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玄门道教|符咒大全 >> 道教文化 >> 浏览文章

周高德:尊道贵德 超凡入圣——老子《道德经》

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解读老子《道德经》,其关键所在是要领悟《道德经》中之道和德的涵义,尤其是要领悟道的涵义,这样便可以此开启众妙之门而步入道境。盖老子《道德经》,旨在教人尊道贵德,超凡入圣。

[关键词] 老子;《道德经》道;德

[作者简介] 周高德,中国道教学院教师。

《道德经》,是一部神奇之作,从古代流传到今天,从中国流传到世界这部神奇之作,其思想博大精深,其境界引人入胜,其魅力经久不衰,其作用无穷无尽从老子的《道德经》中,我们可以获得如何平安生存并达到人生理想境界的大智慧!

常有人问:怎样才能读懂《道德经》?《道德经》的主旨是什么?研习《道德经》有何意义?这些问题,对于每个接触或研习《道德经》的人,都会自然而然想到的。

众所周知,《道德经》一书五千余言,由于她那过于简约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她那具有象征性、多义性、抽象性和模糊性的语言,令人百思难解、扑朔迷离,连司马迁也慨叹著作辞称微妙难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才能读懂《道德经》呢?本人认为首先要了解《道德经》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综观《道德经》一书,其主要内容大致不外乎是阐发道和德所包涵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关于宇宙观、社会政治思想、人生处事和修养原则的哲学著作。换言之,对宇宙本原、社会政治及人生观的探讨,是老子《道德经》一书的思想核心,而道又是老子《道德经》哲学思想的中心范畴或最高概念。

关于《道德经》主旨,本人认为一言以蔽之尊道贵德,超凡入圣。因此,只要我们明白和领悟了《道德经》中的道和德的涵义,便可开启《道德经》这座神秘文化殿堂之门。

一、道

道,是老子《道德经》一书中的最高哲学概念,其涵义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初本原;第二、道是宇宙万物存在和运化的依据;第三、道是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第四、道是作为人类社会所遵循的生活准则。后世道教将老子之道作为本教的最高教理,道教徒以老子之道为最根本的信仰。下面简要叙述之。

1、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初本原

老子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宇宙本原。就道作为宇宙的本原而言,这个道老子分别于《道德经》一章、四章、十四章、二十一章及二十五章着重进行了论述。

四章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意思是说:道虚空无形,为虚无之体,然而它的作用却无法估量、不会穷尽。(道)深不可识啊!(它)好像是万物的祖宗一样。(因为万物都是由它所化生。)隐而不现啊!却又好像可能存在。我不知晓道是谁的孩子,(不知晓它从何处产生的,)好像在天帝之前就已经有它了。这里老子虽然都是用好像(似)的语气,其实是肯定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宗)。

这个作为宇宙万物本原的道是个什么样子呢?老子于十四章中是这样描述的: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看道的颜色看不见,因此命名它为夷;听道的声音听不到,因此命名它为希;摸道的形体摸不着,因此命名它为微。(夷、希、微)这三个词,是分别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的角度来描述感官无法感知的道的,而对于感官无法感知的道不可能达到追根究底弄个明白的境地,所以将这三个词联合起来而共同用以描述道。(道)它的上方不明亮,它的下方不昏暗。它就像那连接空中风筝的细长又细长的绳子一样啊,虽然真实存在,却视之不见而不可名状。(因此)对道的描述,最终仍将回返到无的状态即无法见到其色、无法听到其声、无法摸着其形的状态。(此无乃道之体。)这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象的物象,这叫做恍惚隐约不清。道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因此,假使人们想迎着它,也不可能看见它的头盖它根本没有头;假使人们想随着它,也不可能看见它的尾盖它根本没有尾。这就是说:道是无色、无声、无形的,因而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它在化生宇宙万物之前的存在状态,一言以蔽之,曰无。

