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内容提要:伴随中国社会深刻而广泛的变革,正一道教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契时契机在信仰、社会、文化三大层圈中均衡发展,提升信仰革新教义教制,发展宫观经济,走进民众,以宫观为载体,以道教文化和慈善公益为两翼,慈善度人与文化济世相辅相成是当代正一道教发展的必然趋向。道教未来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并不仅仅局限于发展多少教徒,而是让越来越多的人热爱道教文化。
关键词: 人才培养 宫观建设 革新教义 文化宣传 慈善公益
作者简介:张凤林,男,1962 年生,苏州人。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
正一道教薪火相传近 1900 年历史,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然而,当代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对传统宗教产生前所未有的冲击,可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正一道教如何契时契机顺世应变加快发展是我们亟待探讨的课题。上海首届正一道教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对正一道教历史与现状的深入探讨可谓恰逢其时,极具现实意义。下面,我着重就当代正一道教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未来趋向及重点工作谈几点认识,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 当代正一道教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融入全球化浪潮,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生活发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变革,道教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一)从世界思想文化的发展趋势来看,二十世纪西方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由于人与自然分离的指导思想也导致现代工业文明的危机,出现了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的心性和物欲恶性膨胀等等弊病。正是在这一危机中,西方人才开始回过头来注视几个世纪以来几乎被他们遗忘的、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的东方文化。而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文化尤为引人注目。当代著名的人文主义物理学家卡普拉指出: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美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与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潜在两者的基本一致。而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的世界范围内的道教文化研究热潮也恰恰说明:道教所提倡的自然人文主义精神正是克服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危机的一剂良药。
(二) 从世界范围的宗教热潮来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复教热、创教热、殉教热、信教热蔚然兴起,此起彼伏。宗教热潮给人两个深刻的印象:其一,经济科技越发达的国家宗教越热;其二,青年一代与社会高层次者、知识高层次者的宗教向度越来越强烈。现实似乎向我们昭示: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并不能解决人们的精神需求终极价值问题,反而同时又在促发人们寻求一种真正的道德秩序和心灵安宁的天堂。在这种热潮背景下,道教焕发出无穷的魅力。据1999年2月24日《参考消息》译载英国《泰晤士报》所刊《信奉道教的一代》的报道说:有些西方人为寻找心灵的幸福与和谐,出现了信奉道教的一代人。这说明,道教完全有可能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这也是道教发展的方向。
(三) 从国内的宗教工作形势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社会稳定发展,拓展了宗教工作的新局面。就道教工作来说,发生了三次较为明显的转化:一是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宗教问题上拨乱反正,开始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之后对宗教问题的正确方针和政策逐步得到恢复。中共中央 1982 年(19)号文件(《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理论、政策基础。这些都为道教从一片废墟中恢复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宗教政策得以落实,道教组织、宫观道教活动相继恢复。二是 1992 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中国经济全面转向市场经济。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宗教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要求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一切为道教的全面复兴提供了根本的社会基础。三是 2005 年《宗教事务条例》公布实施,宗教事务逐步纳入法制管理轨道,中共十六大工作报告强调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中共十八大报告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这为道教发挥宗教功能全面融入当代社会生活指明了方向。
