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玄门道教|符咒大全 >> 道教文化 >> 浏览文章

关于撰述当代《台湾道教史》的诠释建构试探

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作者简介】谢聪辉,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

【内容提要】 本文以台湾本土世业道坛与道法的传承谱系为中心,来讨论当代《台湾道教史》诠释建构的体系架构概念,以及检视前人研究的主要贡献与可补充之处,藉以凸显从道坛道法的根源性及其发展性的相关考察,所累积的一些新的研究个案与突破的意义,并尝试提供对当代《台湾道教史》体系性诠释建构的具体参考例证。

【关 键 词】台湾/道教史/正一道/道坛道士

一、关键问题的提出:当代《台湾道教史》该如何建构?

大陆的传统道教,自明末清初开始陆续地随着移民传入台湾,除了形成在地化的特色外,仍然坚韧地传承闽、粤正一派的道坛道法传统。二战后,随着国民党撤退来台,第六十三代张天师、丹道修炼者与福州禅和派等相关道教团体接着移入,为台湾的道教生态与发展增添了更丰富的新页。但至今仍未有一部具贯串全程性并具有体例周延的严谨性当代《台湾道教史》问世。因而,究竟一部理想的当代《台湾道教史》该如何诠释建构?其核心的体系架构概念与具体涵盖的面向为何?该如何去选择史料文献与学者研究成果?目前哪些具有突破性的例证可供参考?基于当代研究上和相关教学的必要性,都促使本文的论述无法不去面对。

二、对于既有研究成果的重点检视与相关问题意识的形成

正一派道士在台湾主要分为主行吉庆醮事的道法二门,与乌红斋醮兼行的灵宝道坛二者,历来被公认是道教道坛、科仪历史上的活传统,所以吸引许多中外学者纷纷投入探究。

(一)道坛传承谱系研究

在道坛传承谱系研究方面的重要代表者,北部有:苏海涵(Michael R. Saso, 1978)将其所获得的庄、林、陈与吴四家道坛资料,出版为《庄林续道藏》二十五册,并整理庄陈登云(1911-1976)等人相关传承谱系。刘枝万(1983)以道法传承为主提出刘厝派与林厝派。劳格文(John Lagerway, 1996、1998)整理台湾北部正一派道士谱系与溯源探究。李游坤(2010)则凸显自家为李厝派(亦属传承林厝派)。中部有:林圣智(1993)处理鹿港地区部分道坛的传承。李丰楙(1994、2000、2001)探究客仔师(红头司)与客家移民社会的关系,和海线、山线道士的渊源谱系。南部台南地区:丁煌(1990)着重曾、陈两世业道坛的源流传承发展探讨。高雄地区:张誉熏(2002)讨论了大寮乡西公厝自己家族道士团的传承谱系与斋法。

(二)道坛道法源流考证

在道坛道法源流考证方面,苏海涵(Michael R. Saso, 1978)以新竹地区道坛资料,考证神霄派的历史及其道法传承关系。大渊忍尔(1983)与施舟人(Kristofer Schipper, 1981、1994)对台湾陈聬、陈荣盛父子道法有深入的研究;施舟人并译注受箓凭证的仙简和相关文书,上溯箓的历史传承与内涵意义。田仲一成(1989)探讨福建漳州乾隆海澄县本《送彩科仪》与现存台湾相关抄本的关系。安保罗(Paul Anderson, 1990)则细致分析步罡,从经典到田野所见丰富的象征。康豹(Paul R. Katz, 1997、2002)考证和瘟科仪道法的来源。李丰楙(2008、2009、2011)在王醮与瘟疫的关系研究上,比较其他地区代巡型泰的仪式性跨境。吕锤宽(1994)则致力于道教科仪音乐与北管、南音的关系研究。丸山宏(2004、2011、2012)细心于台南道法的考证与奏職文書的来源讨论,并亲自前往大英图书馆抄写福建漳州海澄县道教科仪手抄本,深究其特征及其研究上的价值。李玉昆(1999)初步论述了闽台的王爷信仰的传承关系。浅野春二(2005)则将重心科仪与供物的仔细记录与典故源流探讨。松本浩一(2001、2008)探究台湾台南部分法师的传承以及中元普度的道法传统。林振源(2007、2011)努力科仪道法溯源与比对闽南客家地区的道教仪式。山田明广(2008、2011)则做高雄、屏东灵宝道法的调查研究。

