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玄门道教|符咒大全 >> 道教文化 >> 浏览文章

老子《道德经》中的返朴归真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众所周知,在日益紧张的社会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多地憧憬道家的返朴归真思想,回味道学的文化韵味,以改造充实丰富多彩的现实人生。①道家始祖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中,便蕴含着丰富的返朴归真思想。下面,笔者引经据典从返朴归真的含义、缘由、途径及意义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关于返朴归真的含义

首先,我们弄清返朴归真之朴真的含义。(道祖)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二章中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这里(道祖)老子用朴来说明无名无形而浑沌未分的道的原始状态。在(道祖)老子看来,无形无名的大道,在化生宇宙万物之前是处于浑沌未分之状态的,所以称之为朴。②毫无疑问,此朴者,真也,善也,美也。(道祖)老子所说的道为至朴之道,同时亦可说是至真之道或至善之道或至美之道。盖彼此密不分也。③

此外,我们从15章敦兮,其若朴,19章见素抱朴,28章复归于朴,以及37章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和57章我无欲,而民自朴这些经文中,其朴可解释为质朴,敦朴④、本真,本性⑤等义,是(道祖)老子理想社会与理想人格之最一般的阐述。

关于真的含义。在返朴归真中,其真与朴同义。盖:此真者,指自然的本性。此自然的本性,毫无疑问是真实⑥的;而真实的自然本性,毫无疑问又是质朴的(或朴实的)。

不仅真与朴同义,而且归与返亦同义。《庄子秋水》中曰: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此反(返)即归也。反其真即归其真,亦即回归或回返到人的最初的自然本性。

(道祖)老子教人法道之朴或法道之真,旨在劝诫人们为人要质朴敦厚,不要文饰诈伪。换言之,即保持人的自然本性,反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如《道德经》第十五章中描写古之善为道者,其为人敦兮,其若朴。这就是说善为道者为人敦厚质朴,⑦像未经雕琢的木材一样。

在(道祖)老子《道德经》中,返朴归真的含义一般认为是关于品性修养的原则。⑧(道祖)老子(包括先秦道家)的返朴归真的思想,对后世道教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道教继承和发挥返朴归真这一观念加以宗教化,作为其修道长生的重要途径,从而成为道教的重要教义。这就是说,道教返朴归真的这一重要教义,就是源于(道祖)老子的《道德经》。所谓返朴归真,就是指通过修性,返归到质朴纯真的本性,如同木材原始未化而质朴,如同婴儿无知无欲而纯真;通过炼命,返归到神全、气足、精固的生命本真,如同婴儿至柔,如同赤子精之至、和之至⑨也。概言之,即通过修养和修炼使其心性和生命返归到质朴纯真并神全、气足、精固的初始状态。⑩

二、关于返朴归真其缘由

关于返朴归真其缘由,亦即为何要返朴归真?(道祖)老子之所以教人要返朴归真,其缘由,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点:

第一、缘于(道祖)老子返朴归真的哲学思想。众所周知,太上(道祖)老子特别重视矛盾的转化。这是因为其哲学的归结点具有返本复初的思想。(道祖)老子认为反者道之动[11]。反在反者道之动这句经文中,其涵义有两个方面:一、相反,指事物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二、返回,指事物的运动返回到起始的本质存在(注意:不是起始的存在状态)。(道祖)老子告诉人们: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或言循环往复)是道的运动法则,换言之即道所表现的一种规律。这一思想见于十六、二十八章中。

如第十六章中云:万物并作,吾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道祖)老子从万物归根、复命的自然现象中得到启示,指出虚静是万物生命的本源(根),同时又是万物生命的自然本性(命)。万物最终都要回归到虚静的生命本源(归根),都要复返到虚静的自然本性(复命)。因此,(道祖)老子教人效法之,以返本复初。人应该怎么去做呢?(道祖)老子希望人们致虚极,守静笃[12]意即:达到心境空明的极度,保持心境宁静的顶点。因为在(道祖)老子的宇宙观中,虚静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道的最初状态。倘若人能效法道的虚静之体性,则与道同一体性也。道的体性(或特性)体现于人谓之德。德者得也,谓得于道果也。

第二,缘于人们舍本逐末而远离大道。无形无名的大道,在化生宇宙万物之后,其质朴的体性仍蕴含于万物之中。因此,天地间之万事万物其始初状态都是自然而素朴的。人也是如此,即人原初的本性是质朴纯真的,与道的体性是相似而接近的。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也。但由于落入红尘而受社会不良氛围的影响,由于自身意志薄弱而难以抵御声色名利的诱惑,因此逐渐蒙蔽了原初质朴纯真的本性,同时也消耗了精之至(即精气充足)与和之至(即元气淳和)的原有的生命元真。有些人其生存状态可以说是欲望在膨胀,生命在萎缩。因此(道祖)老子他老人家心怀慈悯之心,教导人们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即教人返归到婴儿般之至柔,以及精之至、和之至的生命元真状态;劝诫人们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即劝人复归到婴儿般天真无邪的纯真境界,复归到木材般原始未化的质朴境界。

三、关于返朴归真的途径

关于返朴归真的途径,亦即如何返朴归真,其主要途径大约有如下几点:

其一,反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为了防止人性的扭曲和异化,(道祖)老子主张绝圣弃智。盖圣智(即不正当的聪明智巧)产生法制巧诈,而用法制巧诈来治理国家,就会成为扰民的有为之政。如果抛弃这种扰民的有为之政,人民就会得到百倍的利益。

为了防止人性的扭曲和异化,(道祖)老子又主张绝仁弃义。(道祖)老子主张绝弃当时流行于矫揉造作的、不自然的、虚伪的所谓仁义,[13]旨在回归于自然之大道。这样,民众才能恢复自然淳朴的孝慈天性。

为了防止人性的扭曲和异化,(道祖)老子还主张绝巧弃利。巧,技巧。这里的技巧,不是指制造先进生产、生活器具的技巧,而是指制作奇物以供权贵玩赏或牟取利益的技巧。换言之,即指不正当的技巧。利,这里指贪图奇物之利,亦即不正当的利益。由于人多伎[技]巧,奇物滋起[14],又由于人多贪奇物(即难得之货)之利,因此要绝巧弃利。绝巧而弃利,亦即不贵难得之货[15],不贵难得之货,从而使民不为盗[16]。简言之,即杜绝不正当的技巧,舍弃不正当的利益,这样人们就不会起贪图占有之心,从而盗贼就自然不会出现。

总之,在(道祖)老子看来,圣智、仁义和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的,违反了人性的自然,因此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固守自然淳朴的天性,以达到我无欲,而民自朴[17]的理想境界。盖:绝弃圣智、仁义和巧利,是(道祖)老子对执政者的劝诫,亦即(道祖)老子治理社会的政治主张。(道祖)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主张用于治国可能难以实施,但用于治身却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这是毫无疑问的。

以上就是老子《道德经》中的返朴归真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的全部内容。更多道教文化资讯,请关注玄门道教|符咒大全道教文化资讯频道!(http://www.tkpao.com/fuzhou/daojiaowenhua/8459.html)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