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玄门道教|符咒大全 >> 道教文化 >> 浏览文章

道教的生活方式:绿色、低碳、环保、健康

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众所周知,人类种种努力和奋斗都指向一个目标追求幸福的生活。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幸福的生活呢?对幸福的理解取决于背后的价值观念,因此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的人们,对幸福的生活必然有着不同的理解。人们一直在努力追求幸福,然而幸福似乎依然遥远。当今世界依然不断地被各种问题和麻烦困扰着,从全球来讲,有生态问题、霸权主义、恐怖主义、人口问题、贫富差距、毒品问题、能源危机、金融危机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从个人来说,则有健康问题、婚姻问题、家庭问题、身心安顿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分析造成这些困难和麻烦的背后的价值观念原因,我们发现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人们长期以人自身为尺度,以自我为中心,并囿于既往的知识体系和认识框架,缺乏一种开放性、前瞻性和自我反省的思想理论。而道教所倡导的返朴归真、莫若以明、天人和谐的开放性、前瞻性、反省性的体系,恰好能弥补当前盛行的理论框架之不足。落实到生活的层面上来讲,道教的生活方式非常具体生动地体现了道教所倡导的价值观。本文打算择取道教生活方式的几个主要方面,谈谈古老的道教怎样来为当今人们提供一种绿色、环保、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

1.起居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人们一方面享受着科技带来的各种好处,另一方面却被渐渐地从自然环境中剥离出来,被隔离在一个似乎是自足的狭小的人造空间中,人们生存的环境从过去的自然环境演变成了现在的人造环境。明媚的阳光、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源、绿色的森林逐渐变得遥不可及。由于远离自然环境,长期居留在人造密闭的环境中,各种疾病由此产生,如玻璃胃、污染肺、老头腰(椎间盘突出)、憋尿肾(前列腺炎)等,同时还导致一些其他比较严重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空调综合症乃是现代城市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空调一方面给炎炎的夏日带来清凉,但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中,就会出现感冒、哮喘、鼻炎、头痛、胸闷、恶心、呼吸困难、嗜睡以及免疫力下降等症状。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况,现代的人不少人喜欢开夜车,熬夜,昼伏夜作,阴阳颠倒,人体的生物钟和节律严重被打乱,从而导致了神经衰弱等各种疾病。《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说: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 可见不良的生活方式必然会导致各种疾病。

那么道教的提倡的起居方式能给现代的人们提供哪些补益呢?龙门派祖师丘处机的《摄生消息论》为人们展示了道教独到的起居理念:

春季摄生消息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与而勿夺,赏而勿罚,此养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春日融和,当眺园林亭阁、虚敞之处,用摅滞怀,以畅生气,不可兀坐,以生抑郁。饭酒不可过多,米面团饼不可多食,致伤脾胃,难以消化。老人切不可以饥腹多食,以快一时之口,致生不测。

夏季摄生消息

夏三月,属火,生于长,养心气,火旺,味属苦。火能克金,金属肺,肺主辛,当夏饮食之味,宜减苦增辛以养肺。心气当呵以疏之,嘘以顺之。三伏内腹中常冷时,忌下利,恐泄阴气,故不宜针灸,惟宜发汗。

秋季摄生消息

秋三月,主肃杀,肺气旺,味属辛。金能克木,木属肝,肝主酸,当秋之时,饮食之味,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肺盛则用咽以泄之。立秋以后,稍宜和平将摄,但春秋之际,故疾发动之时,切须安养,量其自性将养。

冬季摄生消息

冬三月,天地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以待日光,去寒就温,母泄皮肤。逆之肾伤,春为痿厥,奉生者少。斯时伏阳在内,有疾宜吐;心膈多热,所忌发汗,恐泄阳气故也。宜服酒浸药,或山药酒一二杯,以迎阳气。

