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2015年6月10日至11日,第五届世界和传统宗教领袖大会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举行。大会主题为宗教领袖和政界人士在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中的精诚合作。与会人员就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宗教界和政界人士的相互合作、克服全球性危机带来的挑战等问题展开讨论。
中国宗教代表团成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唐诚青道长以及江苏省道教协会会长杨世华道长作了大会发言。唐诚青道长在大会上作了题为行道立德、慈心济世的发言。杨世华道长在大会上阐述了道教的教理教义和道教在历史传统中蕴含的治国经世之智慧。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教信仰至高无上的道,道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是万事万物的总根源和总规律;而德是道在万物中的具体体现,是道的载体和表现形态。《道德经》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行道重在立德,德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内化于心,就是要自我修行,心清意静,少私寡欲;外显于行,就是要慈心济世,诸恶勿作,众善奉行。中国道教界的领袖,时刻铭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一直以来积极参与促进社会和谐、人类和平的相关会议和活动。
和谐共生理念
宗教和谐在当代中国是有目共睹的亮丽风景,而且受到越来越多国际人士的关注。如果要追本溯源,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理念为中国从古至今各宗教的和睦相处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柢,道教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在道教最主要的经典《道德经》中,道祖老子用水来比喻道德的最高境界,所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泽被万物而与世无争说明了道教的一种根本态度。老子又说:万物负阴以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变化的法则,就是和。正是遵循和的法则,几千年来,中国道教和光同尘,与其他宗教或文化和谐共生,相互融通。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教合一的进程中,中国道教的教理教义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与儒、释二家共同营造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局面。
我们承认不同宗教之间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差异,但是这些差异本身并不必然导致冲突。是否导致冲突取决于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这些差异。如果我们承认彼此存在差异的合理性,承认正是这些差异使得人类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那么我们就能够彼此互相尊重,和睦相处。
我们希望,不同宗教之间,彼此尊重对方的信仰、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和谐共生,相得益彰,就像中国古代经典中所说的那样: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慈爱宽容理念
道教提倡人们彼此之间的慈爱与宽容。道祖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其第一宝就是慈,即以慈爱之心对待他人;老子又说,知常容。意即懂得常道的人是无所不包容的。秉承慈爱宽容的理念,老子主张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为了不让人们心存分别,心有不容,老子又特别指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对所有的人都要以慈爱诚信待之: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的言外之意就是不要从自己的主观判断出发,将他人区分为所谓的善人和不善之人,也就是说不要突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所以道教《度人经》提出齐同慈爱的主张,就是说,对所有的人,不分亲疏、贵贱、贤愚,都要以慈爱之心去对待。
道教之齐同慈爱的主张,其哲理基础是庄子的道通为一思想。庄子主张从最大的范围来看问题,即以道观之,从而看到了所有事物的一致性。从道的角度来看,万物都是由道生成的,都是道的无限创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因而万物都是齐一的。我们认识到道通为一,就应该求同存异,化解矛盾,减少冲突。不能夸大彼此之间的矛盾,而要认识到彼此根本利益的一致性。社会整体的发展,全人类的福祉,永远比个人之间的恩怨、集团之间的争斗要重要得多。
当今世界,机遇与挑战并存。人们迫切期盼在古圣先贤智慧的指引下,找到化解各种冲突的良方。我们宗教界人士,有责任携起手来,通力合作,各尽其责,共同担当起促进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道义责任。让我们以宗教的和平与和谐理念,为增进全人类的福祉作出积极的贡献。
大家在看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