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宗教冲突与宗教对话均是国际宗教学界所关注的重大课题。德国著名学者汉斯11事件发生的前一年,钱其琛副总理就指出,冷战后,宗教、民族问题突出起来了,许多国际热点问题差不多都与宗教、民族问题分不开。冷战后的宗教问题有这样几个值得关注的特点:(a)宗教经常与民族问题联系在一起;(b)宗教自由经常与人权问题联系在一起;(c)宗教经常与原教旨主义、恐怖主义联系在一起;(d)宗教经常与国家的政局、民族的分裂或统一联系在一起;(e)宗教的认同往往跨越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所以,我们必须注意研究宗教问题。
以上分析判断表明,宗教问题在冷战后不仅愈发突出而且愈发复杂化了;正因如此,宗教冲突在当今世界上的表现形式及其原因也是定是错综复杂的。首先,从冲突形式来看,所谓的宗教冲突大多是与形形色色的冲突相交织的,例如,民族或种族冲突、社群或阶层冲突、党派、宗派联盟或国际组织冲突等。其次,从冲突原因来看,所谓的宗教冲突又是与方方面面的利益或矛盾相联系的,譬如,经济或物质利益、政治和军事利益、民族或种族利益、国家和地区利益等;又如,领土或资源争端、民族或种族矛盾、政治或意识形态分歧、文化或文明差异等。
因此,无论从冲突形式还是冲突原因来看,显然都不能像亨廷顿等人那样用文明冲突论来解释冷战后的国际地缘政治格局,简单地把宗教认同作为划分不同文明形态的价值标准,把诸多重大的地区冲突或国际热点问题一概归结为宗教冲突。即使对于那些表面看来发生于不同的宗教或教派之间的冲突事例,如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的阿约迪亚寺庙之争,印度国内锡克教徒、穆斯林与印度教徒的冲突,北爱尔兰的天主教徒与新教徒的冲突,伊斯兰教的什叶派与逊尼派在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巴林等国的冲突等,恐怕也不能简单地定性为宗教冲突或教派冲突,而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研究原则。
那么,如何对错综复杂的宗教冲突进行实事求是的深入研究呢?马克思所创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宗教观,为我们留下了丰富而深刻的学术启发,譬如,要从现实的社会或国家出发来解释宗教现象及其问题;要把宗教问题转化为社会问题,要用历史来说明宗教;要以经验条件来解释宗教现象及其本质,因为宗教意识形式总是与特定的国家形式、社会形式相联系的,并由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所决定的至于怎么运用上述一系列方法论原则来探讨具体且复杂的宗教现象及其问题,马克思在其早期名著《论犹太人问题》里提出的研究思路,至今依然发人深省。马克思指出:我们不要把世俗问题化为神学问要,我们要把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我们不是到犹太人的宗教里去寻找犹太人的秘密,而是到现实的犹太人里去寻找犹太教的秘密。同样的道理,面对目前诸多重大的地区冲突或国际热点问题,尽管它们大多具有不可忽视的宗教因素或宗教背景,甚至直接表现为两大教派或多种宗教之间的冲突,我们也不应该把这些错综复杂的冲突现象简单地理解成宗教问题或宗教冲突,而是要透过现象来抓住本质,着眼于现实的历史、社会、民族、国家、地区或国际关系等,从现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矛盾,尤其是冲突各方的社会关系与利益关系入手,力求具体而深入地揭示形形色色的冲突现象的实质与症结所在。正如我国专家应用上述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方法论原则,通过综合分析诸多所谓的宗教冲突现象指出的那样: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不过是社会政治、经济矛盾的反映。因而,宗教问题或宗教冲突的背后还有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当今世界上那些因为宗教问题而引起的重大冲突,其背后都是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的冲突。文明冲突论其实是利益冲突的幌子,宗教问题往往是复杂的利益矛盾、文化冲突的宗教表现。宗教与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是其发展的重要反映和晴雨表。
(三)宗教因素及其影响深析
我们在前一小节探讨了正确认识宗教冲突现象及其本质的方法论原则。大家熟知,历史唯物主义一方面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另一方面则认为,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我们接着就以这个原理为指导来深入分析宗教因素及其影响的错综复杂性,下述前两点分析是立足历史与现实的,后两点则着重说明宗教因素的反作用。宗教因素及其影响的积淀性冷战结束后,诸多地区冲突或国际热点问题越来越深受宗教因素的影响,这是一个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但我们首先要意识到,宗教是古老而普遍的社会和文化现象。正因为宗教与人类社会或文化活动有着悠久的关系,文化史或文明史研究十分重视探讨宗教传统的社会作用或文化功能。