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一、发展概况
早在道教创立之前,岭南地区已有不少术士在活动,罗浮山成为方术之士活动的中心。史载,秦朝有郑安期来游,以金丹法授朱灵芝,以下传阴长生、苏元朗、葛玄等。此外,还有华子期、周隐(毛公)等于罗浮山修道,其中周隐有弟子七十二人。
岭南地区早期的道教著名人物主要有东晋的郑隐、鲍靓和葛洪。郑隐不徒明五经、知仙道而已,兼综九宫三奇、推步天文,河洛谶记,莫不精研。鲍靓为南海太守,亦内学,逆占将来。葛洪则更是魏晋以来神仙道教最杰出的代表和集大成的理论家。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在今江苏省)人,生于晋武帝太康四年(283年)。他出身官宦之家,其从祖葛玄为丹鼎派师祖左元放之弟子。葛洪年轻时相信仙道学说,师事术士郑隐和南海郡太守鲍靓,后留居广州,入罗浮山炼丹,终其一生。他的著述篇章,富于班马,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为《抱朴子》内外篇。《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攘灾却祸,属道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葛洪在《抱朴子》中,除了多方面地论证神仙之存在、可信、可求外,对各种方术都作了宣扬,对长生不老药的采集与制作方法、金丹烧炼法等,都作了较具体的阐述。他还列举了天仙、地仙、尸解仙等之类别,列举了道经、神符之名称,可以说是集神仙思想及方术之大成,蔚然形成了金丹道教的神学理论体系。葛洪的丹鼎派仙道理论的集中提出,特别是对神仙可成的论证,充实了道教理论;他对学仙修道可以不废世俗事务,特别是对儒道可以调和、互相补充的论述,为道教的官方化打下了基础,也有助于道教的进一步成熟化。其时,道家分丹鼎派与符箓派,葛洪是道教丹鼎派最主要的代表,也是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葛洪对后世道教流派影响甚大,他死后不久,其地位即上升到可以与三张(张陵、张衡、张鲁)相提并论。
东晋时期,道教的五斗米道也曾在岭南有过活动。元兴三年(404年),奉五斗术道的道士卢循率孙恩败后之余众攻入广州,在广州活动达七年之久,对岭南地区五斗米道的传播起了一定作用。
葛洪以后,岭南地区的道教以丹鼎派为主。葛洪的弟子黄野人,亦于罗浮山修道炼丹,深得民众信奉。又有唐代惠州道士轩辕集,号罗浮山人,为当朝统治者赏识。但南北朝及隋唐,岭南地区佛教盛行,道教发展缓慢,更无著名道士出现。虽唐代李氏尊崇道教,唐武宗亦曾一度废佛,广州著名的佛寺乾明法性寺被改为西云道宫,但岭南地区的道教并没有因此而兴盛,佛教在统治者和一般民众心目中的地位仍高于道教。五代时,南汉主刘爱在今广州教育路一带开凿西湖;聚方士炼丹,意求长生不老药,但佛道两教相比,南汉统治者更重佛教。
北宋熙宁八年(1075年),浙江天台道教大炼师张伯端开创以修命为主的炼养一派,为丹鼎派之南宗。张伯端下传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赡,此五人被后人尊为南宗五祖。陈楠为广东博罗县人,师从薛道光,后归罗浮以道法行于世,主要著述有《紫庭经》、《丹基归一论》。他继承并简化炼丹方法,使之接近于禅,并主张和会禅、道:人若晓得《金刚》、《圆觉》二经,则金丹之义自明,何必分别老、释之异同哉!陈楠还以内炼金丹与外用符箓合而为一,称内丹炼就便能役使鬼神,呼唤雷雨。南宗自陈楠起,兼传行雷法,从而使南宗有了广大的徒众,建立了群众性的教团。
南宗五祖中,以白玉蟾的著述最丰,对南宗的发展和传播也贡献至大。白玉蟾原名葛长庚,琼州人,师从陈楠。他是张伯端后学中重禅道融合一派的代表。他的丹道以揉合释道二家哲学的以心契道为理论基础,强调炼丹以神为主,将内丹归结于心注,修炼过程始终重修心胜,其丹道思想明显靠拢于禅宗。白玉蟾著有《玄关显秘论》、《修仙辨惑论》、《海琼传道集》等,且撰有雷法著述多种。白玉蟾门徒广众,著名的有彭耜、留元长、叶古熙、赵牧夫、詹继瑞、陈守默、潘常吉、周希清、胡士简、罗致大、庐山太平兴国宫道士洪知常、陈知白、方碧虚、王金蟾、林自然、桃源子等人,形成较大的教团。道教南宗至此发展最盛,这与佛教禅宗在岭南的传播最盛有着密切的关系。
元代,全真派邱处机受元太祖器重,全真道盛极一时,岭南亦受影响。然全真教不尚符箓、不事烧炼,在道教南宗影响较大的岭南势力有限。后元世祖下诏焚毁道藏伪妄经文及版,广州文武百官于至元十九年(1282年)遵旨在光孝寺内设坛,焚毁除《道德经》以外的道教诸经,全真道受到沉重打击。
明代,全真道因不受统治者的重视而沉寂,而正一道在历代帝王的崇信下较为活跃。岭南地区在宋代便盛行兼传雷法、主张内炼金丹外用符箓合二为一的道教南宗,且岭南人本就崇尚鬼神,故对正一道较为容易接受,加之统治者的一力推崇,正一道遂在岭南颇为盛行,且日趋世俗化和民间化。此后、直至民国时期,正一道一直是岭南地区道教的主流。
