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玄门道教|符咒大全 >> 道教文化 >> 浏览文章

道教义理与《周易》关系述论——《道教义理学

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三、《易经》并非儒家经典

《易》古经既是占筮典籍,又与《老子》有着深切的内在思想联系,道教早期重要经典如《太平经》、《老子想尔注》、《周易参同契》以及《五斗经》皆已引《易》入道,自汉代以后历来皆重视《易》学,成为道教义理的渊源之一。那么为什么《道藏》只收载道教易学方面的道书(亦即与道教修持方术及科仪有关的注释之作),而不直接在本文部类中收载《易》古经或《易》古经与《易传》合二为一的《周易》呢? 究其因由,道教自认属道家,而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主流,司马迁《史记。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认为《周易》为文王、周公、孔子之所作,为圣人之书,故以后称《易经》,归为儒家经典。在学术思想史上,虽然儒、道互补,但儒、道(道家与道教)两家门户之见甚深,各为比势竞誉,道不同不相为谋,每多相互斥贬,道教虽早已引《易》入其义理,并兴起道教易学,但是却未直接收《周易》入《道藏》。其实《周易》一书,系《易》古经与儒家阐释《易》古经《易传》的合编典籍,儒家《易传》殊多偏离《易》古经本文的原旨,而且《易》古经成册于西周初叶,根本非儒家业绩,而《易传》成书于战国晚期,非一世一人的作品,乃是儒家弟子相继撰成,将其附合于《易》古经而已,当然不能把《周易》笼统说是儒家经典。易学自成独立体系,《易传》不过是儒家易学之前导而已。对此问题,历来学术界议论较多,这里略为引述近代著名学者的见解,以益我们明辨《易》古经、《易传》有别的认识: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重订本)认为《易经》作于周初,《易传》作于晚周,其间相去已数百年,《易传》的论述,不完全符合《易经》的本意。在高亨注本《旧序》中说:《周易》古经不是一个时期写定,更不是出于一人之手,我们从它的内容和形式观察,它的完成当在西周初年。司马迁(《史记,马融、陆绩等(《周易正义》引)说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这在先秦古书中没有明证,难以置信。他对《易传》评论说:传的部分共七种,就是《彖》、《象》、《文言》、《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彖》、《象》、《系辞》各分上下两篇,因此《易传》共十篇,旧称《十翼》,都是对《周易》古经的解释。这七种都作于东周时代,并非出于一人之手。司马迁(《孔子世家》)、班固(《汉书(《史记(《汉书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乃引《易(《易童子问》)。清崔述说与欧阳氏同。(《洙泗考信录》)。

朱伯崑《易学哲学史汤武革命之说起于战国,见于《孟子》,则《彖传》非孔子所作,直是孟子以后之人所为。《象传》于《艮》云: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论语》亦云: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若《象传》为孔子作,则孔门弟子辑《论语》时,何以误孔子之言为曾子之言。《论语》信不误,则《象传》非孔子所作,直是曾子以后之人所为。

张岱年《论易大传的著作年代与哲学思想》中的《易大传著作年代新考》断定:《隋书《公孙尼子》总是战国时代作品。《系辞》必在《公孙尼子》之前,是没有疑问的。宋玉赋引过《系辞》的文句,足以证明《系辞》的年代不可能晚于战国。《系辞》和《彖传》基本上是战国时代的作品。又说:《系辞》的基本部分是战国中期的作品,著作年代在老子以后,惠子、庄子以前。《文言》与《系辞》相类,《象传》与《彖传》相类,应当是战国中后期的作品。从《象传》的内容看,可能较《彖传》晚些。

总之,既然:(一)《易》古经成册于西周初期,而《易传》成书于战国中晚期甚至汉初,前者为占筮史料,后者为儒家陆续集成的对《易》古经的随意阐释,两者性质不同,何能不加区别,笼统归之儒家称儒家经典? (二)汉代之所以定《周易》(《易经》)为儒家经典,关键在于认定《易传》为孔圣之作,今经考证认定,《易传》并非孔圣作,用是战国时期儒家门徒所陆续撰成,孔子之作已被否定,则定为儒家经典则失去了凭藉!(三)《易传》虽说是《易》古经释文,有其正确的成份,但大多是借题发挥,阐发的是儒家的思想主张,殊多牵强,而且其所阐发的思想主张,亦非正统的孔孟思想,徒冒孔圣之名,何得而能归之为儒家经典? (四)以汉代独尊儒术的偏见,排贬百家,凭借官方声势归入儒家经典,犹如方枘圆凿,其能相合相容吗? 芽更有以《传》解《易》、以《传》代《易》者,其去则更远了!