(四)从道教自身发展来看,我们首先要肯定三十多年来道教界高举爱国有教,团结进步的伟大旗帜,在政策落实、人才培养、教制建设、学术研究、社会公益、对外交往等方面作了大量积极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同时我们又不能不看到,道教的现状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其自身存在的许多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根本解决,必将贻害无穷。国家宗教事务局王作安局长在中国道教协会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上讲话指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道教虽然不断得到发展和取得进步,但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教职人员文化水平偏低、人才培养严重滞后、道教组织很不健全、宫观管理体制不顺、道风建设力度不强、部分宫观商业化倾向明显等等,与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期待还有相当距离,与道教自身所肩负的使命还很不适应。对此不能麻木不仁,一定要有危机感,树立忧患意识。中国道教协会第八次代表会议肩负着承前启后、振衰除弊的历史重任,希望与会代表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认真思考中国道教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明确发展方向,找准主要问题,确定工作重点,提出有效举措,努力开创道教健康发展的新局面。王局长有的放矢,尖锐地指出影响道教健康发展的因素,我们应着力予以解决。
我们只有对道教面临的有利形势和存在的不利因素有个清醒的认识,才有可能正确地把握道教发展的方向、明确工作的重点。
二、 未来正一道教发展的趋向
道教作为一定形态的思想信仰体系,作为一定形态的文化体系,作为具有统一思想信仰的人们构成的社会实体,如何在信仰、社会、文化三大层圈中保持均衡发展,是我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我们认为,正一道教的发展至少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趋向。
从信仰的层面上来讲,道教作为一种信仰和生活方式,是以解决社会人生问题为目标的。然而,明清以来道教义理思想发展缓慢,特别是清末民国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道教受到猛烈冲击却缺乏顺势应变的得力举措。最为显著的一点就是教义思想严重脱离生活实际。再加上明清以来形形色色的民间会道门靠拢道教或吸取道教之修炼功法,或运用道教之经书、符咒,或奉道教之神仙为祖师,使道教与民间秘密宗教混淆不清而发生粗俗杂乱的现象,影响了道教的正常传播和发展,传统道教渐呈现衰微的趋势。有鉴于此,道教契时应机提升信仰创新教义,是道教复兴的必然趋向。
2000 年在庐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上,张继禹道长提出了生活道教的理念。所谓生活道教,就是要在发扬爱国爱教、仙道贵生、慈爱和同、济世利人等优良教义思想的基础上实现道教关爱现实,利益人群,传扬真道,福臻家国,修道成仙的价值理想。将道教信仰落实于生活,将道教精神圆融于生活,运用道教的智慧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困惑,从而觉悟人生,升华人生,圆满人生。生活道教指的是生命形态的全部,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张继禹《践行生活道教德臻人间仙境》)我非常赞同张继禹会长的教义创新,我认为这是继民国年间陈撄宁先生新仙学之后,道教理论的又一新进展。建设生活道教是一个综合的体系,其核心应该是构建道教义理新体系。当然,这种体系是建立在继承道教信仰传统之上的,道德神仙的根本宗旨是不容许动摇的。在此基础上,义理思想应该适应社会生活实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而有新发展、大发展。作为生活道教的倡导者,我们应该高扬道教作为生命宗教入世而超世的精神,紧紧围绕道教信仰什么,为什么信仰,应该怎样去做回答现实社会人生问题。目前,继承传统与革新教义应该并重。我们不应该一提继承传统就固步自封,也不能一提革新教义就妄自菲薄。针对当前道教教职人员中某种程度上存在的在教不懂教、在教不言教的时代弊病,努力学习继承道教优良思想信仰传统的任务似乎更加艰巨。
从社会层面来讲,道教作为一个包括教团组织、信徒、制度、设施、财产及宗教活动等要素的社会实体,有出世之道,有入世之道。道教的入世之道历来被视为治国安民之大术。致太平的政治思想,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等等,向来被有为的君王所推崇。汉初用黄老无为思想治国而达文景之治,即为其成功的典范。历史上,道教有为的高道也往往成为社会改革的推动者,如姜子牙扶周、张良佐汉、诸葛亮未出茅庐而三分天下、刘伯温策仗青田而一统中原、邱处机一言止杀救黎民而出水火等等,都是从道教的角度反对战争和暴政,促进社会进步和安宁的典范。当今,中央强调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也是正一道教服务社会的方向。
道教有重伦理的光荣传统。在道教的伦理道德观念中,保存了许多中华民族的美德,如以德为本、以德为行,抑恶扬善、上善若水,孝敬父母、敬老恤孤,又比如施药治病、怜贫悯疾,助人为乐、助学兴教,再比如谦虚谨慎、慈俭济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劳动自养、自食其力,淡薄名利、和光同尘等等。道教的这些道德伦理思想,具有普世伦理价值,有益于和谐社会建设,有益于精神文明建设,应该大力倡导。
大家在看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