尽管如此,但道的确是真实存在的。老子于二十一章中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这一神奇之物,是(无形无象而)恍恍惚惚的。惚惚恍恍啊,其中却有形象(无物之象);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道)幽隐深远啊,其中却有最精华、最精微的物质精气。这最精华、最精微的物质(精气)是真实存在的,这精中蕴含着道的遗传信息(或遗传基因)。这就告诉人们:道虽然惟恍惟惚,但其中有象、有物、有精、有信,即道是真实存在的,是不容置疑的。

关于宇宙万物的本原道,老子于第二十五章进行了总结。他老人家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意思是说:有一个事物,(它无色、无声、无形,)混然而成为一体,在天地生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这个混成之物,它寂静而没有声音啊,它虚空而没有形体啊!它的存在独一无双而不能改变(即具有独一性),它的运行循环往复而不会停息(即具有永恒性)。可以将它视为天下万物的母亲。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因此,)勉强命名它叫做道,再勉强对它加以形容,便可谓之大。

总而言之,老子认为:整个宇宙万事万物都是从道那里化生出来的。这个化生宇宙万事万物的道,是一个形而上的虚无之体,孕育和推动宇宙万事万物;它无形无象、无色无声,恍兮惚兮,若有若无,超越时空而又真实存在。正因为它无形无象、无色无声而不可名,所以才勉强的把它叫做道。因此,老子于《道德经》开篇就明确地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对于这个化生宇宙万物的道,后世道教用象征符号无极图○来表示,可谓十分简洁而完美。

2、道是宇宙万物存在和运化的依据

道化生宇宙万物之后,其道性便蕴含于万物之中。因此说道它无所不在,无时不存,群生是赖,万类咸仗,是宇宙万物的主宰者。正如《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中所说: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其意思是说,自古以来,天地万物在得到一(即道)以后,便会出现如下的情形:天得到一之后,便会清明;地得到一之后,便会安宁;神明得到一之后,便会灵异神通;沟谷得到一之后,便会充盈;万物得到一之后,便会生存。

否则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其意思是说,天如若没有得到一而不能清明,恐怕就要开裂;地如若没有得到一而不能安宁,恐怕就要陷塌;神明如若没有得到一而不能灵异神通,恐怕就要失去神的功能;川谷如若没有得到一而不能盈满,恐怕就要枯竭;万物如若没有得到一而不能生存,恐怕就要灭绝。

总而言之,道乃宇宙万物存在和运化的依据。

3、道是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

道所化生的宇宙万物,形成我们所熟悉的物质世界。这个物质世界总是按照其客观规律运动变化着。这个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就是自然规律,或者说是天道。老子在《道德经》中教人要效法天道。

后世道教用其象征符号太极图来表示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的道。

《道德经》第四十二中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意为:万物都含有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达到统一。这其中反映了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老子《道德经》一书中其辩证法思想十分突出。譬如:第二章中云: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四十章中说:反者,道之动。第五十八章中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就是说,矛盾双方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互相补充、互相转化。总之,老子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中揭示出了矛盾对立统一规律。这一矛盾对立统一规律道教用(阴阳鱼)太极图来表示,可以说既准确又形象。

通览《道德经》,从有关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老子特别重视矛盾的转化,其转化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情形:

其一、由正面向反面转化。譬如《道德经》第九章中云: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这种转化用老子的话说,叫做物壮则老;用哲学术语说,叫做物极必反。老子揭示矛盾转化规律,其宗旨是为了教化世人。因此,他接着告诫世人: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这是老子将天道(自然规律)用于人道(人的行为准则),此乃处世哲学,因而对人生处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处世为了不致物极的境地,那人们应该如何是好呢?即应该如何处世呢?老子对此也多有论述,如他要求人们(特别是执政者)要法效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为人正直而坚持原则,但处世方式圆融而不伤害人。为人廉洁而铁面无私,但不损害他人的私人利益;为人直率,但不放肆;具有才能,但不炫耀。这就是要求人们致于和的境界。否则将导致物极必反的严重后果。又如:老子要求人们达到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境界。老子特别希望人们达到上德不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为而不争的崇高境界。若如此,则可与道合一。