四、《老子》是《易传》的重要思想资源

一般说,我国传统的古典哲学的源头,学术界认为是形成于西周初期的《易》古经和形成于春秋时期的《老子》。在战国中后期出现儒家《易传》后,由于儒者将《易》古经与《易传》合编成书,统称为《易经》(亦称《周易》),司马迁《史记处有二:一是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是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两句话非常重要,然而却是对老子道论的照着讲和接着讲。《系辞》的一阴一阳谓之道可能是对《老子》42章万物生成论的一个概括。有关道器的问题,在《老子》书中已经隐约提出,马王堆帛书《老子》有云:道生之而器成之(在今本51章),今本《老子》28章云:朴散则为器,意即道散则为器(朴即道,见《老子》32章道常无名朴)。还说:道论创始于老子,无论是万物生成之道还是变化之道、以及作为事物原理的道,在老子哲学中都有系统的论说,《易传》中虽然也有十分精辟的概括性命题,但无论就其系统完整性或是理论的建构上,《易传》都是无法与《老子》相比的。《易传》对老子的道论虽有所继承,但有关道的论述只是片语只字,而无系统性可言。(载《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二辑。)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中有一段话讲得更为明确:《易经》是一部占筮之书,《易传》则提升而为一部哲学义理作品。两者相距有七八百年之久,这期间,老子思想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又:李中华《老子与周易古经之关系》中说:以前,我们总是把中国哲学史中的辩证法思想的来源,归结为《易传》与《老子》两个源头。这种看法其实是一种误解。产生误解的根本原因,即是割断了《周易》古经《老子》《易传》的真正源流关系,从而既排除了《老子》对《周易》古经的继承;又忽视了《老子》对《易传》的思想影响。其实,从《周易》古经至《老子》,再到《易传》,恰恰反映了中国古代辩证思维发展清晰线索,同时也体现了正反合的辩证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这三个阶段的辩证法思想的发展,有许多共同点,其所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儒道两家对易学系统,其中包括对《周易》古经的不同阐释和发挥。(载《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二辑。)罗炽《中华易文化传统导论》中揭示:儒家易学与道家易学的发展程式如下图:

 老子道家之学

《周易》《易传》

 孔子儒家之学

上图表明两个否定之否定过程。道家易学与儒家易学同祖于《周易》,又殊途同归于《易传》。也就是说,《易传》不能简单地说是儒家易的代表作,它既包括了儒家的周易观,又包括了道家的周易观。两家的思想在不同的传中有所侧重。笔者摘录诸学者的论断,意在凸现当代学者对《老子》与《易传》关系问题讨论的旨趣,同时也是借重诸名家断言,表达笔者赞同的意向。

按,儒家学派初兴时,孔子对六艺之学本重诗、书、礼、乐、春秋而独轻易。《史记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恒修其德是应当的,但不必要是进行占筮之事。可是,孔子到了晚年却热衷于读《易》,《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刚彬彬矣。《论语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又《史记。吾道非邪? 吾何为于此? 颜回安慰说: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之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不得志,黯然返鲁,凡去鲁已十四年,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孔子经历了这一段颠沛危困的生活,使他的思想深沉了一步,增添了他对人生及世事的体悟,沉下心来开始整理、修订古礼乐文献,以成六艺,最后致力于研《易》,这既是完成他整理六艺古籍的文化事业,同时也成了他精神的出路与归宿。其中,老子对他的精神影响,也是不可淡抹的。尔后他传《易》于弟子商瞿,瞿传楚人馯臂子弘,弘传江东人矫子庸疵,疵传燕人周子家竖,竖传淳于人光子乘羽,羽传齐人田子庄何,何传东武人王子中同,同传菑川人杨何。何元朔中以治《易》为汉中大夫。(见《史记认为筮法之程序与蓍筮之数字皆同天地运化之道相应。认定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这便是圣人穷究的、极为幽深的道理。这表明《系辞上传》作者,效法《老子》趣旨而着力将占筮之法向哲理范畴转移、阐积的趋向。

关于探求道与器两者关系的命题,在《老子》与《易传》中皆有论及。这一命题,在实质上是探究哲学范畴的无与有的关系,即孰为第一性? 《老子》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二十八章:朴散则为器。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认为自然天道是第一性,自然天道的分散溥布则产生有形之器。《易传》亦承接《老子》对此命题的理论,作进一步的阐发。《系辞上传》: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备物致用,立功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是故夫象,圣人有的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卦象皆为自然天道的体现,《系辞下传》更进一步地阐发了道生器的关系: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作细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筮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盖取诸《随》。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杵臼之利,万民以济,盖取诸《小过》。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楝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总之,见不到的抽象的道,经筮蓍显示出卦象,天道垂象,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制作有形之器物,以为天下所利用。这与《老子》朴散则为器在道理上是一致的。故而在道器论方面,《系辞传》乃继《老子》而阐发。

儒家与道家在学术理论主旨上本不相同,儒家重封建伦理道德,道家则重以自然主义天道观为中心的哲学理论。儒家不探究宇宙本原,专注于封建政治与人伦关系,道家超脱政治,主张见素抱朴。但儒家《易传》的价值取向则明显有所转变,将伦理道德与自然天道结合,致力于哲理化,认为伦理道德也是自然天道所派生的维系宇宙的纲纪。如《系辞上传》:子曰:《易》,其至矣!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也。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系辞下传》:《履》,德之基也。《谦》,德之炳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此处三陈九卦,以明处忧患之道,借卦象以阐发儒家的修德义旨。《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属于人道的仁义道德,乃是圣人顺应天地万物的原理和本性而制定的。

又如《老子》第五章说: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意在告戒人们应慎言行,议论太多,会因有所失而陷于窘迫的。《系辞上传》中也有这样的告戒,说: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两者的思想是一致的,《老子》语之于前,《易传》语之于后,后者据前者而继言之,十分明显。这类命题、立意、遣词之相近似尚多,这里不作赘述。

原文发布于《中国道教》2004年第6期

以上就是道教义理与《周易》关系述论——《道教义理学的全部内容。更多道教文化资讯,请关注玄门道教|符咒大全道教文化资讯频道!(http://www.tkpao.com/fuzhou/daojiaowenhua/8869.html)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