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玄门道教|符咒大全 >> 道教文化 >> 浏览文章

唐代敦煌道教的传播

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内容提要:唐代是道教兴盛发展的重要时期。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重镇,既是唐代民族宗教文化交流的中心,也是道教在西域传播的热点区域。本文以敦煌道经写本题记为中心,探讨了唐代道教在敦煌地区的传播,认为道经中有关少数民族入道的教义,将对西域各民族产生深远影响。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既是唐代民族宗教文化交流的中心,也是道教在西域传播的热点区域。本文以敦煌道经写本题记为中心,并结合史籍、道经的记载,对唐代敦煌的写经活动作一探讨,以展现道教文化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情况。

一 唐代《道藏》的编纂和道教的写经

敦煌藏经洞的五百余件道经写本,是研究敦煌地区道教传播的重要文献。唐代道教国家宗教地位的确立,唐代《道藏》的编纂传写,社会上写经风气的形成,是敦煌道经传写的历史条件。敦煌道教的写经风气,与唐代《道藏》的编纂有关。道教学界谈唐代《道藏》的编纂,多言玄宗开元中发使搜访道经、纂修成藏之事。但《开元道藏》的编纂,自有其基础。李唐王朝立国之初,即重视道经的收集整理。贞观二十一年(647),蔡晃、成玄英等三十余名高道,齐集长安五通观,日别参议,详核《道德》[1]。这次对《道德经》的整理,开创了唐代重玄学派解老的风气。到唐高宗时,长安昊天观主尹文操编《玉纬经目》,著录道经7300卷。据员半千《大唐宗圣观主银青光禄大夫天水尹尊师碑》载:唐高宗以晋王旧宅为太宗造昊天观,以尹文操为观主,兼知宗圣观事。据此可知尹文操时为长安道教领袖人物。据宋敏求《长安志》卷七载:昊天观,尽一坊之地。贞观初,为晋王宅。显庆元年,为太宗追福,立为观。尹文操死于武后垂拱四年,则《玉纬经目》应撰于显庆元年(656)至垂拱四年(688)之间。

《宝刻类篇》卷八著录初唐道士王悬河在成都刊立的四种道教碑:《追尊老子号玄元皇帝诏》;《太平公主出家敕》;《置天下诸州观诏》;《道藏经序碑》二。其中的《道藏经序碑》一为高宗制,另一为武后制,于宏道元年(683)十二月刊立,此碑明确称道书为《道藏》。此外,道士史崇玄于唐玄宗先天(712713)中,奉敕撰《一切道经音义》,谓据京中藏内见在经二千余卷,以为音训[2],亦称长安收藏道经为藏。唐代道经《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三载:书写好的道经须用巾帕包裹,将约五卷十卷的一部道经装成一帙,然后再将成帙的道经装入经函,盛放经函的三层或七层橱柜称为经厨,经厨按照三洞四辅的顺序排列成经藏。按照道教的经法科戒,道经都须作藏保存,而且有总藏、别藏的区分。三洞四辅同作一藏称为总藏,三洞四辅各作一藏称为别藏。所谓京中藏内的道经,就是这种汇集数千卷道经的经藏。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在高宗时期,唐代《道藏》已编纂成立。尹文操所撰《玉纬经目》7300卷,应是在北周道经的基础上编成,北周玄都观道士上《玄都经目》(6363卷)和通道观道士王延校《珠囊经目》(8030卷),是北周武帝敕命编校道经的成果。北周通道观收集的近万卷道经,经历隋末农民起义的战火,大多已经流散损毁,这就是尹文操收集重撰《道藏》的原因。尽管如此,当时长安的道经仍很不完备,道士史崇玄等修《一切道经音义》时,已经发现长安《道藏》散逸不全、错讹伪妄等问题,他在《妙门由起序》中说:其所散逸,佇别搜求,续冀修缮,用补遗阙。为此,唐玄宗在开元年间要重修《道藏》,敕命搜天下道经,对各地好尚之士,秘之岩穴[3]的道经进行全面征集。开元九年(721),司马承祯将桐柏观道经三百余卷运至长安[4],即为开元搜访道经之例证。在全面搜集基础上,玄宗组织人将那些或为无识加增,或为传写妄误;或持浮伪之说,窃揉真文;或采箐华之言,将文释典[5]的道经重新校勘,玄宗亲自寻阅,御制其名为《琼纲经目》,后世称之为《开元道藏》,它的卷数,文献中有三种不同记载。杜光庭《太上黄箓斋仪》卷五十二称:

玄宗著《琼纲经目》,凡七千三百卷。复有《玉纬》别目、记传疏论,相兼九千余卷。[6]

