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众所周知,道教茅山上清派在中国道教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道教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位于江苏省金坛市茅山东麓青龙山上,素有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的称誉。历史上有三宫、五观、七十二庵房,作为五观之首(乾元观、玉展观、仁佑观、德佑观、白云观)的乾元观,在上清派耀眼的光环下鲜为人所知,而茅山乾元观恰恰是上清派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那么,它和上清派之间到底有什么渊源,又是怎么成为如今的全真道院呢?
一、先秦真人留丹井,创演茅山上清派
古代的茅山是土著人居住的地方,夏商周三朝是荆蛮人的生活地。春秋战国时,茅山数易其主,越王勾践四世孙翳王退隐郁冈山,死后葬在郁冈山,留有翳王冢。楚越战争越败,茅山为楚领地,楚威王游茅山,曾憩息华阳洞北涧溪,后称为楚王涧,楚考烈王十三年(前250年)楚统治者在茅山修大道,以巴陵侯姜叔茂的姓和封号命名为姜巴路。西起玉晨观,经茅山北青龙山下(大横山西)至今丹阳延陵约40里,说明楚国时乾元观的交通是很便利的。秦始皇统一六国,东游登句曲山,邀时在乾元观修炼的隐士李明真人在茅山北垂埋白璧一双以飨群臣,并叹曰:巡狩之乐,莫过山海,自今以往,良以为常也,乃改茅山北为良常山。定禄君受言,大横山下有泉水,昔李明真人于此合神丹而升玄洲。乾元观存有李明真人炼丹井一口。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南京人),上清派第九代宗师,永明十年(492年)辞官隐退茅山,创道教茅山上清派。陶弘景隐居茅山的40多年中足迹踏遍茅山。天监十四年,别创郁冈斋室,以追玄洲之踪,隐居乾元观。乾元观的松风阁是陶弘景抚琴听松涛之处。唐代上清派第十三代祖师李含光奉旨建斋院。宋代朱自英第二十三代祖师奉旨建乾元观。据《乾元观记》碑阴《乾元观天心庵记》,天心庵,初建于宋绍兴年间,为乾元观之奉祀香火院。这些史料,都足以证明乾元观是茅山上清派一个重要发源地。
二、 明清全真道在乾元观的传入
全真道自王重阳创教以后,经过全真七子的大力弘扬和阐发,逐渐形成了分别以七子为代表的七个新的全真道派,尤其以丘处机的龙门派最为著名,在有元一代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元世祖一统江山以后,出于外夷对汉人统治的需要,对道教采取了宽容的政策,使全真、正一两大道派都有所发展,特别是全真派的大规模南传,对江南正一道派产生了很大影响。明清之际龙门派对茅山进行了渗透,特别是明中期以后茅山上清派逐渐式微,为龙门派对茅山的渗透提供了契机。
在此情况下,以阎希言和沈常敬为代表的全真龙门派以茅山为依托,首先立足于已经衰败的乾元观,开始了修缮道观和收徒传教的活动。龙门派以及其支派阎祖派在茅山乾元观的创立标志着茅山上清派独掌茅山的格局被打破,为以后全真道在五观的继续传播并完全使五观全真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事实也是如此,明中期以后在道教衰落的总形势下,正一道比全真道更为衰落。五观也渐次被龙门派所取代。
1、阎希言与乾元观