丘处机《摄生消息论》继承了《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的传统,认为人是一个小宇宙,人自身的节律和节奏必须要跟外在自然世界(大宇宙)的节律和节奏相适应相协调,才能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人体生理节律和节奏应当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一天之中又可以分为四季,早上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人体的作息活动也应顺应这种节律,即做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们长期把自己封闭在密闭的人造环境中,开夜车、熬夜和昼伏夜作的行为严重违背了自然和人体的节律,这种行为丘处机称之谓逆,春季逆之伤肝,夏季逆之伤心、秋季逆之伤肺,冬季逆之伤肾;如果长期逆季节和自然的节律而动就会导致严重的疾病。《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因此,道教认识到人类跟与外在的大宇宙节律相互影响相互调适的关系,要遵循外在自然的节律,协调人体小宇宙和外在大宇宙的节律而作息,人们才能保持身心的健康。

2.饮食

(1)道教的饮食观是有深度的整体的饮食观。道教认为饮食能滋养人的血气和形体,蒲虔贯《保生要录》说:饮食者,所以资养人之血气。血则荣华形体,气则卫护四肢。精华者,为髓、为精;其次者,为肌、为肉。 俗话说病从口入,饮食一方面滋养身体的保障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不当的饮食也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按照《阴符经》的三盗的理论: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万物盗天而长生,人盗万物以资身。 人摄取万物的精华来充当食物,如果滋养过度,则反生祸害。陶弘景在《养性延名录》中就指出:百病横夭,多由饮食。饮食之患,过于声色。声色可绝之踰年,饮食不可废之一日,为益亦多,为患亦切。 可见,道教在思考饮食时,也是把它放到天地、人、万物的三才关系上考虑的,不仅如此,道教不仅认识到饮食的滋养功能,也认识到饮食的贼害和致病功能,能够非常准确地、一分为二地看待饮食,因此是有深度的整体的饮食观。

(2)现代人的饮食重外养,道教的饮食重内养。道教饮食观跟现代人饮食观的最大的不同就是现代的营养学则注重外养,而道教的饮食注重内养。重外养是指强调各种食物的滋味和营养搭配;内养则重视食物是否能愉悦身神、通畅血脉、安和脏腑。龚廷贤《寿世保元饮食》称:善养生者养内,不善养生者养外。养内者以恬脏腑,调顺血脉,使一身之流行冲和,百病不作。养外者恣口腹之欲,极滋味之美,穷饮食之乐,虽肌体充腴,容色悦泽,而酷烈之气,内蚀脏腑,精神虚矣。安能保全太和,以臻遐龄。 外养和内养的最大差别就在于外养主要滋养肌和肉,在于在的外形;内养主要是填精补髓,使五脏盈溢,髓实血满,万神具足。道教饮食内养的内涵非常丰富,下面择要说明。

首先,道教的饮食不能伤害其他生命,强调养德,即是所谓慈心于物、积善立功。《太极真人说二十四门戒经》说:第一诫者,不得杀生,割断他命,煎煮美味,以饶一身。 《云笈七签》卷四十说戒部初真十戒: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当行慈惠,以及昆虫。 《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亦称:盖不杀生者,所以存仁爱也。夫禽兽旁生,性命同禀,有夫妇之配,有父子之情,有巢穴之居,有饮食之念,爱憎喜惧何异于人,能怀侧隐之心不忍杀戳而食,以证慈悲之行,不亦善乎? 《抱朴子内篇》说: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 体现了道教慈心于物的道德情怀。

其次,道教主张少食为佳。强调养气、养精和养神。过去困难时期的人们常常为食不果腹和缺乏营养而发愁,现在人们则为营养过剩和富贵病而苦恼。陶弘景把这种病症称为聚结之病,他说:厚味脯腊,醉饱厌饫,以致聚结之病。 由于吃得太多太油腻太刺激,肠胃和其他脏腑运化的负担特别沉重,大量的脂肪和废物在体内堆积,由此衍生出肥胖症、心脑血管疾病疾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太平经圣君秘旨》说:少食为根,真神好洁,粪秽气昏。 《三洞众戒文》中灵宝初闭塞六情戒第四戒口无贪味,脂熏之属,浊注五神,脏腑愤溃。司马承祯也说:蔬食弊衣,足养性命,岂待酒肉罗绮,然后生全哉!是故于生无所要用者,并须去之;于生虽用有余者,亦须舍之。 《养性延命录》也称: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 其食戒篇对多食酒肉的人讽刺道:多酒食肉,名曰痴脂,忧狂无恒。食良药五谷克悦者,名曰中士,犹虑疾苦。食气保精存神,名曰上士,与天同年。 道教深知多食酒肉,导致体内大量脂肪和废物的堆积,既不利于脏腑的运化,而且肠道内的粪渣秽气,乃是身神所厌恶的,因此,少食食物能够使脏腑运化,气血畅通、身神欢愉,从而身康体健。