(三)二战后张天师来台影响与丹道修炼历史研究

在张天师来台的发展与影响研究,代表学者如王见川(2002、2013)致力于搜集张天师的资料与研究。李丽凉(2012)则以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1894-1969)为主轴,探讨其与台湾道教的关系。李丰楙(2008、2010)着重于丹道修炼的传承与现代化问题,以及陈撄宁(1880-1969)仙学体系与天帝教创办人李玉阶(1990-1994)丹道传承的比较研究。萧进铭(2009)则以陈敦甫(1896-1993)一系为核心,钻研于全真道龙门宗伍柳法脉在台传承的调查研究。

(四)相关问题意识的形成

以上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具现了两方面的不足:一是大多梳理民国初以后的世系,没有整个清代道坛传承谱系的具体研究个案,可以确实补证清初以迄今日的历史传承脉络。二是第一手史料证据仍然有待补充,如道坛中的相关祖谱、祖龛神主、日据时代户籍资料,以及科仪手抄本等的搜集与考证。另在道坛道法源流论述方面,缺少与闽南地区做比较研究。

三、台湾本土世业道坛道法传承谱系的新探与突破

目前笔者在道坛历史与道法源流中,累积了一些新的研究个案与成果(谢聪辉,2009,2013),也许能对台湾道教史体系性的传承谱系诠释建构提供具体参考例证。

(一)一个三百年世业道坛传承谱系新史证的提出

经过笔者多年田野调查发现,我们可以确知至少在270年前,在大人宫一带就有一祖籍来自旧泉州安溪县依仁里科坂村(今属龙门镇)的翁姓家族道坛存在。渊源自福建泉州传统的翁家道坛道法,若定翁定奖为来台祖源的话,其在翁家内部血缘关系后嗣间,至少可建构八代的主脉传承谱系。分析其抄本内容用途,涵盖道教清醮、庆成、传度、王醮与功德斋醮科仪,以及三元法用于生命礼仪中解除仪式的相关经典与文检,具显正一派灵宝道坛的属性,以及道、法二门兼备的实质特色。

(二)清中叶以来高雄灵宝道坛传承谱系重建的可能

在翁定奖时代已开始将道法外传给他姓弟子,而最明确将道法继续外传,非道法传承的第六代翁朝庆莫属。考察翁朝庆将翁家道法外传的机缘,显示出信而有征的两种模式:一是红毛港苏家因联姻而获得传授道法;二是大林蒲吴列(1876-1928)因拜进翁门而使得道法更加精进。翁家虽不是清代凤山县道法唯一的来源,但却是目前发现最重要的来源,苏家与吴家更是此一传承谱系的两大主要脉络,相关老道坛也大多与他们有关系。

(三)翁家道坛数据所具显的台湾道教史意义

台湾的王爷信仰是从大陆传播过来的。经考察证明1764年正式刊行的《重修凤山县志》中的王醮史料,其实际的举办者应即是1747年建立的大人宫凤仪宫;而敷行禳灾科法的道坛,极有可能就是住在附近著名的翁定奖应会坛或其家传后人。保存于翁家相关道坛中的文检数据显示,至少在1821年以前,清属凤山县新园街一带(清乾隆年间创建于古东港盐埔的东隆宫),已举行过五朝规模的王醮科仪,且与今日所见该区域所举行的五朝王醮科事大同小异。而为什么在道光辛巳年(元年,1821)会举行盛大的驱瘟王醮,其所具显的历史背景即是当年闽台瘟疫的大流行。

四、藉道法源流考证以建构闽台道教史传承体系

大人宫翁家道坛抄本所留下的三部分奏职文检所载的科仪内容与所传度的经箓名称,可提供我们进一步考察台湾凤山道奏职道脉法源的传承、复合与变化的情形,对闽台道教史关系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谢聪辉,2011、2012、2013)

(一)正一经箓新史料的发掘与其授箓仪式相关名称的考证

目前台湾道教传统奏职仪式调查与道坛保存的老抄本所见,并没有实质正一经箓的传授,而是采用其他箓牒或三元闾山公牒代替。考察翁家保存的《安箓 Extr me-Asie 5, 1990, pp. 15-53.