阎祖派,《诸宗总派总簿》谓为龙门,复字辈岔支分派,其宗派传承,谱系是复本合教永,圆明寄像先,修成龙绪业,历代嗣宗传等20字。
据清笪重光《茅山志》卷九记载:阎道人者不知何许人也,其投刺称希言,人与之书亦称希言。该志卷九又载:舒道人,晚而墓道,浪迹诸名胜至三茅郁冈之下,见有宋朱真人幽光显扬碑,于荆榛中,土人取石为灰,碎其碑,将负去,忽雷雨晦冥,若见有人辏合立之者,道人异之,乃倚碑结茅而栖,坚意精心几十年,而道人阎希言者,始来自终南,丰腹重颔,不冠不履,舒知其不凡,拜为师。遂相与胼胝,兴复古乾元云然。
上述文中所说朱真人幽光显扬碑即茅山第二十三代上清大洞国师乾元观妙先生幽光显扬之碑,碑刻记述了上清派第二十三代宗师朱自英的修道历程。
元代刘大彬《茅山志》卷九的《幽光显扬碑》和上清品中都明确记载:朱自英9岁时曾师于玉晨观道士朱文吉(一说元吉)。此志不载,陶弘景从阿育王塔受戒归山后即入住茅山东涧,第二年东徙朱阳馆,又移郁冈斋室。
从上述资料的记载中可以知道,茅山原三宫五观中的乾元观始建于宋景德四年(1007年),由皇帝敕建,同时敕建的还有天圣观,两观都由朱自英奉皇命而建,而建观之前乾元观所在的地方即有许多古迹。李明真人来此炼丹,并留下丹井一口,现在仍存。上清第七代宗师陶弘景曾隐修过此地,但都没进行过大规模的宫观营造。真正建观始于朱自英,而五观中的玉晨观要比乾元观建观时间更早一些。自朱自英后有关乾元观的修建情况清笪重光的《茅山志》中不见记载,但阎希言来茅山乾元观时,此观已成废墟,只剩下幽光显扬碑且被当地山民粉碎,欲作烧石灰用,所以舒道人才倚碑结茅而栖,坚心修炼10多年,直到遇见阎希言道人而拜为师止,乾元观一直没有得到修缮。阎希言自从与舒道人在乾元观相遇后即立志振兴古乾元观,并开始了修缮宫观收徒传教的活动,创立龙门岔支阎祖派。
明中期以后,以传茅山宗的上清派的势力已明显下降,只能立足于原来的三宫而无暇顾及其他五观了,这可从元代刘大彬《茅山志》和清代笪重光的《茅山志》中可以略见茅山上清派的式微痕迹。自刘大彬以后,茅山的上清派宗师已不见传,刘大彬以后是否有宗师传承了呢?答案是肯定的。据曾召南教授考证,《镇江府志》记载有明代道士任自垣任上清第五十三代宗师。而在笪重光的茅山志中为何不见记载呢?原因只有一个,即茅山宗虽然在传承但已不为人所重,从笪重光《茅山志》中所记载的道教人物传承来看,除了沿袭刘大彬的《茅山志》中的四十五代宗师外,其余收录的没有一个是正一派道士,由此可以窥见明代后期全真派在茅山传播的状况。而正是在此种情况下全真道在大规模南传的过程中把天下道教名山作为其传道的首选之地。
阎希言来茅山前曾游历过很多名山大川。清笪重光《茅山志》卷九记载:李道人,黟县人,父母皆梦一道人入门而生,名梦仙,以正德庚午年生 height: 347px;" />
沈常敬是和王常月一系的龙门派弟子。据《金鼓洞志》卷七中记载:龙门派的传承是从第五代开始的,第一代至第四代没有,即沈静园卫定真沈常敬 黄守元、林守木、程守丹、孙守一周太郎、王太古。上述的这个传承谱系实际上是以沈静园为龙门派宗师在江浙一带分别传教并被称为支派或标以龙门正宗 的某某派别,如浙江金鼓洞派就是一例。沈常敬是龙门派第七代宗师,但在《金盖心灯"> 乾元观记
茅山乾元观,盖有阎蓬头像,云蓬头者,即希言道人,以仙化,而藏其骨也。其徒李合坤,即请王元美大司寇赞而《传》之,夫复清余赞。且曰:
先生知吾师乎?疏眉目、丰辅。重颔、腹便便,垂见者比于弥勒佛。不巾不栉,人称为蓬头。盛夏暴日,隆冬卧冰,寒暑顿忘。或问:师六十岁乎?曰然。问百岁乎?曰然。二百岁乎?曰然。问贯山西人乎?曰然。问曾为元时总管乎?曰然。大都不言其售与所自出也。曾过王司寇弇山园中,师言曾有妻室,淫过成疾,遇异人得坐功而不死。上记其姓,余俱忘却。三公且信且疑,独见渠文章爱之不置耳。
