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杜光庭,字宾圣,唐处州人,生于公元850年,公元933年仙逝。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他壮岁入道,师天台道士应夷节。常思道法科教自汉天师始创,得陆修静撰集,因年岁绵邈,几将废坠,遂考其真伪条例始末,荐其文于朝,得僖宗召见,赐以紫服象简,应制为道门领袖。后游青城山,结茅而居,并羽化于此。杜光庭著述宏富,思想深刻,在道教之重玄学、科教仪范、修持方法等方面均有高深造诣。本文拟对杜光庭的修道阶次思想作一考察,以就正于大方之家。
杜光庭认为修道有阶次之分。他说:道贯万法,而演为三乘。初法以戒检心,以律检行,以存修静其内,以齐洁严其外。然渐进中道,习于无为,隳体黜聪,忘形绝念。而次登大乘之行,次来次灭,随念随忘,不滞有无,玄契中道。证此道者,炼凡以登仙,超俗而度世,凌倒景之上,享无穷之龄。天地有倾沦,而真道无渝坏,法音周普,拯度众生。①修道的阶次有小乘、中乘、大乘三乘之分。因为人虽同禀于气,但所禀之气却有利钝与清浊的不同。有欲无欲之人,同受气于天地。禀中和滋液则贤圣而无为,禀浊乱之气则昏愚而多欲。苟能洗心易虑,澄欲含虚,则摄迹归本之人也。②因此,道虽贯万法,却因人而异,因时而宜,而有所不同。修道需要经历的阶段,可能达到的境界亦有不同,从而演为道教的小乘、中乘和大乘修炼之法。
一、小乘之法
杜光庭首先提出了小乘修炼方法,并提出小乘修身的十个方面。首先,修道之士要发起向道信善之心;其次,要有普渡之心,善待众生,引导别人与自己一同修道;第三,要寻访明师,无仙师的教导,修道之士不容易得道,所谓非师不度,非师不仙;第四,要在明师的指导下诵读道经,道经是修道之门径;第五,要出离凡尘入于道门,柔弱无争;第六,正式受戒成为道徒,谨防身口意三业造作恶业;第七,隐居山林,独处修心;第八,立志苦修,深信大道是真法王,能度众生,得道则能无生无死;第九,念经度人,以积善缘;第十,当以师父为真父母,唯师才能助我修法身致慧命。
小乘法是修道之基础,在小乘法修习有得的情况下,修道之士才能进中乘进修之法,后入大乘观行之法。小乘之法为入门之法,杜光庭说:小乘有为之法,以教初门。既得其门,渐以中乘之法,以熟其行③。认为小乘是修道方法中的有为法,也是入门的修习方法,目的在于教初门。所谓初门,即是指刚入道门的初地修行者。通过小乘法的修习,习道者才能奠定从凡觉悟,回向正道的基础。至于修炼小乘之法过程中应注意的方面,杜光庭亦有所研究,认为小乘修炼时要以戒律约束其心灵、以存神的方法安静其内心,以斋戒的方法庄重其外表。
二、中乘之法
修道之人在修习小乘之法有所得的基础上,尚需以中乘之法修炼,以坚其志、熟其行,定其求道之心。
中乘之法有权实之分。杜光庭说:夫教有权实两门,上士达识,以实教示之,自然冥合,中于道智。下士则以权教悟之,亦犹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之义耳。④因世人根性各不相同,圣人在中乘之法中的设教也有所不同,有为上士所说的实教,也有为下士所说的权教。世人根性有上下之分,圣人设教则有权实之别。上士利根,了通实教;中下之士,须示权门。
所谓权教,主要指修道要因事制宜,随欲立教。杜光庭认为圣人立权教,主要针对的是钝根之人和贪性狠戾之人。钝根之人,因其禀气浊而杂,生性顽钝,智识不通,莫辨是非,不知善恶;贪性狠戾之人,则徇欲恣情,动陷罪缠,永乖人域。钝根之人因拘于智识,而不能辨别是非、善恶;贪性狠戾之人则因贪而起诸多欲望,以致迷失本性,争斗不息,与道日远。圣人怀救世之心,而设权教。先极其欲、张其强、肆其心、深其贪。反者道之动,心侈则养生太过,性强则祸起,多欲则神浊,极贪则殃生。世人因祸起殃生,导致种种痛苦。圣人在世人强烈要求出离种种痛苦的基础上,引导其修道,出离痛苦,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体而言,杜光庭又将权教分为摄心、摄性、摄欲、摄贪四门修道方法:圣人常善救物,俯念含灵,示以权门,令其自悟。故开四门权道,以摄化之。第一将欲歙之,必固张之者,摄其心也。第二将欲弱之,必固强之者,摄其性也。第三将欲废之,必固兴之者,摄其欲也。第四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者,摄其贪也。夫心廉则道契,心侈则过生,因侈获过,自思获其廉矣,此歙其心之权矣。性弱则德全,性强则祸起,因强起祸,自思复其弱也,此伏性挫强之权也。寡欲则行清,多欲则神浊,欲深浊极,自思复其清矣,此废欲清神之权也。不贪则俭约,极贪则殃身,因贪获殃,自思复其俭矣,此修俭夺贪之权也。皆先极其侈心,使自困于贪欲,然后反性修道也⑤。世人容易犯心侈、性强、多欲、极贪的毛病,对于修道来说,这些都是障碍。要消除这些障碍,不能强令之断,而要顺其性而张之,由此产生种种痛苦与不便,世人不堪忍受痛苦,产生出离痛苦之心,于是,圣人诱之使修道。这就是杜光庭所谓权教的方法。权教主要侧重于摄心、摄性、摄欲、摄贪,由此可见,圣人之设权教,实是让世人去奢从俭,去伪从真,去有欲有为,行无欲无为,使世人反性修道,入于教门。
