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自道教开创以来,劝世人向善、勿恶的书籍历来有之。《太平经》卷三十五中有兴善止恶法,卷四十有努力为善法,卷一百十四不孝不可久生诫、为父母不易诀等。强调人们为善要忠君、敬师、事亲,它提出的是修忠孝诚信之善道德原则。另外在葛洪《抱朴子内篇》里也说到了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等的话,可视为对《太平经》的忠孝诚信之善要求的继承与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书中,道德原则的提及是分散而不成系统的,其中并没有一个诸如善这样的核心概念。而《太上感应篇》则有着对善概念的完整提示,并围绕着善而进行了有关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系列陈述。
《太上感应篇》,世人又简称其为《感应篇》,全文不见服符受箓、吞丹食药、道场斋醮等内容,只教人为善、语善、视善,修世间一切善。强调通过个人的积善立德,继而修善成仙,是道教中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劝善书。
《太上感应篇》言:吉人语善、视善、行善。在是道则进,非道则退顺天理的指导下遵守善,便可以成为吉人。《说文解字》:吉,善也。从士口。居質切。十二部。由此可知,从某种意义上可说,吉人即是善人。《太上感应篇》中的善字字义具有善良、好之义,而有善人、行善等词句。属于伦理意义上的善,主要用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人们遵守善的原则。这种用来调节人人关系的细则、规范既有传统儒家的印迹,也具道教之独特表征。
资料图
《感应篇》提出了是道则进,非道则退,是义而动,顺理而行的善的总原则。提出所有善的行为或者心理都应合符于是道则进,非道则退原则。清代学者黄正元注此句曰:道,犹路也;进,犹行也;退,犹避也。顺天理、合人心、坦平正直即是道,当勇往而践履之;逆天理、拂人心、荆棘险阻即是非道,当深恶而禁绝之。二则字有毅然不可委靡之。
在正面说明人的一切善要合道后,《感应篇》在后文中又从恶之标准的角度继续说一切恶都是非义而动,背理而行。黄正元注之曰:义是心之制事之宜,理是天理。动,则才举念头;行,则见诸实事。
他用朱熹所强调的义是心之制、事之宜来注释《感应篇》中作为善恶标准的义。朱熹在《孟子集注 width:600px;">
大家在看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