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玄门道教|符咒大全 >> 道教文化 >> 浏览文章

道教与峄山

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道教既是一种社会历史,又是一种宗教文化。从历史资料的记载看,有的认为道教起源于老子,葛洪则认为是起源于二仪未分之时原始天王,种种推断,使道教的起源问题变得真假难辨,扑朔迷离。道教正因为有了这些错综复杂的神秘面纱,才吸引着我们一步又一步地向它走来。

从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开始,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实行严刑峻法,企图借暴力镇压来维护其统治,且又迷信神仙方士,大搞神鬼祠祀,希图王权永世。可其统治转瞬间为农民起义所颠覆,故汉初统治者又推崇清静无为的统治思想和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实行所谓的黄老政治。

道的原始目的是以追求长生不老、修道成仙为主要目标。道教理论的形成主要是神仙思想和道的学说的总结和延展。《山海经》里就有关于不死之国不死之药不死之人的诸多记载,一些养生之术、强体之术、延年之道和玄奥之士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如彭祖、容成、陆通,他们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或能善导补之事。取精于玄犊,在惊涛拍岸、飞沙走石、上天入地的玄幻术和方士学究的鼓噪和帮道,又加之帝王为了千年江山永固,长生不老而推崇至致。《黄帝四经》、《黄帝泰素》、《黄帝阴阳》、《黄帝铭》、《老子邻氏经传》、《老子傅氏经说》、《说老子》、《道德经》等传世经史为道家思想和道教兴盛奠定了世代传承的理论基础,从而成为有别于其他宗教的魁首教系,才有了中国现存的黄道吉讳和求生长福、养生保健、澡雪心神、积行树功、蠲驱邪累、累德增善的道家文化。

当然在黄老之学的发展过程中,其文化、思想、道制、艺术不断为人们所吸引、采用及不断延伸。其中墨子就由其独特的视觉吸收和拓宽了黄老学说的思想和空间,著出了《天志月鬼》等道家思想和学说,葛洪谓之:外治经典,内修道术。精思道法,想像神仙。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的许多思想,十分明显地带有墨家思想的痕迹,可以说墨家学说对道教信仰和思想广大也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从道教早期的《太平经》《参同,契》问世到东汉后期的五斗米教与太平道出现,从而使天师道教流传于大江南北,晋代道教由民间步入上层。以赵王伦的谋士孙秀为代表,赵王伦还拜了道士胡沃为太平将军,以招福佑。其实,自商周以来,术士步入高层者数不胜数,其中最有名者商周丞相姜尚,甚至连诸葛孔明也不能避嫌。晋代道学进入了高门市胄,大批高级士族加人道教,其中最有名的有钱塘木氏,琅琊孙氏、王氏,范阳卢氏,高平郗氏,会稽孔氏,丹阳葛氏、陶氏等等。从东汉末期道教的不断分化和斗争,一直到魏晋道教的改革和整顿,道教向着完善化、制度化、规范化方面发展。

北齐周出现了楼观道,它的发展成为这一时期的鼎盛教系,到了隋唐,道教得到了空前发展,并为统治阶级的政权稳固和巩固起到了一定作用。并对道观的修缮和道经的撰录给予了大量的支持和财务拨付,同时出现了众多知名道士如矛山宗的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楼观道的岐郓、尹文操、巨国珍及天师道的张陵一以及知名的道教学者孙思邈、成玄英、王玄览、李荣、李鉴、张万福等。道教在唐末的安史之乱、农民起义和五代十国时期受到了重创,许多道观被毁,藏经被损,散失殆尽,为道教发展史上一次空前浩劫。

