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21世纪的今天,生态环境的恶化随着一场场沙尘暴的袭击,一场场酸雨的降落,一次次洪水的爆发,已经使每一个人感同身受了。保护环境、热爱自然已经成为全球的呼声。道教教义中包含的生态伦理思想便受到了普遍的关注,人们认为道教关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强烈热爱自然的倾向,对一切生命都给予热情的歌颂和赞美,具有重要的环境保护的价值。就道教的环境保护观而言,它包含的珍视生灵、关爱自然的思想都是以人为本位,追求个体生命的永恒性的,因此它注定要闪烁着人本主义的光辉。道教教义中充分体现环境保护思想的主要有:道法自然的原则、齐同万物的观点、重人贵生的理念和三才相盗的思想 1。下文将逐步讨论这四条思想中所包含的人本主义特征。
一、 道法自然之人的本位性
作为道家思想和道教教义的 道法自然原则中包含着保持良好的环境、与万物和谐共处的环境保护的思想。道作为道教和道家思想的核心,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老子之道是从本体论意义上讲的,老子认为是道产生天地万物,道是宇宙本原、万物始基。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寞?选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2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3其次,老子之道是万物存在的根据。老子曰: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4道在创生万物之后还要培育它们,抚养它们,使它们得到成熟。因此,道不仅是万物所由之产生的根源,而且万物的存在也离不开道,老子曰: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万物得一以生。5也就是说,道对万物的培育和抚养,乃是通过存在于万物之中,作为万物之所以为万物的内在根据的方式实现。老子之道是万物归宿之道。老子曰:夫物云云,各归其根。6万物生生不息,道乃是万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万物有生亦有灭,最后都要向道复归,道是万物的最终归宿。总之,老子之道是囊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大宇宙的整体统一性和它自身固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老子认为宇宙是一个彼此联络的大生命体,它的统一性正在于它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能创造出无穷无尽的万事万物,使之彼此相生相克相化。这个宇宙大生命体的生机便是道。在道论的基础上老子又提出了天道与人道两个法则。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其自然。老子曰: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处其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7就是说作为四大之一的人既然也是道所产生的,就应该遵循自然法则,应该与大自然融合共存,即道法自然。这是先定的。老子又言: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8即是说道遵循的法则是返,即回归自然,效法自然。因此,人生存于自然之中,为了生活也必须法天则地,与自然和谐共处。
道教从宗教哲学的角度发展了道家哲学思想,将其神秘化宗教化了。道教以人生哲学为主,以宇宙本体论为辅,以个人为本位,追求个体生命的永恒性。老子之道是非人格的、自然运作的宇宙本体,道教则将其人格化、神圣化、超自然化,成为化生字宙现象的最高神祇,具有永恒不灭性。这样,得道者,即与道同体的人便具有道的不死属性,可飞升成仙。道教的终极关怀就是肉体生命的不死,为达此目的就须效法神仙之 得道。道法自然便成为道教徒修道之心法。道教中人均把得道作为他们修炼成仙的不二法门。得道便成仙,要成仙就必须得道。而道是遵循自然的,所以道教中人便把道法自然作为他们的信念,保护自然激起了他们热爱自然、回归自然的热情。
从以上论述不难看出,不论是道家还是道教, 道法自然所提出的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保思想都是以人为本位的,其目的都在于人的生存。因此,道教道法自然思想中包含的环境保护思想也是以人为本位的,虽然起到了保护环境的作用,但具有以人为本的特征,闪耀着人本主义的光辉。
二、 齐同万物之人的主体性
继承老子思想,道家的又一宗师庄子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挖掘和发挥,提出了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观点。庄子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无,无就是道,就是气,是构成万物的根本材料。万物从道生,灭亡之后又复归于道。庄子曰: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9又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10因此,天地万物的生成、发展、灭亡,都是元气即道运动的结果。世间万物都离不开道,人也一样。人和世间万物都是因元气的作用而自己创造自己的,天、地、人与万物是统一的,人与天一也。因此,人必须善待天地万物,因为人与天地万物本来是一体的,损害了世间的任何一物也就是损害了人类自己。庄子的这种天人并生、物我同一的思想后来也成为道教的基本理念。
道教创立之初就继承了道家天人一体的观念。如《太平经》中的 三合相通论,即是对这种天人观的一种宗教性的诠释。按照经中所讲,天地之事物皆有三,三是由大道演化而成的。如元气有三:太阴、太阳、中和;形体有三:天、地、人;天上有三:日、月、星;地间有三:山、川、原;人亦有三:父、母、子等等。这三者相互依存、不可或缺。正如《太平经》所言:天地人三才相得,乃成道德,故适百国有德也。故天主生,地主养,入主成。一事失正,惧三邪。是故天为恶亦凶,地为恶亦凶,三共为恶,天地人灭尽更数也。三共为德善,洞虚合同,故至于三合而成,德适百国。11三合,既是指同一物类的和合,也是指天地人三才的融合。《三天内解经》指出,人的身体来自天地,故上禀天,下象地。天地和人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天地无人则不立,人无天地则不生。天地乱,譬若人腹中无神,形则不立;有神无形,神则无主。故立之者天,行之者道,人性命神同混而为一。故天地人三才成德,为万物之宗12。这就明确指出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的关系。道教作为宗教将这种有机的自然观神学化,使三才演变为道教神系中的三皇。《三皇经》曰:天皇主气,地皇主神,人皇主生,三合成德,万物化焉。13换言之,只有作为三皇本体的天地人的通力合德,才能使人与自然达到和谐统一。于是万物化生而无穷尽。这里所包含的重要的环境保护的观念即在于人与自然的不可须臾分离性。人类要生存,须有天地之为善。天为恶则危险,地为恶也危险。若人也为恶,则天地人将俱不复在。所以,只有天地人互相为善,才能三合而成,德适百国很显然,作为三皇之一的人,对于天地二皇来讲是处于主体地位的,天地为恶为善都是以人为标淮的。人的道德水平和价值取舍往往左右了自然与社会的命运。于人而言,为了享有和谐之自然,则必须热爱自然万物,与天地为善,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存。齐同万物在客观上把天地万物和人类看成是一个互相依存的体系,这个体系以人类为本位,充分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因此,如果说齐同万物还包含有环境保护的思想,那么这种人物睦邻的生态观也是以人为主体,在人本主义的立场上提出来的。
三、 重人贵生之人的至尊性
生指生命。这是道教教义的一个基本概念。道教的宗教理想是修道成仙,长生不死。因此道教非常重视生的问题。如《度人经》即倡导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思想。又若《素履子 width:600px;">
大家在看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