总之,比较而言,跟普通的饮食观重外养、重养形,道教的饮食观重内养,重养德、养气养精和养神。  

3.男女

道教对正当正常的男女性生活持非常肯定的态度。从国家和政治的层面来看,性生活的最大的大功效在于繁衍后代,即《太平经》的兴国广嗣之术。道教并不赞同佛教的禁忌至重和阴阳不施的作法。认为男女不交、阴阳不通,就天下来说,人类会灭绝。《太平经》说:夫贞男乃不施,贞女乃不化也。阴阳不交,乃出绝灭无世类也。二人共断天地之统,贪小虚伪之名,反无后世,失其实核,此天下之大害也。 就个人而言,道教认为男女不交、阴阳不通、往往导致各种疾病。《抱朴子内篇‧微旨》说:人不可以阴阳不交,坐致疾患。若俗人纵情恣欲,不能节宣,则伐年命 《抱朴子内篇‧释滞》又说:人复不可都绝阴阳,阴阳不交,则坐致壅阏之病,致幽闭怨旷,多病而不寿也。任情肆意,又损年命。唯有得其节宣之和,可以不损。

道教认为夫妇之道也是法天象地,循道而动,必须交而节宣,切不可纵情恣欲。如果不懂得其中的技巧和禁忌,任意妄为,不但不能带来健康,反而会有生命危险。因此,道教房中家对此又有水火之喻。对房中的纵情恣欲的作法多以水火喻之。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卷上《教诫篇》:美色妖丽,嫔妾盈房,以致虚损之祸。《抱朴子内篇‧微旨》曰:玄素谕之水火,水火煞人,而又生人,在于能用与不能耳。大都知其要法,御女多多益善。如不知其道而用之,一两人足以速死耳 。不知道而用,就如同冰杯之盛汤,羽苞之蓄火 葛洪《抱朴子内篇‧释滞》又说:若不得口诀之术,万无一人为之而不以此自伤煞者也 。陶弘景还对道士滥用黄赤之道的现象予以鞑伐:顷者,末学互相扰竟,多用混成及黄书赤界之法,此诚有生和合,二象匹对之真要也。若以道交接,解脱网罗,推会六合,行诸节气,却灾消患,结精宝胎,上使脑神不亏,下令三田充溢,进退得度而祸除,经纬相应而常康,敌人执辔而不失,六军长驱而全反者,乃有其益。亦非仙家之盛事也。呜呼危哉,此虽相生之术。倶度之法。然有似骋冰车而涉乎炎州,泛火舟以浪于溺津矣!自非真正,亦失者万万。或违戻天文,谮害嫉妬,灵根郁塞,否泰用隔,犯誓愆明,得罪三官;或构怨连祸,王师伤败,或坑降杀服,流血膏野;或马力以竭,而求之不已。若遂深入北塞而不御者,亦必绝命于匈奴之刀剑乎,将身死于外,而家诛于内也。可不慎哉!可不慎哉! 这段话,一方面肯定如果以道交接可以获益,另一方面又用骋冰车而涉乎炎州、泛火舟以浪于溺津来强调其危险。这对沉溺于性爱不能自拔的现代人来说无无疑非常中肯的警示。现代的科学也证明适当的性生活,的确对身体健康、精神愉悦、家庭幸福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必须注意要适度,否则就会走向反面,带来不好的后果。

