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自两宋张伯端、白玉蟾开创道教南宗以来,南宗丹法主要在南方一带传播。伴随着蒙元的政治一统,隔绝百余年之久的南北文化开始融合,原在华北诞生、发展的全真道(即道教内丹北宗)在元室的扶植和支持下迅猛发展,势力开始向南扩张,引发了道教南北二宗的交锋和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产生了一批道兼南北、学贯三教的杰出人物,从而使有元一代道教的发展最富有活力和生机。他们中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李道纯、陈致虚和牧常晁等,讨论他们的以心性论为旨趣的三教融合思想,有助于从理论上揭橥和认识元代南方全真道教的新发展及特色,另一方面似可为当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启迪。
李道纯著述丰赡,有《中和集》、《道德会元》、《三天易髓》、《全真集玄秘要》、《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注》、《太上大通经注》、《无上赤文洞古真经注》等,还有其门人辑有《清庵莹蟾子语录》六卷。他的著作皆撰于元初,自称其宗曰全真,《中和集》有全真道人,当行全真之道。此外,他把自己的易学著作定名为全真集玄秘要,《中和集》内有《全真活法》之篇,这就充分说明他及有南宗至元已经逐步合流于全真道之中。陈教友在《长春道教源流》中论及李道纯时说:
观其所言,颇得全真派养生之要。盖欲挽南宗流弊而归诸北宗者。[3]
李道纯除了融合道教南北二宗,其对儒家理学和佛教禅宗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他以道教南北二宗心性理论构架为核心,对理学和禅宗的心性理论大量融摄和吸收,更以道儒释三教,名殊理不殊[4]的观点作为其指导思想,荣南北二宗丹法于一炉,大量吸收儒、佛尤其是禅宗的理论,从而成就以中和为本的内丹心性学,成为有元一代道教中融合三教最具特色的代表人物,成为宋元道教三角融合思想的集大成者。同宋元儒学的中和说相比较,李道纯中和说的最大特色在于,他不仅用一中字统摄三教在理想境界上体悟和认知上的纷纭,而且用一中字,圆融了道教南北二宗有关性命之修孰先孰后、孰轻孰重之争执。这种中字丹法,以其统和儒、佛、道三教,整合道教的博大而圆融之性格,独成一家之言,对后世内丹道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客观上也激发了元代以降理学及心学在心性学说上的深入争论和发展。
中和一词,本为儒家伦理观念,是指不偏不倚,不乖不戾之意。在先秦儒家看来,人的情感、情绪如喜怒哀乐在还没有被激发的时候是既不喜也不怒,既不哀也不怒,其心境、心态是不偏不倚的,这种状态谓之中。至宋元理学,对此又有发挥,认为中和是体现了心性从寂然不动至感而遂通,从心之未发到心之已发的过程。北宋程颐在《近思录》中说:
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中也者,言寂然不动者也,故曰天下之大本。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也者,言感而遂通也,故曰天下之达道。
南宋朱熹则发挥为性和情,他说:
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便宜,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5]
李道纯吸收了儒家理学的这些思想,并把他们改造成为内丹修炼的核心思想,他引《礼记 width:600px;">
大家在看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