万历十六年十月二十三日,宿百户毛俊家,三沐登座,诸弟子求遗教。师曰:惟静惟一,允执厥中。请益。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吾去矣!诸弟子曰:师去乾元观乎?师曰:太虚我家,何必乾元观乎!其意已属之矣。
且观废,遗碑断而为三。一夕,将毁于火,风雨晦冥,雷大作,碑复立,皆有神异。而师复修之,建钵堂伍,左曰香积厨,右曰水云居,堂后小园曰踵息,横列环堂三座,曰妙元、曰若镜、曰若床,东北有静室,名麟溪庵,盖鸿胪丞高君洧所创也。庵后即郁岗之绝顶。观前有庵曰一真,有池曰洗心,大旱不涸,其字非人间笔。池之步伍有古燕洞、八仙石、仙桥屏列其右,名曰微妙洞天。距里许即三吴通衢,行人险阻,乃构茶庵,为远行者憩肩之助,其名曰甘露庵。观之大略如此,愿先生一言以垂永永。
余观三茅所称华阳洞天,金陵地肺,盖天下第一名山,而得道之士若展上公、魏元君者甚众,独以茅氏三真君得名耳。陶弘景、晋之高士也。梁武帝召之不出,大事必访山中宰相。缘于地灵,前后有李明丹井、李含光集虚庵。而观创于宋时,则因真宗祈胤生仁宋,而主教事者,朱自英也。乾元之设旧矣,其待希言而兴乎!
昔伏羲氏画卦始于乾,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元者善之长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天下之动,贞夫一。一者即中也,尧舜之允执是也。道人临终而语精一,所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是也。悟道一编,孔门洙泗之教,孟轲氏七篇之旨也。其有得于乾乎?有得于元乎?希言深于《易》者也,儒而道,道而仙,吾安能窥其际哉!王元美比于洪崖、毛仙,又进于柱下,假令质希言于蓬岛,然耶?否耶?江本实、李合坤旨高第弟子,请勒诸石。异代有希言者复出乎,当深感于余言。
万历庚寅秋日。
赐进士第通仪大夫,南京大理寺卿,前应天府尹;敕专管漕务,督理庐、凤、淮、扬粮储提督,四川学政,沔阳陈文烛玉叔撰;门人蔡拱日书丹;句容县县丞陈嘉诏立石,建业朱时修镌。
茅山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西汉时茅氏三兄弟栖居于此,作为历史上三宫五观之一的乾元观,很早就成为上清派大本营的一个重要据点,秦时的李明真人曾修炼乾元观,使茅山道教史又向前推进了好几百年,上清宗师陶弘景隐居乾元观筑松风阁,建宰相堂,奠定了乾元观的基础。唐代茅山宗师李含光受旨在乾元观敕建栖真等道观,宋代茅山宗师朱自英重建乾元观,使乾元观达到鼎盛。由于上清派的逐渐式微,明清之际以阎希言为代表的龙门支派得以在乾元观立足,以新的面目重振乾元观之雄风,独树一帜,开创了乾元观的新纪元。乾元观由上清派的一个重要发源地转变成全真派在江南的一个重要传播中心,在茅山道教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道教之音根据尹信慧道长主编的2012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暨《茅山乾元观与江南全真道》整理而成,原文标题《乾元观及其道派小考》,有删节。作者:何春生,句容市道教协会副秘书长,茅山道教文化研究中心《茅山道讯》编辑室主任,《江苏道教》执行主编)
大家在看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