综合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可得到如下几点理论启发:首先,如果说只有放眼于人类历史或文化的演变过程,而并非某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或文化时期,才有可能全面而深刻地揭示宗教传统的社会作用或文化功能,那么,现存于人类社会或文化活动的宗教因素便应该看成是一种历史积淀的结果了。其次,作为一种历史积淀的结果,宗教因素及其影响并非表面化的,而主要是沉积于人类社会或文化活动的深层次的,即主要通过文化传统、社会习俗、文化心理或集体潜意识等途径,更多地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而产生影响的。再次,尽管潜移默化可理解为宗教因素及其影响的常态,但正如古今中外的历史关头,人们总是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来回顾与反省各自的历史或文化传统,以重新确立民族、国家或文化认同,应对历史巨变或时代挑战;值此历史关头,以往积淀的宗教因素也大多会凸显出来,强烈地影响着各宗教信仰者的身份认同、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这一历史特点可使我们理解,为什么宗教因素及其影响会在冷战后国际政治与经济格局重组的新形势下明显增强。
2.宗教因素及其影响的弥漫性
前述积淀性主要是从历史角度来分析的。当我们的研究目光转回现实,宗教因素及其影响的弥漫性则可谓另一个不可视的特征。据概略统计,世界上的信教人数约占世界人口的80%。这个庞大的数字概念醒示我们:如此广泛的宗教现象并非虚幻的,而是如实地反映了世界上大多数人的信仰状况和生存方式;尽管各类宗教的信仰对象超
验的、神圣性的甚至神秘化的,但所有的信徒却是根据此类信念来解释人生的终极意义,并规定现世的生活准则的。宗教社会学开创者杜尔凯(EmileDurkhnim)指出:一种宗教就是一个统一的体系,它把与神圣事物相关的信念和实践统一起在了;英格尔(J.MiltonYin8er)接着强调:宗教可定义为一种信念与实践的体系,是某个群体用来与人类生活中的拨终极问题相拼搏的。这此观点表明,诸种宗教信仰不但是广大信众的世界观,人生脱观价值观,而且就是他们所信奉的生活方式。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所谓的宗教因素是弥漫于并影响着各类宗教信徒的精神活动和物质生活的,关于宗教现象的广泛性所导致的宗教因素的张漫性,我们的认识还可以着眼于宗教与民族的关系。大致说来,世界上现有2000多个大大小小的民族,分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迄今尚未发现哪个民族和国家是没有宗教现象的。大多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是多种多样的,但有腹民族则几乎全民信奉某种宗教传统,例如,犹太人大多是犹太教徒,阿拉伯人大多是穆斯林,印度人大多是印度教徒等。我们据此也可以做出判断:宗教因素是弥漫于并影响着所有的民族。国家和地区的,特别是在那些大多数人口信教的民族,国家或地区,其宗教氛围十分浓厚,宗教因素的社会影响或文化功能尤为不可忽视。比如,所谓的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世界便是如此。
3.宗教因素及其影响的渗透性
前述弥漫性意味着宗教因素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即能够渗透于人类社会活动的几大主要因素,像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这就使作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宗教信仰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融为一体,难分难解,一起发挥作用或产生影响。关于这一复杂特征,前面引证的诸多地区冲突或国际热点问题已给我们留下印象,下面举一例予以分析。
恐怖主义与霸权主义是目前颇受国际社会关注的一对冲突原因这二者与宗教因素的关联是有待我们深思的。关于恐怖主义与宗教现象的联系,国内外理论界已有较为一致的看法,即认为恐怖主义是与原教旨主义、特别是宗教极端势力相联系的,是一种打着圣战旗号、凭借宗教狂热、以营造恐怖气氛为目的的暴力主张及其行径。然而,冷战后以美国外交政策为典型的霸权主义或单边主义是否也渗透着宗教因素呢?让我们来看两位西方政要所做的思考和解释。
美国是否像布什宣称的那样,赋有一种来自上帝的特殊使命向全世界传播自由与民主呢?这是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莱特所要反省的问题。通过多方面的考察,像宗教传统对美国观点的影响,基督教右翼势力对美国政策的影响,美国政府应对9-11事件的成败,以及伊斯兰世界的重要性等,奥尔布莱特以为,美国的决策者不能不理解宗教在激发别人、渲染美国行动的可接受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宗教与
政治不但是不可分离的,而且二者的结合可成为一种正义与和平的力量。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回忆道,9 width:600px;">
大家在看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