘,拥有“信、戒、惭、愧、闻、施、慧”、“六度、四摄”等法财,才是究竟的财富。事实上,除了金钱之外,家庭和乐、身心健康、好友相提携等,都是人梦寐以求的财富,这些都要透过、慈悲、明理、勤劳等性格来成就,这些无形的财富不仅现世 受用,来世还可以受用,不但一人受用,还可以大众受用,这是佛化家庭满人间的延伸,每个人不会只求自身、自家的安乐,而是求全人类的安和乐利,正是现代人 共有、共荣、共享的观念。

2、谈谈惜福的问题

什么叫做“福”,福是祸的相反。什么叫做祸呢?祸是灾殃、是祸患。按说,人生世间,没有灾殃祸患就是福,无奈人在福中不知福,并不以为没有灾殃祸患的平安日子就是福,如佛经所言:“心无厌足,惟得多求。”要追求更多的福——包括着求名求利、求官求势,攫取占有,永无止境的追求。古人说:“人心苦不足,既得陇,复望蜀。”在追求的过程中,未得到的希望得到,已得到的又恐怕失去,患得患失,反而陷精神于惶惶不安中。俗谚云:“人在福中不知福”。以今日社会的繁荣富足,是中国有史以来绝无仅有的一段时间。虽然社会上有贫富差距,但人人丰衣足食,人人可以由个人的自由意志开拓前途与发展,但是,有几个人安分知足,珍惜现有的环境呢?古人有谓:“井涸而后知水之可贵,病而后知健康之可贵,兵燹(兵火)而后知清平之可贵,失业而后知行业之可贵。凡一切幸福之事,均过去方知。”幸福之事过后方知,除了徒增悔恨与追忆外,于事何补?我们何不珍惜现在,果能一念知足,约束个人无止境的欲望,当下即是乐土。以社会现象来说,两极分化,劳资抗争,动辄暴力相向;以个人生活来说,人生价值观迷失,心灵物化,以金钱为唯一追求的目标,攫取占有,无所不用其极。有了 金钱以后,竞相奢侈豪华,追求感官上的满足与享受,造作恶业,趋向自我毁灭之途。这是世人的“共业”——共同造作的恶业。有了恶业之因,未来必将承受恶 果。在“一切向钱看”的唯一目标下,卖假药,制假酒,贩卖人口,只要有钱可赚,没有不可为之事。二十年来,全国致力于经济发展,沿海都市,如深圳广州等处,一席酒宴,动辄人民币万元至十万余元;甚至于普通城市,饭店宴客,菜肴要多到一半以上的菜无人动筷子,才叫做“有面子”。这些人忘记了1960年后的大灾荒年代,多少农村大半的人被饿死;“十年浩劫”期间,多少人又过的是什么生活?甚至于九十年代以后,西部地区、落后地区百分之七十的人,年收入只有七八百元人民币,这不正是“富人一席酒,穷人半年粮”的写照吗?纵然别人痛痒,与我无关,那么这些挥霍无度的人们,自己以往在饥饿边缘挣扎的日子,也全然忘记了吗?人之健忘,为何一至于此?惜福、惜福,如何惜福呢?以人类社会中有善根有良知的人,心灵还没有完全物化的人来说,惜福首在约束欲望——知足,次在生活有度——勤俭。以知足而言,人生也有涯,而欲望无穷,如果不能约束欲望,任由欲望放纵扩张,攫取追求,这不是惜福,而是取祸。老子谓:“祸莫大于不知足”,无奈世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是以“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社会上有太多的“欲望膨胀”之人,在创业过程中盲目扩充,永无止境,终至于像吹橡皮泡似的,吹的过了头,“啪”的一声一切粉碎。无尽止扩充的后果,那么如果有“悔吝之咎”,也就不算是意外了。世人生活的奢俭,其间差距不可以道里计。吃饭的最低目的是为了果腹,最高的目的是为了适口——满足口腹之欲。穿衣是为了蔽体(当然也包括身份与美观的条件),但如果像菲律宾前总统马科斯的夫人伊梅尔达似的,拥有四千多双鞋子,那就奢侈的离了谱。古人说:“惜衣惜食,非为惜财为惜福”。半碗残饭,所值几何?但想到其间有多少耕作者的劳力与汗水,我们就不能不珍惜这半碗残饭。一张卫生纸,所费无几,但想到一张纸所耗费的自然资源,我们就不能不爱惜这一张纸。所谓:“一茶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果然有此种观念,自然就知道惜福。福——是前生善业感得的果报。我们要珍惜这果报,继续造作善业,以积蓄来生的福报;如果不知珍惜,以前生福报的资源,作为今生造作恶业的条件,那来生就与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有分了。