其二、由反面向正面转化。譬如《道德经》第二十二章中曰: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这是老子在现实生活中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亦可谓天道。接着,老子将此天道推及人道,那就是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旨在教人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而常人总是喜欢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殊不知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是因为人们往往只看到了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未能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其结果自然是事与愿违。

老子深刻揭示并充分运用由反面向正面转化的规律,提出了他独特的思想。如:老子教人清静,这是因为清静反而可以达到天下正的效果;教人无为,这是因为无为反而可以达到无不为的效果;教人柔弱,这是因为柔弱反而可以达到胜刚强的效果;教人不争,这是因为不争反而可以达到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效果。

在此值得特别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由反面向正面转化之反,即老子《道德经》七十八章中正言若反之反。众所周知,老子《道德经》中诸如清静、无为、柔弱、不争、处下等观念常常被人认为是消极的。殊不知,实际上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只是正言若反而已。

其三、矛盾双方互相转化未有穷尽。譬如《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中说: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灾祸啊,幸福倚傍在它的身边;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有谁能够知道祸福的终极结果呢?换言之,即:有谁能够知道事情的最终结果是祸还是福呢?(为什么?)这是因为其(祸福)时刻都在变化之中、没有正常不变的状态。正的(有时)反过来便转化为邪的,善的(有时)反过来便转化为恶的。譬如塞翁失马,便是如此。老子提示我们观察事物,不可停留在表面,应从显相中去透视里层,作全面的分析。他向我们拉开了观察事物的视野,使我们能越拔于现实环境的局限,使我们不致为眼前的困境所陷住,也使我们不致为当下的心境所执迷。 人倘若能够领悟其中的道理,则可宠辱不惊而安身立命。

太上老子之所以特别重视矛盾的转化,是因为其哲学的归结点具有返本复初的思想。老子认为返者道之动,即是说:道的运动是循环往复的;循环往复的运动是道所表现的一种规律。这一思想见于十六、二十八等章中。如第十六章中云: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老子从万物归根、复命的自然现象中得到启示,指出虚静是万物生命的本源(根),同时又是万物生命的自然本性(命)。万物最终都要回归到虚静的生命本源(归根),都要复返到虚静的自然本性(复命)。因此,老子教人效法之,以返本复初。人应该怎么去做呢?老子希望人们致虚极,守静笃,意即:达到心境空明的极度,保持心境宁静的顶点。因为在老子的宇宙观中,虚静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道的最初状态。倘若人能效法道的虚静之体性,则与道同一体性。道的体性(或特性)体现于人谓之德。德者得也,谓得于道果。在第二十八章中,老子教人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即教人复归到婴儿般之柔弱不争、天真无邪的状态;复归到无极之道,与道同一体性;复归到原始未化的纯真质朴的境界。

老子返本复初的思想对后世道教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如返朴归真的教义即源于此;逆行生仙、周天运转的修炼原则亦源于此。

综上所述,作为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的道的内涵就是矛盾对立统一规律。

4、道是作为人类社会所遵循的生活准则

老子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大德之人的行为容止,完全遵从道,即以道为行为准则。更具体地说,即以形上的道所显现的基本特性作为行为的准则。道具有哪些特性呢?一般说来,道具有虚无、自然、清静、无为、纯粹、素朴、平易、恬淡、柔弱、不争等特性。这些特性,可以为我们人类所取法,即可以作为人类所遵循的最高的生活准则。

以上就是周高德:尊道贵德 超凡入圣——老子《道德经》的全部内容。更多道教文化资讯,请关注玄门道教|符咒大全道教文化资讯频道!(http://www.tkpao.com/fuzhou/daojiaowenhua/8551.html)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