清代,朝廷对全真道实行保护政策,全真道各派尤其龙门派呈中兴之势。康熙年间,龙门派第十一代道士曾一贯人驻罗浮山冲虚观,并任罗浮五观(冲虚、九天、白鹤、黄龙、酥醪)住持,岭南遂始有龙门派的流传。此后,岭南地区道教除正一道外,其余住宫修持道士均属此全真龙门派。曾一贯之徒杜阳栋后又主罗浮冲虚观、惠州西湖玄妙宫和广州三元宫,并于归善(今梅州)创南天宫,对道教龙门派在岭南的传播贡献甚大,被后人尊为杜祖。龙门派后来在岭南的传播中,深受正一道的影响,表现出与正一道融合的趋势。至清末,龙门派道士已兼行斋醮祈禳,在宗教行持方面与正一道已无多大区别。这也是道教民间化和世俗化的体现。
清代岭南道教值得一提的还有番禺道士李明彻。李明彻12岁即隶冲虚观道籍,为龙门派弟子,通道家学说,又精于天文地理,曾协助两广总督阮元编修《广东通志》,深得阮元赏识,后得阮元及一些名流绅士之助,在广州河南创设纯阳观,名流学者多与交游,使道教的地位得以提高,对其时岭南道教的传播也起了较大的作用。
清末及民国,岭南道教走向衰落。先是全真道宫遭到蚕食。仅以广州而言,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修元精舍被警署强占去四分之三的宫地。民国12年,为筹北伐军饷,市政府公告,凡市内各寺庵道观原址及财产收归市有进行招商变卖,修元精舍以每市井150元的底价被拍卖。民国20年,三元宫的八仙殿及栖霞洞。五老洞等宫地被划给市教育局改建成广州市美术学校;应元宫被市二中借用一部分,民国34年连仅剩的大殿、西殿、祖堂也被省干训所占用,该宫道士只得迁居仅余大殿的修元精舍。其次,正一道士的活动受到限制。民国时期,广州一地由正一道士开设的正一道馆达百余间,民国26年,政府发出正一祈福道馆执业人员即日歇业并将招牌拆除今,后虽未得到实际执行,但对正一道却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尽管如此,由于民间崇尚鬼神的观念根深蒂固,民众对道教的信仰仍有较广泛的基础,凡有斋醮祈禳之事,多请道士主持进行,因而道士尤其是正一道士(民间称之为哺呒佬)在民众中特别是农村地区有广泛的市场,道教诸神如真武、城隍等,亦为各地民众供奉。
二、宫观
道教自传入岭南后,先后均兴建有道教官观,其中以博罗县罗浮山和岭南文化中心的广州所建道教宫观最多,成为岭南道教的重地。历代道教官观有兴有废,先后兴建有多少,难以确切统计。较为著名的有广州的三元宫、纯阳观、应元宫、元妙观、碧虚观、修元精舍,罗浮山的冲虚观、酥醪观、九天观、白鹤观、黄龙观,西樵山的云泉仙馆等。至四十年代末,广东全省尚存道教宫观20余座。其中。又以罗浮山冲虚观、广州三元宫最为著名。
(一)冲虚观
冲虚观位于罗浮山东麓,朱明洞南。观坐北朝南,主体是一套四合式庭院的木石建筑结构,包括山门、正殿和两廊,加上附属建筑物,总建筑面积为4400余平方米。晋咸和中,葛洪至罗浮山炼丹,从观者众;遂置四庵,山南的为都虚,又名玄虚,后改名冲虚。晋义熙初始为词,唐天宝中置守祠十家,宋元祐二年哲宗赐冲虚观匾额。清嘉庆七年观毁于兵燹,由道人陈圆琅重修。光绪年间又由住持募化重修。观内的三清殿,供祀道教的最高尊神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还配祀葛洪,伴以黄野人和传说中的巡山哑虎,另还配祀被仙化了的历代岭南道家朱灵芝、华子期、鲍靓、苏元朗、罗万象、单道开、轩辕集、黄励等。冲虚观为岭南历史最久且最为著名的道观,居于全国道教所称的三十六洞天的第七洞天。历代在岭南活动的道家,大多都驻足冲虚观,如晋代的葛洪,宋代的陈楠、白玉蟾、彭耜,清代的曾一贯、杜阳栋等,更使冲虚观名声卓著。
(二)三元宫
三元宫位于广州越秀山南麓,占地500平方米。宫坐北朝南。宫的中央有三元大殿,内供神像天官、地官、水官(即尧、舜、禹三帝)。宫内又祀吕纯阳、鲍姑、太上老君等。三元宫的前身为越岗院,是东晋时南海郡守鲍靓为其女鲍姑在此修道行医而建。后人为纪念鲍姑,在此立鲍姑祠。明万历年间重修,崇祯年间改祀三元大帝,而为鲍姑另建配殿祀奉,三元官因此得名。清康熙三十九年,广州大旱,罗浮山冲虚观住持、龙门派第十二代传人杜阳栋被请来穗祈雨,后留任三元官住持。杜阳栋主持期间,募捐重修扩建,使三元宫面积达8000平方米,又购置田产600多亩,吸引了四方道侣,三元官由此成为全真道的十方丛林,到三元宫参拜的信徒络绎不绝。据广州《越华报》载一,民国35年(1946年)下元诞,到三元宫参拜者多到无立足之地。此后又经多次维修,使三元宫建筑维护得较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三元宫有道士24人。
大家在看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