杜光庭是唐末五代著名的科教宗师,其撰著在道门有深远影响。据杜光庭的记载,玄宗著《琼纲经目》,仍沿袭《玉纬经目》卷数,著录道经7300卷,但入选经目似有不同,所谓《玉纬》别目,应是未选入《琼纲经目》之玉纬经。史崇玄先天中奉敕修《一切道经音义》,参与撰修的有两京诸观高道大德、两宫文人学士。《开元道藏》之修撰,亦应有这些人参加,其编撰必较严格审慎,故有《玉纬》别目、记传疏论近二千卷,未选入《琼纲经目》。《开元道藏》卷数的另两种记载,都为宋元时期文献。《文献通考》卷二百四十四引《宋三朝国史志》载:

唐开元中,列其书为藏,目曰《三洞琼纲》,总三千七百四十四卷。

《宋三朝国史志》为仁宗天圣八年(1030)修成之《三朝国史》的艺文志部分。此外,《道藏阙经目录》书末附《道藏尊经历代纲目》载:

唐明皇御制《琼纲经目》,藏经五千七百卷。[7]

此见载于至元十二年(1275)之刻石。对《开元道藏》卷数的三种记载,陈国符先生认为是卷数分合不同所致[8]。

安史之乱中,两京秘藏多遭焚烧,《开元道藏》亦不能幸免。安史之乱后,唐王室又重新恢复长安《道藏》。据杜光庭《太上黄箓斋仪》卷五十二载:

肃宗上元年中,所收经六千余卷。至代宗大历年,道士冲虚先生殿中监申甫海内搜扬,京师缮写,又及七千卷。穆宗长庆之后,至懿宗咸通年之间,两街所写,才五千三百卷。[9]

道士申甫是唐后期重建长安《道藏》的重要人物,据《唐故太清宫三洞法师吴先生碑铭并序》载:道士吴善经从冲虚申先生受三洞经法。冲虚之师曰清简泉君,泉君之师曰来君,来君之师曰万君,皆有遗像在开元观。[10]可知申甫是唐代长安一道派的传人。唐宪宗元和二年(807),道士由原来的隶司封检校,改为隶两街功德使检校,两街功德使成为唐后期管理道教的机构。穆宗长庆(821824)至懿宗咸通(860874)计54年,杜光庭说两街写道经5300卷,如理解为数十年间共写经5300卷,显然不合情理。《道藏尊经历代纲目》载:

唐文宗太和二年,太清宫使奏陈,止见五千三百定数。[11]

可知重建之《道藏》,定数为5300卷。故杜光庭记载两街所写的5300卷,应指两街功德使组织缮写的《道藏》之卷数。唐末黄巢义军攻占长安,长安《道藏》再遭兵燹,玉笈琅函,十无三二。僖宗入蜀避难,杜光庭作为崇玄馆大学士,亦随僖宗入蜀,他在成都欲重建《道藏》,再为搜捃,备涉艰难,新旧经诰,仅三千卷。因《开元道藏》曾在全国十五道传写,巴蜀地区道经并非仅三千卷之数,所以杜光庭在光启二年(886)后,重游三蜀,更欲搜扬,只是累阻兵锋,未就前志[12]。

应该指出的是,在唐代官方文书中,多泛称道经总集为一切道经。敦煌文书S.1513号《一切道经序》说:

今者黄离遽陨碧旋虚,翔鹤可羁,奄促游仙之驾;鸣鸡载响,无复入谒之期。瞻对肃成,惨凝烟于胄序;循临博望,吊苦月于宾阶。拂虚帐而摧心,俯空筵而咽泪。兴言鞠育,感通堪胜,故展哀情,为写一切道经卅六部。龙经宝偈,还开垂露之书;凤箓英词,更入飞云之篆。九宫秘册,罄金版而无遗;五岳真筌,窥琳房而毕备。所愿以兹妙业,式祜储灵。总万福以扶维,严十仙而警卫。靡流星之琳旆,上星甸以游衿;驭驰日之琼轮,下日门而弭节。镇升光碧之宇,常安泰紫之庭;天地之所包含,阴阳之所播植。并乘六辨,俱出四途。

文中所言的孝敬皇帝,为唐高宗第五子李弘,生母为则天武后,显庆元年(656)被立为皇太子,上元二年(675)死,年二十四。此序题为御制,应为唐高宗撰写,当作于上元二年(675)或仪凤元年(676)。高宗爱子李弘死后,高宗敕写一切道经三十六部以为济度。高宗以道经济度李弘,此度人之法有道教义理的根据,唐代道经《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卷二说道经的书写流通,随我本心,广写供养。书写精妙,纸墨鲜明,装潢条轴,函笥藏举。烧香礼拜,永劫供养,得福无量,不可思议[13]。《旧唐书》卷八十六《孝敬皇帝传》载太子多疾病。因此,唐高宗曾敕命天下道士写经,以为太子李弘祈福。敦煌道经P.2444号《洞渊神咒经卷第七》,P.3233号《太上洞渊神咒经 width:600px;">

以上就是唐代敦煌道教的传播的全部内容。更多道教文化资讯,请关注玄门道教|符咒大全道教文化资讯频道!(http://www.tkpao.com/fuzhou/daojiaowenhua/7218.html)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