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一、养生的最高境界和
养生之道的最高境界是达到和的状态。养生得和是在与外物交接中保持内心平和,静默恬淡,做到物欲与情欲不患于心,神、形、气、物兼养而不伤的自身和谐的理想境界。养者,养神为本,养形为末。本者,天也,根也,原也;末者,逐也,随也。养神与养形互为本末,本末一体,只有二者兼养才能达到得和的最高境界。
1、郾养神守神是养形守和之主
养生之道以养神为本,神贵于形,此思想在《文子》中十分突出。《下德》开篇即云: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又云:天爱其精,地爱其平。《九守》篇多精用不竭之论,《道原》篇又有精气浊气之对举,精字表达精神含义。人接受了天之精气而有精神,天地万物得到天之精气只有多少而无有无之别,万物因为精气聚集而表现出各自的特性,只是人为天地间得精气最多,最为灵贵而已。人的精神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可通神明,然而自然界的寒暑燥湿与人的喜怒思想会使人伤神而形体受损,并最终导致心神衰竭,引发疾病:夫形伤乎寒暑燥湿之虐者,形究而神杜,神伤于喜怒思虑之患者,神尽而形有余。精神将逝,余形虽存,不能长久。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薄气发暗,惊怖为狂,忧悲焦心,疾乃成积。(《道原》)因此,养生成养神之主,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九守》篇并据道的特性从九个方面论述了守神达和思想,强调以守和守神为内心持守之道,养神守神可达神清意平,百节皆宁(《符言》),而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则为养生之本也。神无所挠,形无所劳,故为治养之本也(《上仁》)。单纯的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则是养生之末。
2、郾形神兼养是养生得和之本
养神与养形本末一体,不可或缺,《文子》强调养神,但并不否认养形的必要性。从必要性而言,养形是基础,形不能养,何谈精神之养!《九守》故云: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其位。即三者伤矣不贪世名,不以贵为安,不以贱为危,形神气志,各有其宜。因此,从养神的重要性和养形的必要性而言,合理的养生之道应该是形神兼养。养神为本,养形为末,本末虽有轻重、主次差异,却仍为一体,二者相依相生,对养生而言,养形与养神不可或缺,只有形神兼养才能各得其宜,养而不伤。
如此,即是体悟了养生之道,并达到神与形、内与外、静与动各得其宜,自然能够达到食止充虚,衣止御寒,不苟所得,不弃所有,祝不悻免,福不妄就,达不自骄,穷不易操,乐乎天真,与道同久的养生得和境界。
二、养生的认识前提知
如何才能达到形神兼养即养生得和境界!《下德》论养生之道时非常重视知,以知为贵,以能知者为智,知是养生的认识前提。
1、郾知生命为天下至贵至重而重生
心要能知有用无用,《上礼》云:知其无所用,虽贪者皆辞之,不知其所用,廉者不能让之知冬日之扇,夏日之裘,无用于己,万物变为尘垢矣。要能知生命为天下至重,尊势厚利,人之所谈,比之身则贱。没有它,万物任何富贵名利甚至连贪贱都无法享受到,何谈天下。而声色滋味等欲望是人的本性,其存在无可厚非,唯不以道术度量而纵欲无度则不可,不可贪得无厌,不择手段。若为名利,为奢侈、为私欲而以身役物,则必死无疑。因此无论富贵贫贱,无论外物有多大的诱惑,都不可因外物伤身甚至丧失性命。能知生命为天下至重,则能权衡生命与利欲之轻重利害;不知生命之重,则难以道术度量约束自己之欲望,即使有万乘之势,不足以为快,有天下之富,不足以为乐。不知足则无论怎样讲贵身或轻身都无济于事。因此,要养生首先要知生命之贵,才能在生命与利欲之间权衡轻重利害,才能不为利欲而伤害生命,而使自己行为有度,真正做到不以养害生。在前人诸多历史经验教训可以借鉴及吸取的条件下,不知轻重便不知所养为何,更无从谈及养生。
知道生命与利欲之间的轻重,便可在身与利之间有所取舍,《文子 width:600px;">
大家在看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