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道教炼丹术,可以区分为炼外丹和炼内丹两类。在外丹产生以前,人们把那种以五金八石为药物炼制所谓长生不死仙丹的方术,叫炼丹术。内丹产生以来,仍然沿用外丹术语,把以人体精、气、神为药物炼制仙丹的过程也叫炼丹术。但为了区分起见,通常把这种人体内的炼养称为内丹术,而把原来以矿物为原料的炼丹术叫做外丹术。又因为外丹所谓炼丹主要指从矿物质中提取金银,因此外丹术又称为外丹黄白术(黄白为黄金白银的隐语)。而药物、鼎炉、火候,则是外丹术炼丹的必备条件,内丹继续沿用这些术语,并把它作为内丹炼养的三大要件,用来比喻内丹炼养的阶段和过程。药物、鼎炉、火候是内丹炼养的关键环节,历来被视为秘而不可传。《性命圭旨》一书打破以往成规,对三要件作了系统全面的分析,揭露了其理论的实质,指出其要害最终都落在修心这一着。
一、内丹学药物:精气神三宝说
所谓药物,外丹指用以炼丹的五谷八石等物质。内丹借用外丹术语,把人体中的精、气、神称为三宝,即内丹炼养的药物。药物是维持人体生命的最基本元素,因此被列为炼丹的三大要件之一。其中,精指的是人体生命组织的精华,有先天后天两个层面。先天的精是与生俱来的,是在无为状态下自然本能产生的,称作元精;后天的精指以精液为主的多种内分泌物质和激素。气也有先天后天的区别,先天之气是人体原发性的气,是内丹炼丹的丹母,称为元气,又称祖气、道气,通常写作炁;后天气指呼吸之气,内丹炼养讲求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的配合,以后天之气转化为先天之气,从而产生还丹。神也分先天和后天,先天的神称为元神,是人的本来意识,是人体真正的自我,所以内丹家常称之为主人公;后天神即识神,对元神有干扰作用,识神凝炼而成元神,培育元神可以减少识神的干扰。
《性命圭旨》内外二药图首句就点明上药三品,神与精气。此即是指先天元精、元气、元神。因精、气、神有先天、后天之分,因此药物也有内药、外药之别。外药,就是指交感之精、呼吸之气、思虑之神,属于后天的精、气、神;内药则指元精、元气、元神,为先天的精、气、神。内丹炼养讲求先天与后天配合,即内药和外药混合,从而产生还丹。凡修炼者,先修外药,后修内药。若高上之士,夙植灵根,故不炼外药便炼内药。⑴按照内炼理论,一般以炼精化气为炼外药阶段,化气完成为炼内药阶段,由炼精化气到炼气化神中间有过渡阶段,此时内药、外药会合凝结,先由外运周天积成外药,再用神运下丹田促生内药,在下丹田会合凝结,成为大药。这是一般修炼的程序。
精、气、神三宝,又有好多别的称呼,如三姓、三性、三家、三物、三元等。因此在《性命圭旨》中,将内药、外药合炼的过程又称为三元合一或三家相见⑵。因先天为元精,后天为心;先天为元气,后天为身;先天为元神,后天为意,因此所谓三家相见,即身、心、意的凝成。其中意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意指潜意识,用意控制精、气、神的凝合修炼,能起中间媒介作用,因此丹经中常称意为媒或黄婆,意在五行中为土,所以又称意土。既然在精、气、神的凝合修炼过程中,是意在起控制和中间媒介的作用。因此所谓三家相见,即身、心、意相见,所谓的三元合一,也就是精、气、神会合以意调和而凝成金丹。对于那些真精未泄,可以不筑基,直修顿法的上根人及上上根人,则可以不修外药直接修内药,即直接炼元精、元气、元神。
综上,作者的三家相见一说,实质上是意为中介,凝炼后天的身、心、意,(即炼外药)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先天元精、元气、元神的统一(即炼内药)。这里的意究竟指什么呢?这实际上也触及到修心的问题。内丹所谓修炼,一般是先外药再到内药的过程,也就是克制后天的思虑之神等,使得先天的元神凝,并指出克制后天的思虑之神贵在安静,也就是心意专一、不外驰,而只要先天元神凝,思虑之神自然泰定,这实质上就是如何修心的问题。意在精、气、神凝炼过程中的控制和中介作用,也就是指内丹修炼过程中修心所起的作用。对于一般凡夫俗子来说,因迷失本心,因此内丹修炼起初仍是以修心为重。至于可以不修外药直接修内药那些上根人及上上根人,由于心本没有外驰,就可以直接进入丹道修炼。
二、内丹学鼎炉:玄关一窍说
