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2014年11月26日,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林舟道长在第三届国际道教论坛道教养生之道分论坛做题为《浅谈道教文化中的养生智慧》的发言。原文如下:
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等。健康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的第一财富。
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归根结底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当今社会的生活和工作紧张忙碌,很多人都感到不堪负重,导致情志失调,更无瑕顾及自身健康。因此,往往当一个人如若事业成功之时,伴随之情志失调,健康已然成问题;一旦事业失败,更导致神智紊乱,健康尽失,这就是大家所说的人累垮了。故滋养神智、调养情志、身体养生,以求达到身心健康,这就是道教文化的养生智慧。上养神智、中养形态、下养筋骨,最大限度地提高人的生命质量。
道教重人贵生、以人为本,是全球最珍爱生命的宗教。其核心原理就是清净无为道法自然,追求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其修行的要求主要是心性品德的修养和身形生命的修炼两大方面,道教谓之性命双修,以达到神形兼备,这就是养生的最高境界。相信道教的养生智慧对于身心疲惫、想好好养生又处于迷茫之中的现代人一定会有所启发。
一、我命在我不在天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人的主观能动性。道教最重要的教义之一就是我命在我不在天,认为人的生死命运是可以由自己掌握的,主张一个人坚持不懈地修养以臻长寿,否定听天由命的消极思想。这种生死观看似反乎自然,实际上是最高境界的顺应自然,这也是道教养生的重要思想基础之一。
另一方面,道教特别重视客观因素对健康长寿所起的重要作用。非但如此,道教养生观更要求于客观条件中努力挖掘宇宙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以达到祛病延年的养生目的。
数千年来,亿万先人的生命实践经验清晰地告诉我们:健康长寿源于人们的两方面生活方式,其一良好的生活习惯,其二良好的心性修养。实际上这两者皆取决于我我之体质、我之行为、我之修养、我之意志,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我命在我不在天,道教的这一生命观正是人类开启健康之门、长寿之道的金钥匙。
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东晋道教学家、著名的医药学家葛洪,是预防医学的介导者。他指出养生延寿最重要的手段是预防为主,预防起到身体保养的重要作用。他认为疾病是外界的物质因素引起的,疾病的形成实际上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只是由于人们的防患意识淡薄,不注意护形养身而致。因此,葛洪建议人们应从生活细节入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能有效的预防威胁生命的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调查结果显示,四大要素决定人的健康和寿命,其中遗传、环境、医疗条件三大要素之和仅占40%,生活方式占60%。可见掌握好自己的生活方式,是通往健康长寿之道的重要手段之一,诚然如此我们就可以做我的健康主人了。
二、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接下来我们谈谈养生的基本方法。恬淡虚无指生活淡泊质朴,心境平和宁静,外不受物欲之诱惑,内不存情虑之激扰,物我两忘的境界。精神内守指人的神气本为一体,若神驰于外,气亦游于外,神气外泄,身体就不能获益了。因此,需要使精神格守于内,以镇定之心寂然观照,神气自然在体内相互留恋、和合,达到大道逍遥自在的境界。
生命健康首先取决于一个人的阳光心态和情绪管理,道教养生学说的就是人的心性养生,也即通过修持修炼以达到心和、神安,令一个人达到身心健康。恬淡虚无是培养人的一种良好习性,精神内守则是采气的方法。道书《七部语要》说: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神)全。意思是一个人如果做到恬静、虚静,生活就会自然平和。因此,无论生活环境如何,都不会被外因所困扰,就不会深陷忧思困苦,导致劳神伤身影响健康。
一个人若要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首先要有自在的心态和淡定的生活态度,那么他的生活就能自由自在、从容淡定。即使身处利禄功名的浮躁环境中,不得不为生存而奔波、挣扎时,也能身在其中,而心在外。进而,还要加深修为,让内在的宁静抵御外在的诱惑。一个内心淡定的人,往往可以透过表面的浮华,看穿事物的本质,从而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庄子说:恬淡、寂静、无为、虚静是天地的根本、道德的本质。圣人安静无为则平易,平易而后能恬静淡泊,邪气便不能入侵,达到道德完备的境界,而不会神亏气损。
