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内容提要:元代道士雷思齐认为,儒者所重之《周易》 ,其核心思想体现的乃是道家老子《道德经》之意旨。通过对《周易》中的河图、大衍之数的解读,雷思齐认为在虚与实、道生万物、阴阳的对立统一、实践性等方面, 《易》与《老》皆可以贯通,故作为儒家五经之首的《周易》的核心意旨实乃涵老子《道德经》的思想于其中。
关键词:雷思齐 道教 易学
雷思齐,字齐贤,江西临川人。宋亡后,去儒服,称黄冠,独居空山之中,致力于道教理论研究,人称空山先生。曾著《老子本义》、《庄子旨义》、《和陶诗》及《易图通变》、《易筮通变》等书,为当时学界所敬仰。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曾礼请雷思齐为龙虎山玄学讲师,著名高道吴全节由此得为其门下弟子。雷思齐所著之书,大多已佚。唯《易图通变》、《易筮通变》两书,保存在今《正统道藏》太玄部若字号中。两书试图以老子《道德经》来贯通《周易》,认为儒道同源,道教老子的思想实是作为儒学五经之首的《周易》思想之头活水。现试论之:
第一节河图、衍数新释
嗣天师张宗演在《空山先生易图通变序》中说:《道德》数千言,吾教之所独尊,古今未有能废之者。然传注层出,渺茫业惑,莫适指归,徒见多歧之纷纷也。雷思齐嗜学有要,精研是书,探核本旨,为之传释,合儒老之所同,历诋其所导,条分绪别,终始一贯,不翅入老氏之室,避之席以相授受也。其将学是者,终究其说,知其玄之玄而不昧其所向传之将来,庶几于吾教非小补也。据嗣天师张宗演序,雷思齐《易图通变》就其性质而言,仍为阐发老子《道德经》一书而作,不过又借助于易理而已。《周易》为五经之首,历来为儒者所重,然据雷思齐看来,儒者所重之《周易》,其核心思想乃道教老子《道德经》之意旨。雷思齐先儒后道,对此自有心得于其中。
在《通变》两书中,雷思齐通过对河图及大衍之数的解释和分析,来阐发《周易》和老子《道德经》思想的相合之处。雷思齐认为,古之河图,即《周易》八卦的来源,伏羲则河图而画八卦,河图之数及其排列即体现了《周易》八卦自然演化的秩序,所以,雷思齐说:河图,八卦是也。图之出,圣人则之。图之数,以八卦成列,相荡相错,参天两地,参伍以变,皆自然而然。但是,河图尽管在古籍中多有记载,具体应为何物,却众说纷纭。雷思齐以一种变化之后的九宫图为河图(见本论文附录:图二十),认为河图本数,兼四方四维共四十,员布为体,以天五地十虚用以行其四十,故合天地之数五十有五。
《周易系辞传》中有: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雷思齐继承了这个观点,认为天地万物的变化,均有其数理,是循数而变的。以数来概括事物的变化,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同时,又具有外观的精确性。借助于数来表达事物的义理,客观事物处于隐蔽状态,凸显的只是数。雷思齐说:则河图以作《易》,其数之所由起乎?数之起,不过一阴一阳之道而已;《易》道之所以一阴一阳者,不过以奇偶之数互为分且合,以生且成而已。伏羲则河图以作《易》,实则是循数的奇偶变化来进行的。雷思齐说:易有太极,极,中也,一也,中自一也;是生两仪,仪,匹也,二也,匹而二也;两仪生四象一、二、三、四,分之以为四生数;四象生八卦,则六、七、八、九,合之以为四成数也。四生数与四成数中,四奇数为阳,四耦数为阴。阴阳之数的排列,亦很有规律,即四奇为阳,阳虽有生成之异,而各列于四方之正;四耦为阴,阴亦有生成之异,而同均于四维之偏。四奇数为阳,各列于东西南北四方之正位,四耦数为阴,则位于东北、东南、西南、西北之偏位。阴阳奇耦之数相待相生,正位因偏位而立,偏位赖正位以成,故由正生偏,由偏成正,一与三为奇,为阳之生数,而必待于六与八之阴数以为成,二与四为耦,为阴之生数,亦必赖于七与九之阳数以为成也。
在此图式中,五与十,没有自己的实位。按《周易系辞传》: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而雷思齐的河图,生数为一二三四,成数为六七八九,于此中,天数为四,地数也为四,这个矛盾如何来解决呢?雷思齐认为:天数之有五,地数之有十,均合于阴阳之奇偶,而同谓之生成,乃独无所见于四方之位,何也?四象无五,八卦无十故也。因为《周易系辞传》关于生生之易的功用,有一说明: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从这句话中所体现出的事物生成的数理看,是由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而五和十在此生成的过程中,则没有自己实际的位置。河图是事物生成发展的模型图,直接显现事物生发的数理,据此,河图中不出现五与十的位置,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雷思齐认为,五与十虽然在河图中没有实位,却在运转河图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以河图来看,坎以一始于正北,而一五为乾六于西北,坤以二分于西南,而二五为兑七于西,震以三出于东,而三五为艮八于东北,巽以四附于东南,而四五为离九于正南。故阳得五而阴,耦得五而奇,阴得五而阳,奇得五而耦,是生数之所以成,成数之所以生者也。数的阴阳奇耦及生与成的变化,皆有赖于五。同时,坎一巽四而五,故乾六离九而十五也,合之而二十。坤二震三而五,故兑七艮八而十五也,合之亦二十。是一二三四之十成六七八九之三十。故河图之数止于四十,而虚用天五地十而为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也。