[14]李玉昆:《略论闽台的王爷信仰》,《世界宗教研究》4期,1999年,第119-127页。

[15]李丰楙:《台湾中部「客仔师」与客家移民社会:一个宗教、民俗史的考察》,宋光宇编:《台湾经验.二,社会文化篇》,台北:东大图书,1994年,第121-158页。

[16]李丰楙:《中部山线道士行业圈:陈、李两个道坛的合作与传承》,郑志明主编:《道教文化的精华》,嘉义县:南华宗教中心,2000年,第159-203页。

[17]李丰楙:《鹿港施姓道坛与泉籍聚落》,《台湾文献》52卷2期,2001年,第11-28页。

[18]李丰楙:《丹道与科学、政治:战后台湾丹道的现代化》,《中正大学中文学术年刊》11期,2008年,第1-30页。

[19]李丰楙:《巡狩:一种礼仪实践的宣示仪式》,《台湾民间宗教信仰与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李进益、简东源主编:花莲:花莲教育大学民间文学所,胜安宫管委会,2008年,第5-36页。

[20]李丰楙:《王船、船画、九皇船:代巡三型的仪式性跨境》,收录于《空间与文化场域:空间之意象、实践与社会的生产》,台北市:汉学研究中心,2009年,第245-298页。

[21]李丰楙:《仙学独立与宗教新境:1949年以前陈撄宁与李玉阶的开放之路》,《跨界想像与文化书写近代文人生活的道与艺》,王瑷玲主编,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10年。

[22]李丰楙:《台湾中、北部的道、法复合》,《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丛书(十四):中国地方宗教仪式论集》,2011年,第147-180页。

[23]李游坤:《台湾基隆广远坛传承与演变研究》,2010年辅仁大学宗教系硕士论文。

[24]吕锤宽:《道教仪式与音乐》,台北:学艺出版社,1994年。

[25]松元浩一:《中国の咒术》,东京:大修馆书店,2001年。

[26]松元浩一:《中元节的产生与普度的变迁》,《民俗与文化》5期,2008年,第1-24页。

[27]林圣智:《鹿港的道士与威灵庙普渡科仪调查报告》,余光弘编:《鹿港暑期人类学田野工作教室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1993年,第109-125页。

[28]林振源:《闽南客家地区的道教仪式:三朝醮个案》,《民俗曲艺》158期,2007年,第197-253页。

[29]林振源:《福建诏安的道教传统与仪式分类》,《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丛书(十四):中国地方宗教仪式论集》,2011年,第301-324页。

[30]施舟人(Schipper, Kristofer)著、福井重雅译:《都功の职能の关する二、三の考察》,酒井忠夫主编:《道教の総合的研究》,东京:图书刊行会,1981年。

[31]施舟人(Schipper, Kristofer)著、Karen C. Duval译:《The Taoist Body》,台北:南天书局,1994年。

[32]浅野春二:《台湾における道教仪礼の研究》,东京:笠间书院,2005年。

[33]康豹(Katz, Paul R.):《台湾的王爷信仰》,台北:商鼎文化,1997年。

[34]康豹:《道教与地方信仰以温元帅信仰为个例》,《台湾宗教研究通讯》4期,2002年,第1-30页。

[35]康豹:《台湾王爷信仰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台北:博扬,2009年。

[36]张誉熏:《道教「午夜」拔度仪式之研究以高雄县大寮乡西公厝道士团为例》,2002年南华大学生死学所硕士论文。

[37]劳格文(Lagerwey, John)著,许丽玲译:《台湾北部正一派道士谱系》,《民俗曲艺》103期,1996年,第31-48页;《台湾北部正一派道士谱系(续篇)》,《民俗曲艺》114期,1998年,第83-98页。

[38]叶明生:《闽西南道教间山派传度中心永福探秘》,《民俗曲艺》94/95期,1995年,第165-206页。

[39]刘枝万:《台湾民间信仰论集》,台北:联经出版社,1995年。

[40]谢聪辉:《大人宫翁家族谱与道坛源流考述》,《台湾史研究》16卷2期,台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2009年,第205-258页。

[41]谢聪辉:《受箓与驱邪:以台湾「凤山道」奏职文检为中心》,Exorcism in Taoism: A Berlin Symposium Edited by Florian C. Reiter, Harrassowitz Verlag width:600px;">

以上就是关于撰述当代《台湾道教史》的诠释建构试探的全部内容。更多道教文化资讯,请关注玄门道教|符咒大全道教文化资讯频道!(http://www.tkpao.com/fuzhou/daojiaowenhua/7253.html)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