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玄门道教|符咒大全 >> 道教文化 >> 浏览文章

道教养生 长生久安

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自古以来,人们探讨养生之道的极多,但最早最完善最具有价值的是道教道教的养生之法,起源于黄老,历史久远(引自任法融道长道教的养生之道)。并且作为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一一道教,其道教徒在追求得道成仙,故它乐生、重生和贵术的长期的修道证真的过程中,创立了系统的养生理论,撰写了大量养生著作,形成了体系庞大、包罗万象的道教养生学。道教养生学,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集大成者。

从道教发展史上看,道教养生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道教草创至西晋末,为道教养生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此阶段各种养生之术俱已萌芽,尤以守一、内丹、房中、符箓最为系统;东晋至唐末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道教养生医道最为发达,外丹、服气、存思、辟谷、调息等功法均盛行于世;唐末以后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道教养生诸派渐归内丹一途。南北朝时刘韶把道教养生之道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最上乘者指先秦时代老子提出的清静无为;中乘者为秦汉方士们主张的神仙服饵;最下乘的是东汉道教创始人张道陵要求五斗米道徒修持的符篆禁庵(《灭惑论》)。宋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依修炼的内容分为清净派、炼养派、服食派和符篆派四类。宋元以后的道教大致分为炼养派(又称丹鼎派),在北方者称全真派和符篆科教派(即正一派)二大派(引自admin道教五种养生之道)。从而形成完美圆满的道教,道教养生特点是拥有非凡的养生理念和高超的养生道法,叙述如下:

一、非凡的养生理念

道家以老子,庄子为其代表人物,其学说以自然天道观为主,着眼于人本身,追求生命本质的解脱与精神的安宁,尤其强调精神的超然与人格的独立,重视精神修炼,渴望人生的自由。其养生理念主要有三:

(一)、清静虚无

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排斥人的一切欲望,排斥外界事物给人带来的诱惑。他主张通过柔弱无为、虚静自守来排斥干扰,达到返朴归真的目的。

庄子的养生法则为虚静自守,养神,守形,无欲,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

(二)、顺乎自然

崇尚自然是道家养生的基本原则。道家认为:以自然界的秩序变化为法,摒弃人的理性因素,在养生中采取顺乎自然的行动,就能维护健康,延年益寿。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人的一切都应顺应自然规律,不要悖天地之理。而人最初的状态接近自然,因此,养生要返朴归真,以重返婴儿状态为最高标准。

庄子认为,人与自然合一是养生的最高境界。他主张破除一切人为地刻意追求,认为无为、无已、绝对逍遥,是达到天人合一的根本途径。

(三)、以气养生

《史记》载:老子百有六十余或二百余岁,以自修道而养寿也。历史上有老子不知其所终之说,虽不可全信,但史学界一致看法是:老子比孔子年长近三十岁,又比孔子死得晚,孔子活了72岁,老子当是一位百岁寿星。

老子长寿得益于其养生之道,其核心是: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这食母就是食气。食气是老子创造的古人养生的主要方法,成为历代气功家练功之要旨。

老子的精气之说。他认为人的天地之根就是指人的口鼻。口进饮食为阴气,鼻入空气为阳气。要想不死就得依靠口鼻这个人与自然最直接的门户。这为练气功能养生,中医药能治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同时老子发现了经络(经脉和经穴),说经气全身左右二十四条经脉往复运行,循环无端。
老子的神守养生法。凝神入气穴的神守养生法是老子养生的主要方法。包括守督观窍法,守腹法和守中法。
根据老子以气养生的理论,后来的道家逐步创立了呼吸修练养生法。道家气功的主要练气之法即是呼吸修练,即通过对自然之气的呼吸吐纳,达到调和周身之气,并使之却病延年。

庄子的吹响呼吸,吐故纳新即指此法。其最高境界为胎息,即不以鼻口呼吸,如在胎胞之中,以脐呼吸,故曰胎息。学会胎息,则道成矣。胎息有两个特点:一是在修练时把人体呼吸调整得极细极缓极深极匀,以之于把鸿毛放在鼻口之上也纹丝不动,同时在自己的思想上全然忘记呼吸的存在;其二是以意念想象其气由脐出入,又周流全身,循环往复,好比婴儿在母腹中,鼻无呼吸;又好比龟蛇入蛰,口鼻之气几乎处于停顿状态,只体内之气周流环注而已。以气养生之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魁宝(引自admin道教养生的主要理念)。

二、高超的养生道法

道教主张生道相守,生道合一,形成了许多博大精深的修炼养生的道法,其中最具价值的共有六种养生道法:

(一)、养神之道

道教和道家虽然并不相同,但道教始终以道家尤其是老庄哲学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方法论作为其养生学的理论基础、方术来源和实践规范。道家宣扬清静无为、静观玄览、含德抱一、虚心坐忘,追求内心的安宁,主张道法白然。道教继承这种离俗超凡的精神,发展并实践为出世的养神之道,以清静无为,离境高坐为其主要特征。

养神之道的上限极难确定.早在《老子》、《庄子》和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专气致柔的养神之道。《老子》中虚其心,实其腹、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等论述,原始道典《太平经》中详尽地论述了守一、潜心神养的方法,认为养神乃一切养生的基础和前提。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中提倡守其一之道,主张欲长生不死须恬偷澹泊、涤除嗜欲,必须静寂无为,忘其形骸。魏晋时在上层社会中颇具影响的上清派,创建了较为系统的存思丹田之道。南北朝时的著名文学理论家刘把在《灭惑论》中将清静无为列为道教养生的最上乘等。但最为系统地论述道教养神之道的代表作,还要首推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据《庄子养神之中,须做出一定的姿势和动作。养形功中,要求精神集中、专一,达到一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亦动亦静,动静结合的境界。意念、呼吸、形体运动三者的高度统一,是道教养形之道的一大特色。

(三)、养精之道

道教主要通过房中术进行养精。房中术,又称黄赤之道、男女合气之术,起源于战国方士,在马王堆出土的《养生方》中即存有关房中术七损八益的论述(闭、泄、涡、勾、烦、绝、费为七损冶气,致沫、智时、畜气、和沫、积气、寺赢、定烦为八益,认为能去七损而用八益者,可令状不衰)。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汉书 width:600px;">

以上就是道教养生 长生久安的全部内容。更多道教文化资讯,请关注玄门道教|符咒大全道教文化资讯频道!(http://www.tkpao.com/fuzhou/daojiaowenhua/7963.html)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