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引言
印度佛教并不怎么重视孝道(尽管没有明言反对),至少孝道没有被当作其正式的教义给提出来,因为按照印度佛教业报轮回的原理,子女今世所获得的一切皆是其自己前世所做的业的结果,与父母的养育与关照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所以子女也就不必将孝敬父母作为自己人生的义务和责任这就为当时在印度非常流行的离别父母出家修道扫清了道义上的障碍,为出家修道的合法性提供了依据(至少是依据之一)。然而,佛教传入中国之初,在极端崇尚孝道的中国文化氛围中,出家修道被视为大不孝而遭人诟病,从而佛教也被视为入家破家,入国破国的邪教。为了减少与中国文化在这方面的冲突和摩擦,佛教不得不正视自己在面对中国文化时的理论上的结构性失调,开始建立具有佛教特色的孝道观以顺应中国文化的要求。渐渐地,中国佛教就有了印度佛教中所没有的有关孝的思想体系,尽管它依然还在极力宣扬与孝相抵牾的业报轮回思想。释迦牟尼和六祖慧能截然相反的出家经历正好可以用来说明至少是可以象征性地说明印度佛教和中国佛教对孝的不同态度,即印度佛教不重孝而中国佛教重孝。释迦牟尼违逆父母之意,在非常寂静的夜中出了王宫,没有惊醒一个人①,半夜三更逃出王宫去出家修道,属于不告而别;相比之下,惠能在卖柴的过程中听人诵《金刚经》而开悟,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坛经舜禹益,这是儒家所极力赞赏的中国上古时代的王位禅让传承。前文已言,三年之丧本是子女对其已故家庭父母所行的孝道,但是在这个传承中,舜不是尧之子,但尧死了,舜却为之守了三年之丧;禹不是舜之子,但舜死了,禹却为之守了三年之丧;益不是禹之子,但禹死了,益却为之守了三年之丧这里就非常明显,三年之丧这一孝道已完全越出了家庭的界限,因为尧不是舜的家庭父母(权且只以尧、舜为例)。不过,尧虽然不是舜的家庭父母,但是在儒家的语境中,我们可以说,尧乃是舜的人伦父母。所谓人伦父母,是指在具有人伦关系的甲乙双方中,甲以孝的方式来对待乙,那么乙就是甲的人伦父母。《孟子 width:600px;">
大家在看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