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性别不再只是语言学家的研究课题,而是在风起云涌的妇女运动的推动下,逐渐与妇女史和性史相扣连。在这一学术范式转换的过程中,不少史家充分吸纳社会学、人类学以及文艺理论的多种研究方法,渐而有意识地分析女性在宗教改革运动中的角色与作用。宗教改革史研究由此别开新境。
当然,在此之前的著述中,学者不可能完全忽视女性。只不过呈现在他们笔端的大半是女王、女性殉道者、宗教改革家的配偶这类人物。这种书写精英女性的传统史撰与建基于性别研究之上的女性史,乃有本质的区别。就前者而言,史家只是简单勾勒和分析她们的过往,并没有人类学家的厚描意识;他们不会从符号或标志的角度切入,来思考女性作为一种被建构的性别是否为权力关系的表征。而后一种进路,则着意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检视女性被制造的过程和手段,并探析不同阶层的女性、不同地域的女性以及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在宗教改革运动中的命运与遭际,以及她们对信仰的不同感受和诉求。
尤有进者,宗教改革妇女史吸收社会规训和信仰规训的研究进路,不再拘囿于分析新教女性,而是同时考量天主教地区的女性生活。譬如,女性新教徒和女性天主教徒以前很少被视为宗教改革和天主教复兴的驱动力,现在则被史家诠释为塑造基督宗教敬虔发展的重要内驱力。她们如何在一生当中做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她们又是如何在婚内就信仰问题与丈夫、子女以及其他家庭成员互动的?女性修道者在尘世的灵性追求为何?她们如何藉修道来实现身份认同?女性修道团体如何在救死扶伤、照顾贫弱、教化儿童等社会性牧灵工作中实现人生价值?妇女如何因应斯时男权社会中弥漫的厌女症?她们的性生活由哪些力量来规训?在近代早期国家的构建过程中,新教与天主教两方阵营中的女性,究竟哪一方获得更多的权利?凡此种种,皆为省思宗教改革运动和近代早期历史的重要问题。职是之故,晚近曾有学者直言:讲授宗教改革史这门课,如果不把女性作为这段历史的主体来考察,那是说不过去的。
自20世纪90年代以还,宗教改革史研究又吹新风:妇女史研究在逐步深化细腻的同时,史家亦开始发掘宗教改革男性史(或曰男子气概/男性身份认同史)。男性史或许乍听起来有些奇怪。毕竟,男性在历史书写中是无所不在的。传统史撰中的帝王将相、高官显贵难道不是以男人为主?长久以来,历史学家特别是男性历史学家,在书写男性历史人物的过程中,或许并不会有意识地先去思考书中的主角不仅是生理上的男性,而且也是文化上、社会期许中被建构的性别。
然而,既然学者们已经认识到女性作为文化性别和社会性别的被建构性;那么,转向男性,检讨宗教改革时代男人何以成为男人,辨析政治权威和宗教权威寻求建构何种类型的男性基督徒,便成为题中之义。对此,本文试举几例以呈现该领域的冰山一角。
毋庸置疑,每当谈论宗教改革,马丁 width:600px;">
大家在看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