此即是说,河图之数为四十,因生数坎一(天一)巽四(地四)合为五,成数乾六(地六)离九(天九)合为十五,共二十。生数坤二(地二)震三(天三)合为五,成数兑七(天七)艮八(地八)合为十五,共二十。由此而得出河图之数为四十。河图四十数中,生数五以成成数,此五为虚数,当为天五。成数六七八九如各去其五,余数相合为十,此十亦为虚数,当为地十,它也无实位于河图。有此五、十之虚数,方有四十实数运行于河图中,所以,五与十虽在河图中没有实位,却在运转河图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在《易筮通变》中,雷思齐对虚五为何物,有一说明。按《易纬乾凿度》,道化生万物之前,自身运转还经历了五个阶段,即: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即所谓五太。雷思齐说: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购买气者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故曰易也。易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是说也,重见于《易纬》之《乾凿度》,亦固谓然也。由是而观,则易之有太极,而太极者,特浑沦之寄称尔。浑沦而上,既有谓易、谓初、谓始、谓素,凡四其称,而至于浑沦而五,故以浑沦为太极,是之谓五太也,是则太极也者,既先含其五于中矣。《周易系辞》一方面认为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一方面又说大衍之数五十,对此,雷思齐认为: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而大衍之数乃五十者,既虚其太极已上之五,而取用于五十之妙也。虚五即太极,太极浑沦涵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为五,此五为虚,代表道生万物之前的道的存在状态。而大衍之数的演变过程,乃是道生万物的过程,因此,天地之数和大衍之数有所不同,天地之数为五十五,而大衍之数为五十。
从筮法上讲,大衍之数的衍化,是道生万物的摹拟。五十数中,先尊其一作为道之化身的太极,以一数运转其余四十九数,以体现道生万物。那么,大衍之筮法与河图是什么关系呢?雷思齐认为:大衍之五十,先尊其太极不用之一,以为生生之本,而其用四十有九者,盖由之二,其以生两仪,是分而为二以象两,又参其一以为三才之道,是挂一以象三,一复四其为四象,则北南东西之判,冬夏春秋之序,水火木金之位,莫不由是以著,则所以揲之以四以象四时者也,而河图之数所以四十者也。(雷思齐著《易筮通变》卷下,《衍数》,《道藏》第20册,第330页。)大衍之数五十,挂一为太极,此太极之一分二象两仪,揲三象三才之道,*=四以为四象,一二三四合为十,此十为虚,亦代表太极之道,而所剩四十数,即河图之实数。所以河图之实数应为四十,以虚五、虚十行其中而成大衍之数五十和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河图以图式来摹略道生万物的过程,而筮法则以蓍草之数的分合来完成同一过程,故而河图之数实则和大衍之数、天地之数相一致。
第二节 河图、衍数与《道德经》
雷思齐的河图及大衍筮法,区分数的虚与实,这个思想源出于老子《道德经》。在《道德经》中,道是一种不可言说的境界,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及概括力,所谓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一章,此下引《道德经》,只注章节名)、道隐无名(四十一章)等,但道生万物,却是具有可观感的具体实象。如何使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恍惚之道成为现实,必须经过一系列的中介,通过一系列的感性显现,故而道又离不开具体形象和情境,所以道是实与虚的对立。如何表达这种对立呢?雷思齐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即在河图及筮法中,五与十均处于虚位。以象征那不可言说之道,而其它实数实有赖此五、十之虚数,方能生成和衍化。虚数推动实数衍化的过程,即是道生万物的过程的摹略。
雷思齐的河图及筮法,一方面继承了《道德经》道生万物的思想,另一方面,又将道生万物的具体演进设计为一个程序。在河图中,生数一二三四,以虚五运生于其中,产生六七八九之成数,然后一六相应,二七相应等等,构成一个世界形成的模式。在筮法中,太极之一分二,揲三,*=四,成一切卦,象征世界万事万物。就其指导思想而言,仍然是老子道生万物的思想,但在《道德经》中,只提供了一种思维向度,至于道生万物,具体如何演变,操作程序怎样,则显得不太明朗。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三十四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五十一章)等等,都具有一定的模糊性。雷思齐的河图及筮法,用简单明了的图式及蓍数来形象地让人感知道生万物、及万物中皆有道的存在的思想,河图与筮法,其实质体现的是一种象思维与数思维,这种思维相对于那种玄之又玄、绝相超宗的体验哲学而言,更具有理性的明确规定性。
大家在看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