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一般而言,人格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二是指人的气质、能力、性格等特征的总和。人格完善就是通过身心圆融的省思与实践使自身的品德、气质、能力、性格逐步趋于完美的境地。在道教中有欲修仙道,先修人道的说法,道教所讲的人道包括身心健康、社会义务、道德境界等内涵。从根本点来说,修人道的核心理念即人格完善。那么,道教人格完善思想的基本模式及其现实价值何在?这需要从多方面深入剖析才能作出准确的评估。
一、道教人格完善的伦理象征
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是一种意味深远的思想传述模式,存在于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态之一,道教人格完善也具有象征模式。通过象征,道教传播了人格完善的坚定信念,确立了道德修养的基本路径。这种象征具有伦理的典型示范意义,故而可称之为伦理象征。
道教人格完善的伦理象征具有多重来源,但作为其文化基础的则是先秦道家所树立的圣人典型。在《道德经》中,圣人一词出现了23次。老子心目中的圣人,一方面具有体道合真、效法自然的象征意蕴,另一方面则包含着理身治国的基本精神。如果说理身是内圣的必然要求,那么治国则是外王的功德走向。老子在《道德经》里虽然尚未使用内圣外王这个词组,但却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思想意趣,因为《道德经》通篇几乎把圣人的理身与治国统一起来。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说《道德经》已昭示了道家人格完善的象征路径。
基于《道德经》的圣人论,《庄子 width:600px;">
大家在看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