4.心理

现代社会有很多疾病是由于情绪和心情而导致的。目前的现代医疗手段对这种原因导致的疾病显得办法不多,而道教在这方面却有着相当丰富的资源和传统,可以帮助那些深受心理疾病困扰的人们从中获益。

道教认为人的心神是喜欢宁静的,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却往往忽略心神的这种需求,往往为外在的各种声色和利益所牵引所诱惑,人们心神驰逐于外,如果人长期情绪压抑,心情不佳,精神受到强烈的干扰,就会导致身体的病变。《清静经》: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 《玄纲论率性凝神章第二十七》又说:神者,无形之至灵者也。神禀于道,静而合乎性,人禀于神,动而合乎情。故率性则神凝,驰情则神扰。凝久则神止,扰极则神迁。止则生,迁则死,皆情之所移,非情之所使。曰:然则变性为情可者为谁乎?曰:内则阴尸之气所悖,外则声色之态所诱。积习浩荡不能自宁,非神之所欲动也。 马钰也认为心不驰则情定,形不劳则精全,神不扰则丹结。然后,灭情于虚,宁神于极,可谓不出户庭而妙道得矣。

因此要想身体获得健康,最重要的办法就是精神内守,不向外驰逐,恬淡虚静。葛洪认为尸居无心就是回归人的天性的最好的办法,他在《抱朴子内篇论仙》中说:学仙之法,欲得恬愉澹泊,涤除嗜欲,内视反听,尸居无心。 《黄庭经》亦云恬淡闭视内自明,物物不干泰而平,悫矣匪事老复丁,思咏玉书入上清。又说高研恬淡道之园,内视密盼尽睹真,真人在己莫问邻,何处远索求因缘。

杜光庭对心理的调节说得更具体,他在《道德真经广圣义》中提出了五时七候说:修心之法,执之则滞著,忘之则失归,宗在于不执不忘、惟精惟一尔。心法之中,唯《定观经》得其旨矣。《经》日:夫欲修道,先能舍事。外事都绝,无起于心,然后安坐,内观心起,若觉一念心起,即须除灭,随动随灭,务令安静。惟灭动心,不灭照心。于此修之,务其长久。久而习者,则心有五时,身有七候。心五时者:第一时心,动多静少;第二时心,动静相半;第三时心,静多动少;第四时心,无事时静,事触还动;第五时心,与道冥触,亦不动心。至於此,始得安乐,罪垢灭尽,无复烦恼。此五者於所修之中即为行相。其七候者,即为修行所得之果身。七候者:心得定已觉无诸尘漏,举动顺时,容色和悦,一也;宿病普消,身心轻爽,二也;填补天损,回年复命,三也;延数千岁,名曰仙人,也;炼形为气,名曰真人,五也;炼气成神,名曰神人,六也;炼神合道,名曰圣人,七也。上士若能法圣人之心,去住任运,不贪物色,不著有无,能灭动心,了契于道,既契道已,复忘照心,动照俱忘,然可谓长生久视、升玄之道尔。道果所极,皆起于炼心。 现代人若能按照五时七候说来关照自己的心灵,我相信诸多的心理疾病一定能迎刃而解。

5.药物

现代人为了治疗疾病过于依赖各种各样的药物,而忽略了人体自身强大免疫能力和自我康复功能。而各种各样的药物,尤其是西药毒副作用危害非常大,这些危害有:对肌体的直接伤害;抑制和破坏脏腑功能,导致内分泌的永久性失衡;破坏和抑制人体自身修复疾病的康复功能;滥用抗生素导致病毒变异并进化成对人类健康危害更大的新病毒等。由于西医治病的对抗疗法思维,人体成为了药物和疾病进行残酷战争的硝烟弥漫的战场。药物一方面杀死有害的病毒和细胞,同时也摧毁了有益的细胞和身体的机能。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人们对待疾病却没有这样的耐心,总是持一种非常功利的心态,忽略了人自身的具备的康复功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药物身上,恨不得即刻把长时间累积而形成的疾病马上除掉,这种心态导致了人们为追求快速治疗功效,冒险使用各种副作用极强的抗生素。

