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艾叶绿刻下元水官解厄法印,因印文箓书天目解厄四字,意指下元解厄水官为人消灾解厄,为易于理解,故名。笔者有一藏友于2013年3月发现于苏州民间。该印诸多方面,如:所用印材、玺印特征、所涉尊神名号等级、印的时代之早等,对照世间所存世法印或道教史籍经文中曾经有过著录法印,可谓之无一能出其右。在古代汉民族宗教信仰中此类法印比之藏传天珠更为神圣、传世至今也更为稀见。笔者经多方查证研究认为:该印当出自唐宋,为道教散佚在民间具有非凡历史价值的稀世遗珍;由于年代久远,印之最初的拥有者,目前虽已无法考证,但很有可能即是唐宋间创作《太上灵宝上元天官消愆灭罪忏》《太上灵宝中元地官消愆灭罪忏》《太上灵宝下元水官消愆灭罪忏》的署名佚名的创作团队或是团队中某位仙尊。其印之珍贵和蕴含的文化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点,今特公之于众,以供学术界方家考证:
(一)印材珍贵:该印由具有1500年开采历史的寿山石中素以稀少珍贵著称的正真正色艾叶绿刻制。艾叶绿色寿山石,顾名思义当以色如艾草为正色。南宋福州知府梁克家在《三山志》中,首次提到艾叶绿:洁净如玉 五花石坑,相距数十里,红者、缃者、紫者、髹者,惟艾绿者难得。现有资料表明,老坑艾叶绿概于明晚清初即无新出,色调纯正如艾草者,即使当年有所出产也只是偶见,故今人已经很难见到,可见其印材之稀有珍贵。《三山志》 中宋人称,比之其它色调寿山石更为难得,当时人们日常又偏爱绿色,日用皆为青瓷,可足证时人视其稀见的绿色之石为珍宝之心路。
(二)法印为道教重要法器。从制印规制看:虽为宗教用之法物,但理同凡世用印。故印材也分等级,亦自是以金玉为上、银次之,铜、木再次之。而通常法印印材多见由铜和宗教信仰中赋予具有辟邪性质的桃木或雷震木镌成。从稀有性看:该印印材等级以古人视石之美为玉当属玉印。其印材奇特有别于常见法印,而是令人难以置信地选用了石内天然含有两颗玛瑙,作寓意水官解厄天帝眼珠图腾的正真正色艾叶绿刻制。这样的印石世间无二,比之旧时即称 艾叶绿稀少难得当更为难得,使得该印在道教各类法印中仅就印材一点,已显得尤为弥足珍贵。(印材特征见五.详解)
(三)其印文天目解厄四字,由出自唐宋间《太上灵宝下元水官消愆灭罪忏》经文文意构成,天目解厄虽然仅仅四字,却概括了经文的全部要义。据目前所考,该印为迄今仅见寿山石等四大印材名石中,时代最为久远之印。(而以往石刻之印据说元代始有)。故可堪称其为寿山石等青田、昌化、巴林四大名石、名印之鼻祖国石中最早刻印;又由于天目解厄四字意指水官解厄天帝为人消灾解厄,故亦是迄今发现唯一一件可以佐证(宋)吴自牧《梦梁录》载:反映唐宋间,十月十五,水官解厄之日。官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道教法事活动的珍贵实物。
水官即是道教神系中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天帝之一。天地水三官信仰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极盛于唐宋时期,是早于宋元三清尊神确立之前,为道教最早信奉的神灵。其信仰渊源于我国古代先民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在民间信仰中素以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著称。现存署名佚名的 《太上灵宝上元天官消愆灭罪忏》《太上灵宝中元地官消愆灭罪忏》《太上灵宝下元水官消愆灭罪忏》即出自唐宋间。(注:古籍中有许多因属于集体创作而没有署名。因此有时署名佚名并非创作者无名或不知创作者姓名 )。
北魏时,寇谦之改革天师道,将三官与三元相结合为三位天帝。遂以三位天帝的诞辰农历的正月十五为上元(后又称元宵节),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所以天地水三官亦称上元天官、中元地官、下元水官。
印文 天目解厄即是指民间信仰中流传最为久远的下元水官解厄,迄今不见有相同印文、不同印材法印,这可能与印的等级神圣,当年非一般高真所能持有此印,以及可能与时代变迁,如:在宋元三清地位取代唐宋三官被确立为道教神系中最高尊神,随之多见于三清法印有关。故推测当年的拥有者很有可能即是唐宋间创作《太上灵宝上元天官消愆灭罪忏》《太上灵宝中元地官消愆灭罪忏》《太上灵宝下元水官消愆灭罪忏》的署名佚名的创作团队或团队中某一仙尊。因此,该印对唐宋三官信仰极盛时期的道教宗教活动及法印制印史,具有非凡的研究价值。
