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慈善作为一种公益事业的观念来自西方,但是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各国、各民族、各宗教都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国的慈善思想及事业由来已久,宗教慈善是不可或缺的内容。道教作为本土宗教,其教义中蕴含着丰富的慈善观念,其以宫观为载体的慈善实践、以重要道教人物为线索的慈善实例也不胜枚举,从而成为中国宗教慈善的独特组成部分。
一、道教慈善的思想内涵
在中国,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主要指的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引申为纵向关系的仁爱关照;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指的是横向关系的友善互助。道教思想中,对慈与善的理解赋予了独特的内涵,道教许多经书中都有对慈善思想的论述。在此仅以《道德经》和《太平经》为例,简单介绍道教慈善思想。
《道德经》是先秦原始道家的代表作,后来被道教尊为万经之首并加以宗教化的诠释。原始道家的代表老子提出治世三宝,第一宝就是慈。同时也提出了善的思想。所谓慈就是辅万物自然而不敢为,所谓善就是利万物而不争。这里,虽然慈与善还没有并用,但道教慈善思想的最基本内涵已清晰地表达出来了。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不善者不仅仅指的是道德上的恶,它其实也可以理解为不完善者,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弱势群体。《道德经》中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并且老子认为,上善若水,因为在自然界中,水具有利万物的玄德,这是道生养万物功能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体现。可见,《道德经》中,慈的思想包含对万物的博爱与同情,善的内涵则包括扶助与救济的观念。这是道教济世度人的根本指导思想。
《太平经》是道教真正的宗教性经典。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它提出了财富均平的慈善观。《太平经》认为财物是天地赐予人类的共同财富,它凝聚了天地中和之气,任何人不能独自占有。对统治者而言,财富均平,社会才能太平。所以积累了大量财富的人,应当行仁好施,周穷济急,否则就是犯罪。这个思想在现在仍然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晋代道教学者葛洪说: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於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如此乃为有德,受福於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还说: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祸,护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也。这说明,道教信徒认为道德对提高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积善立功是修仙体道的途径,所以把慈善的言行与宗教信仰紧紧结合在一起。
二、道教慈善的实践行为
后来的道经和后世的道教徒,不断吸纳儒释两家的慈善观,使道教慈善思想更趋完善,指导着历代道教的慈善事业,其中涌现出许多济世救人而功德成神的道教人物,例如,孙思邈因为救死扶伤而被奉为药王。丘处机成就了一言止杀的济世奇功而被百姓呼之为神仙。八仙是在民间信仰和全真道兴盛的宗教背景下产生的一个神仙群体。他们都是在救度贫困、扶助残弱等功德积累的基础上证道成仙的。
而在历史上出现过的高道大德中,也不乏为慈善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以八仙宫为例,清末著名高道李宗阳,从八仙宫离任到南阳玄妙观后,倡导和主持与南阳红十字会合办红十字医院,救死扶伤;还在观中创建孤儿院,收养孤儿和难童。他积极捐资助学,从事各类慈善事业,造福地方百姓,赢得了广泛的拥戴。建国后,八仙宫第一任监院乔清心道长,不仅自安清苦,而且乐善好施,政府每月给他的60元车马费,他全部用于公益事业。王理仙道长也把国家给他的车马费及个人生活节余,都捐献给灾区,从不留个人姓名。
以宫观为载体的慈善事业虽然说不上如火如荼,但是细水长流,源源不断。近年来,八仙宫积极关注、支持社会福利事业,先后向各种自然灾害、扶贫救灾、希望工程等捐款捐物达700余万元。特别是2008年5 width:600px;">
大家在看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