道教对这种舍本求末的行为进行了批驳,张伯端在《悟真篇》中说道:人人本有长生药,自是迷徒枉摆抛。张伯端批评人们执迷不悟,抛却自身具足的宝贝去追求健康是走错了方向。这里提到的长生药就是指精气神,被称为道教三宝或三奇;《玉皇心印妙经》称:上药三品,神与气精。精气神被认为是内丹修炼的大药,如果精气神的关系协调处理得好,人的健康就能得到保证。人们不能单单指望外在的药物,因为外在的药物其实也是通过人们的康复功能而起作用的。上阳子陈致虚则阐述了精气神三者的关系,他说:养生之士,先宝其精,精满则气壮,气壮则神旺,神旺则身健而少病。内则五脏敷华,外则皮肤润泽,颜容光彩,耳目聪明,老当益壮,神气坚强。 道教认为人的精气神的三者的关系是相互转化,相辅相成的;一方面精满就会气壮、气壮就会神旺,人自身的免疫能力和抵抗能力就相当强大,人就非常健康,百病难侵。否则,就是精泄、气虚、神衰,人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就会出现各种疾病。道教内丹主张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强调的就是人体自身的精气神对自身的健康和长生的重要性。

当然道教深知药物的毒副作用,因此主张医生在药物的配伍组方时,应将药物的毒副作用相互牵制相互抵消,尽量发挥出药物的正面的作用。唐代道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阐述了传统医学的七情和君臣佐使的遣药组方原则,他说:凡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者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又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花实,草石骨肉,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之时,用意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又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乾暴乾,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其相使相畏七情列之如左,处方之日,宜善究之。

可见,道教对药物的毒副作用的深刻认识以及对自身免疫和康复机制的深刻洞察,对今天饱受滥用抗生素痛苦的人们来说不啻是一个福音。

6.结语

综上所述,道教所提倡的生活方式的确是一种绿色、环保、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引领当今乃至未来的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够纠正当今崇尚奢华、虚矫、享乐的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各种弊病。从起居来说,道教深刻认识到人不仅是职场的人、社会的人,更是一个自然的人;人自身的节律和节奏跟外在自然息息相通,因此,人们必须遵循外在自然的节律,协调人体小宇宙和外在大宇宙的节律而作息,才能保持身心的健康。从饮食来说,一方面,道教不仅认识到饮食的滋养功能,也认识到饮食的贼害和致病功能,能够非常准确地、一分为二地看待饮食。另一方面,道教的饮食观重内养,普通饮食观重外养; 外养重养形,内养重养德、养气养精和养神。在性生活方面,道教并不反对正当正常的性生活,但是主张交而节宣,切不可纵情恣欲。因为精气神三者的关系是环环相扣的,过度纵欲会直接影响到人的健康。在心理调节方面,道教主张不要心神外驰,而应该精神恬淡内守,因为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跟人的健康紧密相关。在对待药物方面,道教深刻认识到药物的毒副作用,主张七情和君臣佐使的遣药组方原则,道教认为最好的要不在外边,而是人的精气神就是最好的药物,人们若能遵循道的规律,调理好体内的精气神,就足以应对各种疾病的侵害。

参考文献:

《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萧天石《道藏精华》第一集之一,台湾自由出版社,1983年版。

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2年版。

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年版。

赵卫东辑校《邱处机集》,齐鲁书社,2005年版。

《黄帝内经素问》(王冰注),钱超尘《中华经典医书》第一辑,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版。

《黄帝内经灵枢》明无名氏覆刻宋本,钱超尘《中华经典医书》第一辑,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版。

(责任编辑:张恒溢)

以上就是道教的生活方式:绿色、低碳、环保、健康的全部内容。更多道教文化资讯,请关注玄门道教|符咒大全道教文化资讯频道!(http://www.tkpao.com/fuzhou/daojiaowenhua/7533.html)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