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玄门道教|符咒大全 >> 道教文化 >> 浏览文章

新加坡联合庙(宫)现象透视

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一般而言,宗教信仰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排他性,然而我们却可以轻易地在新加坡的同一座寺庙里发现同时供奉着多尊不同的神明。不仅如此,甚至可以从同一寺庙的刹檐下发现它实际上会聚了许多不同的寺庙,这就是新加坡特有的联合庙、联合宫。

新加坡的联合庙(宫)可谓数不胜数。如:菜市联合宫(由竹云宫、福山亭、福灵宫联合而成)、裕廊西联合宫(天公坛昭灵宫、西海岸福德祠及显龙宫)、聚圣庙(集福宫、华堂府、龙泉岩)、宏茂桥波东巴西联合庙(云峰天后庙、天性祠、三尊宫、云峰古庙、和合兴光庙)、芽笼联合宫(龙山亭、福德宫和乾坤庙)等等。

新加坡之所以出现这么多联合庙、联合宫,首先是与新加坡的地域狭小有着直接的关系。土地的严重缺乏,不可能保证每座庙宇都能找到合适的地点独立建庙,这就迫使很多寺庙不得不走向了一条联合建庙的创新之路。1974年竣工的伍合庙,是新加坡的第一间联合庙,它是由聚天宫、通兴港、福德祠、昭应祠和无极宫5间庙宇联合组成。1988年落成的义顺镇联合庙,则是由元龙圣庙、镇南庙广寿堂和顺西宫水池林3间庙宇联合组成。而这3间庙宇本身就是多间小神庙合并的结果。这可以从其原来的名称上充分体现:镇南庙广寿堂原是由镇南庙和广寿堂合并而成;顺西宫水池林则是由顺西宫和水池林合并而成;至于元龙圣庙,更是由元寿堂、龙霞馆和新胜坛3间不同的庙宇联合组成,而元龙圣庙的名字,就是由这3间庙各取一个字组合而成。因此元龙圣庙敬奉的神明也很多,其中包括关帝圣君、城隍伯、五谷仙帝、孔子以及朱、邢、李三王府大人等等。就庙宇的大规模联合而言,最具代表性的要算1992年落成的淡滨尼联合宫,在同一个屋檐下,竟然集中了整整12间不同的庙宇。

虽然大部分的庙宇合并成了联合庙、联合宫,处在同一个屋檐下共同生存,但是各个庙宇仍然大都保持各自相当的独立性。譬如,仍旧保留着各自的董事部或管理委员会,并分别庆祝各自的大日子等等。其中也不乏有例外,譬如,慈义堂将军庙不仅在名字上合二为一,连委员会也统一化,大家不分你我,成为名副其实的联合庙。

新加坡出现大量的联合庙(宫),也与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宗教信仰传统有一定的关系:许多人的宗教信仰对象并不是唯一的,人们对神明的崇拜也不具有十分强烈的排他性,这可以从新加坡的许多寺庙内往往供奉多尊神灵这一点上看出来。而新加坡的早期庙宇就已经盛行一庙(宫)之内崇祀多种神明了。譬如,兴建于1839年、落成于1842年的天福宫,正殿供奉的是天妃,殿的东堂祭祀关圣帝君,西堂祭祀保生大帝,后殿则祭祀观音。19世纪著名侨领章芳琳于1887年所建的玉皇殿内,供奉的神灵更是使人目不暇接,集儒、释、道和地方神于一庙,热闹非凡。其中属于道教的神有玉皇大帝、南斗六星、北斗七星、二十四天将、三元大帝等;属于佛教的则有观音、地藏王、如来佛、阿弥陀佛、弥勒佛等;另外还有孔子像;至于地方神,则包括了大伯公、灶君、妈祖、太阳神、天后太阴神等。从玉皇殿内部的布置结构上来看,是以道教为主,佛教为辅,而以其他为陪衬:玉皇殿分为主殿和后殿两部分,主殿主要祭祀道教神明,后殿作为副殿,祭祀佛教神明;地方神则分列在主殿和后殿的两侧。玉皇殿内之所以出现如此众多的神明,与它的建造者章芳琳的宗教信仰密不可分。章芳琳的这种宗教观在新加坡的华人社会中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新加坡的寺庙大都儒、释、道不分,多神崇拜是新加坡庙宇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譬如香火异常旺盛、在新加坡非常有名的四马路观音堂,所奉行的就是典型的儒释道合一。除此之外,有些寺庙本身就是提倡佛道为一家。如禅宗寺,一楼供奉弥勒佛、释迦牟尼和观音等,二楼供奉玉皇大帝、大伯公、太岁、虎爷、地藏王、金钱伯等诸神。对此,禅宗寺的创办人解释说:佛教拥有2000多年的历史,道教则象征华人的根,佛道为一家,是达成人们以和为贵的宗旨。新加坡的宗教文化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从新加坡人的崇祀对象上来看,也正体现出了宗教信仰上的多样性。莫美颜在《狮城古庙走一回》中说,神灵世俗化和泛神论是新加坡庙宇的另一特色,如保赤宫陈氏宗祠以供奉开漳圣王和祭祀祖先为主,祭祀观音、妈祖、孔子、玉皇上帝等为副,不仅儒、道、释(佛)三教合一,而且是多神合一。新加坡人崇拜的神明可谓是五花八门,仅具粗略统计就不下几十种,甚至就连神话中的人物,如孙悟空、哪吒等都不乏有崇奉的信众。

新加坡的庙宇不仅在一庙之中供奉多位神明,甚至在同一屋檐下,还会供奉不同种族的神像。譬如洛阳大伯公宫就同时供奉着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的神灵它不仅供奉华人的神明大伯公,也同时供奉印度人的神灵象神和马来人的神灵拿督公:大伯公居于庙堂正中,而在庙的两边分设两个神坛,分别供奉拿督公和象神。既然神明们都能在同一个屋檐下安然相处,信徒们自然也就不再过于忌讳,很多信徒在给大伯公上完香之后,也会顺带着再拜一拜拿督公和象神,只不过祭拜时所使用的祭品以及祭拜时的仪式,会因祭拜对象不同而有所不同罢了。与此类似的还有九条桥新芭拿督坛,也是同时供奉了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的不同神明。

新加坡寺庙中之所以如此众多的神明和平共处,还因为新加坡是一个移民社会。移民南来而有多神信仰,由多神崇拜而逐渐演变与本地民间信仰相容纳,最终形成儒释道合一的信仰。这一点倒是与新加坡政府所一惯奉行的实用主义建国方略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在实用主义思想的支配下,只要是能保佑自己的神明,就统统祭拜。只要能达到消灾祈福这一最终目的,就值得予以崇拜。

新加坡的研究者说:我国庙宇各种神灵、忠臣孝子、祖先神位都合供于一座庙内。信士也各种各样,你甚至可以看到印度同胞到庙里朝拜,体现出多神合一,万方朝拜的特征,这也是各族和睦共处的明证。显然,从宗教和谐的角度来看,新加坡特有的联合庙(宫)是很特别的。

以上就是新加坡联合庙(宫)现象透视的全部内容。更多道教文化资讯,请关注玄门道教|符咒大全道教文化资讯频道!(http://www.tkpao.com/fuzhou/daojiaowenhua/7209.html)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