权教之外,又有实教,实教是针对上乘利根之士修道而言的。对于上士为什么不因权教以导之!杜光庭认为:气清和者生乃颖利,才智过人,明古达今,问一知十。此人根性既利,了悟圆通,见可而进,知难而退,见善如不及,闻恶如探汤。故能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明方便之法,知进趣之途,不俟权道诱之,自达真实之教矣。⑥就是说上士因禀清气而才智过人,了悟圆通,识善恶、明方便之法,故可以自达真实之教。
杜光庭将实教分为世俗人理身的实教和出家人理身的实教。他将世俗人理身的实教定义为:夫实教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礼乐仁信,以正万方。人君与君子服而行之,垂法四海。⑦上根利器之人,在俗则奉礼法,为四海之典范,以修其身。对于出家人的理身实践,杜光庭说:修道之士,圣人以玄功难懋,世欲易迷,设科戒仪范之文,用齐其外;著注念神凝之法,以正其心。复以炼气胎元之方,制其食味;祈真朝谢之品,涤其过尤。然后趣于学无学之途,臻乎冥寂,栖于损之又损之府,契乎无为。则邪谪之关不开,镇静之淳和可致⑧。这就是说,上士实教之法,其修炼的目的在于制其味、涤其过。具体方法则包括:设科戒仪范以齐外,注念神凝以正心,炼气胎元以制食味,祈真朝谢以涤过等。上士之实法,同权教有所不同。权教适用于中下之士,他们多欲、多贪,不易入道,权教顺其欲而强之,使之因极欲而得痛苦,因痛苦而修道,其方法论的原则是反者道之动,先从道的反面让世人去感受失道之痛苦,然后再引导世人入于正道。实教针对的是上根利器之士,他们秉性清和,少私寡欲,易于入道,实教则因此直接引导修道者切入正宗的道教修持,通过诸如科戒、注念、凝神、炼气、祈真、朝谢,使他们达致正心、修身,从而臻于冥寂、契乎无为。权教与实教,是中乘修道之法的两个重要内容。
三、大乘之法
小乘之法的修持,可以使修道者通过戒律来约束自己的心身,以存神之法安静其内心,以斋戒之法庄重其外表,这为入道修持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但还没有进入正式的道教修持。中乘之法则正式进入到道教修持的过程中来,中乘之法有权有实,通过不同的方法,能使修道者熟其行、制其味、涤其过,达致正心、修身,臻于冥寂、契乎无为。对于中乘之法,杜光庭认为仍然有其不足之处。他说:中乘之道或权或实,犹滞于修,又舍此权实有修之门,求入大乘无为之趣。⑨他认为中乘之道因有权实高下之分,犹滞于修,所以唯有舍此有修之门,入于大乘无为之境,才能了道。由此,杜光庭又提出大乘无为之境的修持方法。
杜光庭大乘无为之境的修持方法继承了老子无为的思想。杜光庭对无为的境界大为推崇,认为无为是理国修身之要。他说:理国执无为之道,民复朴而还淳。理身执无为之行,则神全而气王。气王者延年,神全者升玄,理国修身之要也。⑩认为理国无为,则民复淳朴而达于治世,修身无为则可神全气旺而致于延年。
对于什么是无为的修持方法,杜光庭做出了新的阐述与发挥:无为之理,其大矣哉。无为者,非谓引而不来,推而不去,迫而不应,感而不动,坚滞而不流,把握而不散也。谓其私志不入公道,嗜欲不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成而身不伐,功立而名不有。圣人之无为也,因循任下,责成不劳,谋无失策,举无遗事,言为文章,行为表则,进退应时,动静循理,美丑不好憎,赏罚不喜怒,名各自命,类各自用,事由自然,莫出于己,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是则群臣辐辏,贤与不肖各尽其用⑾。杜光庭认为无为之理博大精深,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的意思,而是要顺天之时,随地之性,因人之心,循理而举事,因资以立功,并且做到事成而不伐、功成而不举。无为对于杜光庭而言,不仅是一种修道的方法,更是修道的境界。他认为修道之人唯有见于无色,闻于无声,味于无味,入于无形,了于无为,乃谓之证道果也⑿。能做到了于无为,才可谓得证道果。