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一部《道德经》,洋洋五千言,其精神蕴含之丰富,思想空间之开阔,堪称盖世杰作,足可以使老子赢得中国哲学之父的美誉,登上华夏道家祖师的宝座。老 子思想经过庄子们洋洋洒洒的一番哲学弘扬,经过一批政治家们认认真真的几番社会实践,经过儒道等几大家是是非非的长期思想较量,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 组成部分。打开史书,耐人寻味的是研究历代兴亡、具有真知灼见的伟大历史学家司马谈父子,对道家情有独钟,称赞道家思想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 操,事少而功多。[1]汉初、唐初的政治家们都竭力推行道家思想,并因此形成了标志强汉的文景之治和标志盛唐的贞观之治,显示了道学的超越生命 力的存在。司马谈称赞道家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2]说明道学涵化了儒墨名法各家的思想,这不是史学家的曲笔誉词,而是道学家本身 的理论勇气。儒道朝野之分十分明显,但殊途同归,都对中国社会道德影响很深。如果说儒家是教人以礼,释家是劝人以善,那么道家又是如何呢?今尝试论之。
一、物之自性即德的道德观
道 德是指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或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人们总是以善恶、公私、诚伪等概念去评价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们的关系的。老子的《道 德经》既讲道,又讲德[其中有16章41处讲德],虽然老子道德思想难以用今天的道德两字的含义完全涵盖,但《道德经》实实在在是一部论述道德的 真经,其道德观自成一个体系,内涵很深。
首先,德是道之用。在道家看来,德是人们对道的理解,依道而行即德。可以说,德即道之本 性。道是宇宙本体,对宇宙本体所反映出来的客观规律的自觉,即是德。德者,得也,[3]德、得,音义相近,外得于人,内得于心,即德。韩非子对老子的 思想解释是:道有积而德有功,德者,道之功。[4]《管子》又说:德者,道之舍。可见,道为德之体,德为道之用,道德即体用合一。
其 次,德是物之自性,人之常性。庄子把道德与仁义对立起来,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5],认为违背自然而屈于仁义是不道德的。老子说:道生之, 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6]用庄子的话说,即物得以生谓之德[7],可见德即自 然。因此,道家认为人之常性,就是人们共同的德性。《庄子 width:600px;">
大家在看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