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玄门道教|符咒大全 >> 道教文化 >> 浏览文章

《道德经》漫议 第五十二章

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第 五 十 二 章

天 下 有 始,以 为 天 下 母。既 得 其 母,以 知 其 子;既 知 其 子,复 守其 母,没 身 不 殆。塞 其 兑,闭 其 门,终 身 不 勤。开 其 兑, 济 其 事, 终 身 不 救。见 小 曰 明, 守 柔 曰 强。用 其 光,复 归 其 明, 无 遗 身 殃﹔ 是 为 袭 常。

本章重点在于说明体道的方法。老子认为,天下自然万物的生长和发展有一个总根源,人应该从万物之中去追溯这个总根源。他为我们提出的意见是:知母存子,不离根源;去欲去障,把握原则,如此才不离失自我,才能与道融为一体。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意即,天地万物有一个起始,这个起始就是万物的总根源。已经认识了这个总根源,就能认识万事万物;认识了万事万物,然后坚守万事万物的总根源,终身就不会有危险。有始,即是宇宙最初和本始,最初的本始也即是道。从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来看,以为天下母中的母,是取其能生之意,能生也即是能给予生命。所以,得母即是得道。知子即是明白由道而生的万物(也包括知己、知人、知事)。得母,就是明白天下万物之根本,也即是知始、知宗。既然知母、知宗,就能知子,就不会失去万物之情(包括人之常情)。既然得母又知子,那么,知子也就能得母。只有得母、知子,才能明白事物的根源,把握事物的原则,如此,才能没身不殆终身都不会陷入危险的境地。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意即,堵塞欲念的孔穴,关闭欲望的门径,终身不会有劳扰的事。开启欲念的孔穴,增添纷杂的事情,终身都不可救助。兑 即感官的出口,兑与门一般即所谓的眼、耳等七窍,这里引申为门径。勤即辛勤劳作,引申为困扰。不救,即不可救助。人平常靠感官在生活,看到、听到之后就会起心动念,然后行动。假若欲念太甚,就会给自己造成困扰,如此,一辈子得不到救助。怎么办呢?关闭劳扰人生的门户,返观内照,把握原则,才会平安吉祥。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意即,能够察见细微的,叫做明;能够坚守住柔弱的,叫强。见小,也即是明道。正因为道常无欲才可名于小,小也即是柔,柔弱才能胜刚强。这是老子一贯的立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意即,运用它的光,返照到内在的明,不会给自己留下灾难,这就叫承袭常道。光,是指理智之光,智慧之光。 明比光更为重要。不学习就不能见小,不见小就没有智慧。没有智慧就有可能给自己带来灾难。人要通过见小、守柔的过程,才能获得智慧的光和明,从而达到无灾无难的结果。

综上所述,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这句话是在提醒我们要温习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真正含义。始 代表根源,这个根源就是道。母即无,子即有,母与子是不能分割的。只有存子守母才能在变化不已的万物中回归于母体,也就是回归于道,这样才没有任何灾害。所以,没身不殆、无遗身殃两句,都是在强调怎么做才是真正的安全。为了进一步让大家明白老子的用意,我借用《传灯录》中的一个故事来加以说明:会元和尚师徒二人赶路到一条河边看见一女子待渡,无船无桥,老和尚二话没说就背女子渡过河去。回到寺庙,小和尚忍不住问老和尚:出家人禁近女色,师傅为何要背那女子?老和尚正色道:我早就放下了那女子,你怎么还背着?这说明,有智慧的人能见小,会用其光,知道人是活在当下。

以上就是《道德经》漫议 第五十二章的全部内容。更多道教文化资讯,请关注玄门道教|符咒大全道教文化资讯频道!(http://www.tkpao.com/fuzhou/daojiaowenhua/8676.html)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