杜光庭认为无为亦是一个过程,或者说勉强可以分为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迹无为、心无为、心迹俱无为。所谓迹无为,即是指功举不自伐,则功不明而身明;心无为,实是指绝思灭志,无思无虑;心迹俱忘,则是指不刻意为无为而无为,从而使阴阳为之使,鬼神为之谋,最后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杜光庭说:上德之君,性合乎道,而命合乎一,体自然为用,运太和为神,动合乎天,静合乎地,与道相得而无所为也。神无思,志无虑者,此心之无为也。不显其功,而功若天地,不彰其明,而明并日月,此迹之无为也。夫此无为,非佼学无为而为于无为,是无以为也。阴阳为之使,鬼神为之谋,进退推移,与化无极,玄默寂寥,而与化俱,此谓心迹俱无为矣。⒀
杜光庭继承了老子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的思想,认为复命即回到自然本性,常即道的性状,回到自然本性就可以说是回归于道。学道之人先立功行,后忘其心,从而契无为之道。
四、三乘同工
三乘之法,在修道境界上有上下高低之分。一般说来,修道者因小乘之法可进至中乘之道,因中乘之道可登大乘之境。但杜光庭并不认为三乘之法是截然不同的。他认为三乘修法既可以依次修炼,但在每一个修道阶次上,修道者都可以通过修观而达到灭智内求,灰心默契,最终归于不滞有无,玄契中道的大乘之境。
杜光庭认为三乘之法都以观作为修行之径,所以,三乘同工。小乘初门当中有三个观法,一是假法观,观世俗的一切均非实相,而是假法。二是实法观,世俗的一切虽假,但心照之则呈现出实有相。三是遍空观,呈实有相的假法具有普遍的空性,了知此空性则可入于无为之境。因此,在杜光庭看来,由小乘之法亦可直达大乘之境。
中乘法门中的观行有四个方面,一是无常观,观世俗的一切都处于流逝无常的状态。二是常观,观世俗流逝的一切又有不变的常性。三是非无常观,因常性而观无常之非。四是非常观,因无常而观常之非常。通过中乘四观,破除各种执著,从而达到无为的境界。故由中乘之法亦可直达大乘之境。
大乘法门中的观行亦有四个方面。一是妙有观,观常无中有妙有。二是妙无观,观万有之中蕴妙无之性。三是重玄观,观世俗一切既非有,亦非无,归之于重玄之境。四曰非重玄观,对于上述之重玄观,亦应破除,此为非重玄观。由此可达大乘无为之境。
杜光庭认为道以三乘之法教化世人,从初地至于极道,从凡人修成圣人,有三个阶次的不同,有境界高低之分,通常情况下,修道者要依次经历这三个不同阶次,方可达到无为的最高修道境界。但是,杜光庭又倾向于认为,在三个不同的修道阶次中,修道者通过修观,均可以从有入无,阶粗极妙,达到得妙而忘其妙的境界,契于无为之门。所以,也可以说,三乘修持之法是异曲而同工的。
杜光庭修道阶次理论,对于唐五代以后的内丹道教的性命双修思想、内丹修炼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等修道阶次理论都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因此,杜光庭及其修道理论在道教发展史上具有其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注:
①杜光庭著:《道德真经广圣义》三二,《道藏》第14册,第477、478页。
②《道德真经广圣义》卷六,《道藏》第14册,第344页。
③《道德真经广圣义》卷十五,《道藏》第14册,第383页。
④《道德真经广圣义》卷十四,《道藏》第14册,第451页。
⑤《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二九,《道藏》第14册,第452页。
⑥《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二九,《道藏》第14册,第451页。
⑦《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二九,《道藏》第14册,第453页。
⑧《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二九,《道藏》第14册,第453页。
⑨《道德真经广圣义》卷十四,《道藏》第14册,第384页。
⑩《道德真经广圣义》卷十四,《道藏》第14册,第380页。
⑾《道德真经广圣义》卷八,《道藏》第14册,第354、355页。
⑿《道德真经广圣义》卷十二,《道藏》第14册,第373页。
⒀《道德真经广圣义》卷三零,《道藏》第14册,第457页。
大家在看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