所谓鼎炉,原为外丹术炼丹时用以生火和炼药的主要器具。内丹借用外丹术语以喻炼丹之处。然而,内丹所说的鼎炉是鼎之为器,匪金匪铁;炉之为具,匪玉匪石⑶,是人体中凝炼精、气、神的部位,鼎炉的具体位置依各派而不同:丹经上说上乘丹法以太虚为鼎,太极为炉;上品丹法以天地为鼎炉,中品丹法以乾坤为鼎炉,下品丹法以心肾为鼎炉;清净派以乾首为鼎,坤腹为炉等。鼎炉为炼丹的本根之地,一般以体内丹田穴为安炉立鼎之处。据大小周天的炼丹程序,又有小鼎炉和大鼎炉之分,大小之分是表征在修炼的不同阶段所煅炼的部位不同,或同一部位在不同的修炼阶段有不同的鼎炉作用。内丹所说的鼎炉,也即内丹修炼中意守的关窍,被认为是道教内丹之秘。因此一般修炼者大都不明真相,死守身体某一具体部位不放,最终因不明究竟而误入歧路。典型的有玄关一窍。玄关一窍是道教内丹道中最秘最重要的玄妙机关,此玄关并非实体,也无定位,是有为所不能求得的,当常应常静,虚极静笃的时候,自能体会和验证这一玄妙机关,此窍一开,百窍齐开,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是人身神气的根本。
《性命圭旨》一书专列中心说一节,以玄关一窍为例对这个隐秘问题做了深入揭露:这个窍,元是廓然无际、神妙莫测的;元是浑然大中、不偏不倚的;元是粹然至善、纯一不杂的至无至有,至有至无。道教内丹意守的最主要关窍穴位是上、中、下三丹田,尽管道教内丹一般用人体穴位关窍等表示炼丹之处,但又往往不是指体内的某一特定的关窍,而是不在身内,不在身外;亦在身内,亦在身外;无性物可觅,无方所可指。玄关一窍是性命之根,是先天祖气存养之处。因此道教内丹有玄关一窍、虚灵不昧一窍、玄窍、玄牝、玄牝之门等说法。这一思想最早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六章: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玄为深奥幽远,牝为母性。道教中借称大道无形的创生力量,宇宙万物产生的根源。玄关一窍正是因为其无定位,神秘莫测,所以称之为玄关,意指至玄至妙之机关。可见那种或者认为在眉间,或者认为在脐轮,或者认为在两肾中间等等仅仅拘泥于形体之上的看法,都是没有抓住其实质。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局限在形体上求此窍是不可取的,但也不能离开形体向外寻求。清代道士刘一明的《象言破疑》中说:玄关者,至玄至妙之关口,又名生死户、生杀室、天人界、刑德门、有无窍、神气穴、虚实地、十字路等等异名。无非形容此一窍耳。玄关即玄牝之别名,因其阴阳在此,故谓玄牝门。因其玄妙不测,故谓玄关窍,其实皆此一窍耳。愚人不知,或以心下肾上处为玄关,或以脐心为玄关,或以尾闾为玄关,或以夹脊双关为玄关,凡此皆非也。盖玄关无定位,若有定位,即非玄关。正是因为此窍难以用文字准确表达,又不得不说,所以内丹典籍一般只称其为玄关。
李道纯《中和集》中也专门有一节讲到玄关一窍:夫玄关者,至玄至妙之机关也。今之学者多泥于形体,或云眉间,或云脐轮,或云两肾中间都皆非也,但着在形体上求即不是。然亦不可离此一身,向外寻求。诸丹经皆不言正在何处者。何也?此所以难形笔舌,亦说不得,故曰玄关。所以圣人只书一中字示人,此中字,即玄关明矣。这没有定位、不可把握的玄关一窍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李道纯用一个中字来概括。
关于中的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内容。中或中道是儒、释、道三家都坚守的重要思想。在《性命圭旨》一书中,作者延续了李道纯的这一思想,并分别从儒、释、道三家入手,找出了三者在这一问题上的共同之处。他认为,儒家所说的灵台,道家所说的灵关,佛家所说的灵山,都不外乎是指这一灵明一窍的入道法门。他对儒家的重要典籍《尚书》、《大学》、《中庸》、《论语》、《易传》等进行了归纳,认为其核心都是讲中。如:天下、天地之间、天地之心中的下、间、心字,实质都是指中而言;孔颜乐处处的也是中道;黄中为人身之正中,仁、义、礼、智皆根于此中(也叫心);止于止善、知止然后有定、艮其止、安汝止等中的止,都是止于中;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中之此、密都是指中道;中性本虚,所以圣人与太虚同体之太虚也指中道,也就是说玄关一窍本性也为虚;《礼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在心中,心在其中,所以也叫中心,所以圣人无心而有心之有心,即指此中心⑷,等等,举不胜举。在这里,作者结合儒家关于中的重要思想,并认为儒家强调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道思想,和道教哲学中的思想是互通的。道教哲学也是以中为根本特征。道学以执一统众、守中致和为第一谛义;道教以中和为教义;内丹家看得最透,将中解为玄关一窍,以一个中字为玄关,涵涉了内丹修炼的关键和玄妙之处,成为丹家入道的法门。
大家在看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