面对当今社会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现实,物欲横流现象随处可见,痛苦正是来源于心理失衡,失衡导致心境浮躁,而无法对事物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失衡和浮躁使我们的健康受损。云淡风轻更显风景秀美,平心静气时才能与灵魂对话,恬淡静心是健康的基本保证。有句格言绝妙道出越是宁静的水面,越能照出四围的景色和漫天的繁星。我们的心也是如此,非宁静无以致远,越是宁静安详的心,越能洞悉世事的本来面目,化解各种矛盾。人生追求幸福快乐是人的本性,殊不知快乐就来源于空明的心境和自由与安宁的内心世界,归根到底就是一种健康的身心。这就是道教养生的根本途径。
三、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最后,谈谈养生的最高境界。道德经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就是宇宙的规律,道法自然中的自然就是宇宙的大规律,这种大规律无始无终,小至精微,大到无穷。人们看不见它,但却无时无刻不在体验它。养生需懂得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道教养生的最高境界。
道教认为每个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这个小宇宙或多或少会感应来自自然界的信息和灵感。如果能按照道教教理教义修行,达到常清常静,人体的小宇宙就会与自然界的大宇宙相通,达到一致时,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能够达到的自然寿命的年龄道教称之为天年,《黄帝内经》说: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乃去,而尽终其天年。早在几千年前,充满智慧的中国人就能按照自然界的运行规律来推算人的寿命。直到1961年,美国生物学家海弗里克根据细胞分裂次数推断出人的寿命应该是120岁,这就是著名的海弗里克极限。而这个研究结果与我们的祖先对天年寿数的记载是何等惊人的一致。但实际上绝大多数的人却活不到这个自然寿命,为什么呢?
其实,人类无法享尽天年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忽视了顺应自然,无法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那么如何才能顺应自然?首先就要认识自然。实际上,自然现象就在我们身边不停的发生着,就拿动物世界来说,冬天了,有些动物会冬眠,有些动物会长出厚厚的皮毛过冬。到了春天,大地回暖,冬眠的动物开始苏醒觅食,长厚厚皮毛的动物随着季节的变换开始换毛。夏季是所有生灵最活跃的季节,所有的动物倾巢而出,四处寻食为生存而奔波。秋季动物开始忙碌收存食物准备过冬。周而复始,这就是顺应自然的生存方式。动物都懂得顺应自然,难道我们人类就做不到吗?!科学研究表明,动物的实际寿命往往比它们的天年长久。 在这一点上是值得我们借鉴、值得我们效仿的。我们的古人早就发现这种现象,而且也一直在效仿动物的养生方法。比如中国传统健身方法之一《五禽戏》和中国优秀的传统保健功法《八段锦》以及众多以动物命名的武术拳法。都是在模仿各种动物特性的基础上创立的。
当今社会,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任务繁重、压力太大,各行各业竞争巨大,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情志和心神。导致神不能聚,魂不附体,健康也就付之东流了。其实,做到顺应自然的养生方法并不难,比如,生活规律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规律,顺则昌,逆则亡。早睡早起就是顺,入夜不眠晨早不起就是逆。所谓天人合一,最根本的要求就是时间规律和处世为人要做到与自然完美吻合。
这其实做起来也并不难。晚上少一点应酬,多一点休息。少一点兴奋,多一点安静。为人处事尽力顺应自然。这样慢慢的,心神就会安宁下来,身心自然而然就会与天地同步。真正的养生就开始了。
总而言之,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人的根本就是生命,生命的基础则是健康。生命健康了,才有可能促进身心的和谐,反过来,和谐的身心能够促进身体健康达到延年益寿,从而为社会的和谐奠定良好的根基,为人类的良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道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探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因此,懂得道教的养生智慧,学习其养生方法,就能促进人们的生命健康。作为道教工作者,不仅要带头学习道教养生方法,而且还要继续挖掘、大力弘扬道教文化中的养生智慧,这对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正能量。
更多链接
第三届国际道教论坛专题报道
大家在看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