(四)该法印长3.0cm 宽2.7cm 厚1.8cm 。从尺寸看,是属于流行于宋代之前由当时的道教高真,平时可以随身佩负在肘部护身类法印。(北宋之后法印外形尺寸即从汉传至唐由小逐渐增大,遂形成一定规制)。印之造型承袭秦汉古玺型制。印型古朴端庄,印面字体横竖平直工整。印字系始于六朝,盛行于唐宋的朱文刻法。印上及一侧面隐现刀痕,说明刻印工艺在修光打磨上,尚未使用修光刀。此外,该印边框显见由冲切刀法而成,而字体边缘却无刻刀留下的细小崩口,说明该印字可能或部分笔画尚采用琢玉工艺而成,这在 目字的横笔中可见由砣子磨出的凹痕,刻字风格尚未出现后期谓之所求金石之气,字体更趋于唐宋世习的繆篆风格,工艺剖析符合花乳石制印史上的早期特征。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
(1)在印之最上,即现代人们俗称的印背上,时人罕见地利用石内两颗相间有序的玛瑙,刻有不可作印纽印绶的两眼眼珠图腾。(此两眼不可对穿作为印纽)无疑这是属于古代宗教意蕴意像中的眼珠图腾 崇拜,结合印文内涵分析,其所代表的应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存的下元水官解厄天帝。与时至今日民间仍然存在的老天有眼思想相合。
(2)盖由于印所涉及尊神名号水官天帝的原因,所以为了突出印在法印中的等级地位,当时虽受制于无大料印材的局限,但可以看出印面以及印之边框都力求较唐宋间通常所见官、私印式要宽,而与帝王宝玺类同,故应该可视该法印样式为玺式。
(3)形制以下方为地,上端倒去棱角作圆,喻意天圆地方。因此,现代人们俗称的印背部,在该印上,应该是被视作代表天的地方。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有关眼珠的图腾崇拜,历史上在我国殷墟甲骨文中(象形文字目即被认为代表占卜结果为 吉 )、早于殷墟的太湖流域良渚文化玉琮、公元前4000年,两河流域文明中的玛瑙眼珠饰品、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的眼珠护身符、春秋战国时期由中亚流入我国的琉璃蜻蜓眼,南朝至唐宋时期的藏传天珠等都曾经呈现。人们崇拜它、信奉它冥冥中具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魔力,能给以信奉者庇佑,给人们带来吉祥和幸福。
笔者认为:本印在印之最上(即天上)刻有两眼的眼珠图腾,实际应该解读为寓意天帝之眼,是该印有别于世间其它道教法印,可谓之独一无二的珍贵之处。其信仰渊源于我国古代民间信仰中的苍天在上、老天有眼、人在做、天在看。也是上述提到早期眼珠图腾或称眼睛图腾崇拜的延续。所表达的意思对照道教法事活动中,延续至今仍常用八大神咒之一的静心神咒:太上台星,应变无停,仅神仙角色不同,其句意与其也可谓之一脉传承。该印以眼睛图腾代表无处不存、无所不在的下元水官解厄天帝,能够随所感应,为人们驱赶邪魔,解除厄难,给人们带来平安和幸福。而静心神咒则以口诵的方式诉述太上道德天尊(即道)无处不存、无所不在,在观察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化,护佑潜心修炼的信众。人在做、天在看,苍天在上、老天有眼,这种宗教思想延续至今实际已经深深扎根于具有悠久历史文明的中华民族的信仰之中。
(五)印之印材稀有珍贵。该印可见由寿山石矿脉中偶见,南宋即有记载,至清初即无新出的正色艾叶绿刻制。其石质坚硬细致、润洁通透。虽因时代久远,致包浆浑厚,但仍清晰可见该印印色如纯正老艾草叶,间有如初生艾叶之嫩绿色;其色似如碧玉而非碧玉、疑为翡翠而非翡翠,历千年色彩不败,也不见裂纹;仅鉴表面一般不会认为该印印材属于冻石,却能在现代灯光作用下散发出幽幽绿绿、如梦如幻、耀人眼目的通灵宝光;印背不作印纽,而在印之最上(即代表天上)却刻有两眼的眼睛图腾。眼内分别嵌有一颗呈三角形,一颗呈扁豆状态,带白色丝纹玛瑙,且玛瑙可确定为石内天然而成。这一印材和印式特征,为世间印材和世间所见法印中,可谓之绝世般罕见!能使人顿感其印之灵异神奇。即使在道教古籍中被称之为 天中之秘宝,非人理得以见闻之三印。即《道法会元》卷五十七载:一曰能佩而升天的紫光丹天之文;二曰得此文者,神能感应,位登真仙的雷光火文之书;三曰得此篆者,身入神仙,施人佩负,延年消灾的玉神洞灵篆印。如上之三印,概在印材、印式上也很难想象得出如何能与本印可以比类。是以笔者称其印之珍贵,可谓之世间所见法印无一能出其右矣。
大家在看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