进入宋代,北方道教在政府支持下又得到维护和发展,大修道观,广招隐逸,修订包存道书等,把崇道政策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根据《峄山志》和《邹县志》记载,峄山上早期道教活动有颛顼之玄孙,陆终氏之中子曾在峄山修炼,彭祖居玄策,汉末方士阳城郗俭在峄山南华观东华阳楼修炼,还有汉末义隐,南北朝魏太武帝排佛建观等等数不胜数,但这些皆为传说旷谈。
从我对道教的探求中发现,早在周武初期武王弟滕文王就著了千余言的《道教实花序》,从中描述了他对老子和道的看法,并极力颂扬,曾于峄建观,推崇道术。北魏太武帝排佛时。楼观道已在峄山定观。这也许是峄山道系最早的命名吧。
峄山志说,峄山道教有世系可考应始于全真道北宗的随山派。其创始人为刘处玄。曾师从王重阳学道两来峄山,命徒王贵实守炉丹峪,弟子安然子、姚之翊奉守白云观,后传120余年至明转归华山派主持。清净派孙不二之徒李崇彦创建玉泉观。华山派于明代正盛,道徒众多。多达1300人,拥有土地3700亩,观宫573楹,使峄山道教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明万历年间,颁布《续道藏》一部181卷,峄山佛道两家历时9年建成道藏阁,至清朝峄山道教属丘处机传下的龙门派最为盛行,主持白云观近一百多年,
我对峄山道教的兴趣和启蒙来源于知名学者张延龄先生的《峄山道情》,1996年有幸得之,爱不释手,可后来被同事借去,说是遗失,其实是爱其秀灵悦其哀婉而不愿还之。饮怨无奈之下,只留无限追忆,去年,有邹城作协孙主席于百忙之中在峄山寻到寄与我,甚表谢意。

再读起来,仍是清歌幽婉,妙语连珠。一个亦文亦武侠肝义胆美轮多情的女道士形象使我心难割舍,一个神秘多情的峄山,一个多情而神秘的峄山之道。由此,我二上峄山,去寻访一下峄山现有的道观和道徒了。说真个的,峄山的道观和道教从有史可考的金宋到现在。已历经上百次战争和劫难,修修毁毁,毁毁修修,其中最大有宋元之战,佛道之争,明末农民起义,朱棣峄山平道,清峄山白莲教,包括近当代的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解放后的三反五反、文化大革命,每次战争和运动都会给道观和道教文化带来不同程度的摧折和破坏。还好,在政府和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厚爱下,虽垣残壁裸,枯木陈风,倒也基稳蒂固,错落有致,嵯卓巍峨,雄风犹存,更有参天古树蔽日遮天,拱门石道,相映生辉,铭碑依肩。珠戏黄龙。

道教之人灰袍冠带,皂褂水鞋,发须绺白。神情肃然,端坐在香火侧、拜案前,念念有语,祈安佑福。

历经数千年,尚有颂经扬道之碑刻诗文呈上。如元碑:白云宫,仙人棚,碧云宫,炉丹峪,东华宫共有11块作记。明有明德真人道行碑,崇德真人之记碑,仙人万寿宫重建记碑,炉丹峪重修长生观记碑,饬祭峄山仙人万寿宫碑,明朝的皇帝饬谕碑,李公墓记碑,玉清殿碑和清朝的二十四景碑,仙棚歌碑,峄山赋碑及民国峄山碑等五十多块碑刻,都较系统地记录下了峄山道教文化的发展和转延,

诚然,峄山石刻楹联诗文更是不计其数,描述道学、道教文化的可占其多数,特别是1985年成立峄山风景名胜管理所以后,政府加强了对峄山文化的管理,整修和挖掘,使峄山景致和文化发展都达到了一个全新境地,故殿悬彩,轻风缭香。秀木幽泉,洞穴怪珑,诗情画意,熙熙相生。

我等后生对峄山之道知之甚少,习之尚浅,向先贤讨之趋,思之切,故有不若,望请开愚。只好用寥寥数语来结尾了,感想几多,以示情怀:

五华香云鹤鸣天

千年道情唱浮烟

浑浊尘俗一尽洗

日月朗朗转瞬间

荣辱成败生前洒

人生自古两难全

承济康福名传世

清风渺渺入峦间

以上就是道教与峄山的全部内容。更多道教文化资讯,请关注玄门道教|符咒大全道教文化资讯频道!(http://www.tkpao.com/fuzhou/daojiaowenhua/9050.html)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