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心依道胜,理会玄远,遍游名山,密契仙洞。①这是唐玄宗对司马承祯的评语。的确,在许多道教名山中,都留下了高道司马承祯的足迹。司马承祯(647~735)字子微,道号道隐,是盛唐时期的著名道士,上清第十二代宗师,有《坐忘论》、《天隐子》、《服气精义论》等多部著作传世。他出身官宦世家,年少好学却无心仕途,二十一岁服巾褐入道,在衡山追随著名道士潘师正学习上清经法。此后,司马承祯开始遍游道教名山。
一、与道教名山的仙缘
司马承祯曾到过哪些名山呢? 据《唐王屋山中岩台正一先生庙碣》云:而后游句曲,步华阳之天(指茅山);棲桐柏,入灵虚之洞(指天台山);寻大霍,采金瓶之实(指大霍山②);登嵩山,窥石廪之秘。③加上初入道时所居的衡山,以及晚年所居的王屋山,司马承祯游历过的道教名山有衡山、嵩山、茅山、天台山、大霍山和王屋山。在其修道生涯中,最重要的当属天台山和王屋山。
1.司马承祯与天台山
天台山是司马承祯最喜爱、也是所居最久的地方。司马承祯初到天台山的时间已不可考。圣历二年(公元699),武则天召天台道士司马承祯入京,这时他应已在天台山修炼了一段时间了。从这时开始,到开元十五年(727年)司马承祯奉玄宗之旨到王屋山为止,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天台山隐修。他常自称为天台道士,自号天台白云子。
天台山是司马承祯成名之所。武则天、唐睿宗、唐玄宗先后多次征召他入京,都是从这里出发的。身处京师繁华之地,司马承祯不曾须臾忘记天台山。每次赴京后不久,司马承祯便要向皇帝力请回天台山隐修。在有些人看来,司马承祯既然已经受到皇帝赏识,就没有必要再回到天台山继续苦修了。仙宗十友之一卢藏用曾手指近京的终南山对司马承祯说:此中大有佳处,何必天台? 司马承祯沉吟片刻慢慢回答说:以仆观之,乃仕宦之捷径耳。④卢藏用听了大有惭色。这就是终南捷径一词的由来。卢藏用早年曾在终南山隐修,后被招隐逸入朝为官。司马承祯看不起这种靠清修沽名钓誉博取功名的行径,因此出言相讥。真修道与假修道的分别一目了然。司马承祯孤洁的个性也尽见于此。
司马承祯把天台山道教带入鼎盛时期。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唐睿宗下旨在天台山修建桐柏观为司马承祯修道之所。他还下令选拔精进的道士与侍从跟随司马承祯,规定桐柏观周围四十里严禁采伐,并令地方官与司马承祯相交相知,以便随时给予保护与帮助。本来桐柏观的原址已十分荒芜,树木被砍伐,土地被开垦为农田甚至沦为坟场。自司马承祯开始,经过不断的重建与扩建,桐柏观终于渐具规模,五代后梁开平年间(907-910),桐柏观升为宫。在司马承祯及其后世弟子的影响下,天台山的道教迅速发展起来,桐柏宫最终成为道教南宗的祖庭。
2.司马承祯与王屋山
开元十五年(一说为开元十二年)⑤,司马承祯已达八十高龄。玄宗又召承祯赴京。考虑到天台山离京师太远,来往迎请不便,玄宗令承祯在王屋山自选形胜,建造阳台观作为承祯的清修之所。在玄宗的关心与参与下,阳台观修造得极为考究。据《天坛王屋山圣迹记》记载:明皇御书寥阳殿榜,内塑五老仙像。阳台有钟一口,上篆六十四卦,曰万象钟。有坛曰法象坛。有钟楼名气象楼。殿西北有道院,名曰白云道院。司马承祯号白云先生。有亭曰松亭。有先生庙堂。玄宗不仅亲自题写廖阳殿三字为匾额,还令其妹玉真公主及光禄卿韦绦到王屋山跟随司马承祯修金箓斋。司马承祯使王屋山成为当时朝野关注的焦点,大大提升了王屋山在道教界的地位。据金人李俊民《重修王屋山阳台宫碑》所说:玄祖之教,由此而振山林,学者皆生无上道心,不退转志,宜其为福地之冠也。
王屋山的景致幽深秀丽,气象万千,自古就是仙道云集之所。太平道、黄老道、天师道、上清派、茅山宗以及以后的全真道、太一道都与王屋山有直接关系。师以王屋小有之天,总真之府,景气幽,神祇会昌,矧吾道苟行,奚适不可。翻飞投足,遂有终焉之志。⑥司马承祯将王屋山洞列为十大洞天之首,并决心在此度过自己的余生。开元二十三年六月十八日,司马承祯羽化于王屋山,享年八十九岁,葬于王屋山西北的松台。为了纪念司马承祯,在先生庙堂的西壁上画有司马承祯乘黄犊车出游的画像,一路上均有白云相随。
司马承祯对王屋山道教的影响是持久而深远的。南宋金元时期,王屋山出现了新兴道派上方真元派。据该派的经典《上方大洞真元图书继说终篇》记载,司马承祯曾在王屋山清虚洞发现两部用篆字写的上古仙经,一部是《元精》,另一部是《丹华》。这两部仙经是上方真元派道术之源,司马承祯就是该派的祖师之一。这虽是托古之词⑦,但足见司马承祯在王屋山道教中的地位与影响。
二、对五岳的贡献
大家在看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