四、娱乐篇

娱乐和运动,可以使人保持身体健康和良好的情绪。特别是当今的社会竞争激烈,容易引发身心疾病,因此,保持身心健康,便成为现代人的一项必要任务。良好的情绪是人体的一种最有助于健康的力量。当人的精神愉快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指挥作用加强,人体内进行正常的消化吸收、分泌和排泄的调整,保持着旺盛的新陈代谢,这样不仅食欲好,睡眠香,而且头脑敏锐,精力充沛。“世人欲识卫生道,喜乐有常嗔怒少,心诚意正思虑除,顺理修身去烦恼。”——这是修身养性的至理。对待现实生活的态度,不要患得患失,不为名利而争,不为琐事烦恼,要培养宽宏大度、襟怀坦白的品质。良好的道德情操,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与此相反,缺乏道德修养的人,特别是那些被名利枷锁困住手脚的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往往会未老先衰,自然难登“仁寿之域”。讲究养生之道,必须注重道德修养,养生贵在养心,而养心首要养德。只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才能身心平衡,提高生活质量,从而延年益寿。(1)、音乐终日工作而没有娱乐的人,不独生活枯涩无味,而且精神上难免有不愉快的感觉。不愉快的人,对于事业和健康有很大的障碍。固然,刻苦耐劳的精神是可佩服的,但是超过相当的限度,对于身心两方的健康却是极大的危害。正当的娱乐最普通的,要算音乐了。《百缘经》载:“昔佛在世时,舍卫城中有诸人,各自庄严,作唱伎乐。见佛入城,便作供养,以此功德,一百劫不堕恶趣”。用音乐来赞美三宝,演说十善,这些所唱的歌音,是菩萨行的事业之一。(2)、运动运动能使人身体健康、精神愉快。当自己的情绪郁闷、苦恼时,或激动、盛怒时,最好的方法是转移一下注意力,去打打球或散散步,这样,不良情绪就会缓解或消失。(3)、花艺在庭院中倘有余地,宜筑一所花坛,栽种各种花草,假使地方狭窄,在阳台上栽些盆景,也能起到陶冶精神的作用。种植鲜花,芬芳馥郁,香气袭人,可以供佛,可以赏心,朝夕临对,岂不怡然快乐么?花草有益卫生,植物在日里靠日光的力量,能够吸收空中的炭酸气,能够变化浊气,使人常得清气的接济,而获呼吸舒畅、血液清洁的利益。所以家庭中宜栽种花草,市街路旁应该栽种樱桃、杨柳、梧桐等树木,市镇上应该开辟公共的花园。(4)、培养广泛的兴趣,自寻其乐。绘画、摄影、书法、雕刻等爱好,可以培养人们发现美、欣赏美,陶冶情操、缓解工作压力,充实个人的业余生活;还能修身养性,培养自身的内在气质和涵养。在心情不佳时观赏一场相声或哑剧,常可使人捧腹大笑、精神振奋;或欣赏一下优美动听的音乐,紧张和苦闷也可减轻,并随之消除。如果你遇到烦恼、郁闷不结时,你可以试着做平时喜欢做的事,如你喜欢音乐,此时不妨去欣赏音乐;如果你喜欢运动,则可打打球,游泳或登山,如果有条件还可 以去旅游,把自己置身于绮丽多彩,鸟语花香的大自然怀抱中,那水秀山青的自然环境,会使你产生豁达明朗的心境,一切忧愁烦恼皆可消散,寄情山水,可净化心 灵。(5)、反对不健康的娱乐活动佛教提倡正当娱乐,反对有违道德、法律及不利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如麻将赌博、酗酒、色情娱乐等。这些有害无益的娱乐,只会徒增烦恼。譬如小儿舐刀头的蜜,不晓得有割舌之患一般。如《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沉溺于麻将赌博之中的民族,将无法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古人云:“玩物丧志,玩人丧德。”年轻人最好不要打麻将,因它会搓掉我们金色年华,令我们玩物丧志、不思进取。其它如玩电子游戏等,也不宜化过多时间,以免着迷上瘾,成为现代“电子鸦片”的俘虏,青少年尤其应该警惕!
以上就是《佛法与婚姻》第二章 家庭与婚姻的全部内容。更多符咒大全资讯,请关注玄门道教|符咒大全符咒大全资讯频道!(http://www.tkpao.com/fuzhou/fuzhoudaquan/1069.html)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