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摘要:峨眉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但最初并不是作为一座佛教名山而存在的。在远古时期大山崇拜情结作用下,华夏先民赋予了峨眉山以神奇的功能,使其承担、分有了神话传说中的昆仑神山的功能,其仙山形象逐渐明晰。汉代张道陵在鹤鸣山创立道教后,峨眉山逐渐归入道教洞天福地谱系,在《云笈七籖》中被称为道教第七洞天,成为一座道教仙山。两宋以降,峨眉山佛教勃兴,道教式微。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峨眉山仍处于佛道共存的格局。
关键词:峨眉山;昆仑山;道教;佛教
峨眉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也是僧俗两众所共仰的普贤菩萨道场,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界都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纵观峨眉山佛教近两千年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峨眉山最初并不是作为一座佛教名山而存在的。远古时期,神话人物迷离其间;东晋以前,道教仙人缥缈其中。这些都无疑增加了峨眉仙山的神秘色彩。本文试结合中国人传统的大山崇拜心理以及古代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昆仑神山形象,尽量给出一个准确的历史定位。
一、大山崇拜与昆仑神山
1.大山崇拜情结
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华夏文明是大山大河文明的代表形态,先民很早就形成了以大山崇拜为中心的自然崇拜文化,而大山崇拜的表现方式和思想载体便是大山祭祀文化。
人类在原始社会中的最初宗教形态大都以自然崇拜为基本特征。最早的人类,恐惧于他们四周所发生的狂风、暴雨、地震、雷电等激烈的自然现象,只有匍匐在地球上战栗地接受某种莫名的巨大力量所赐予的这一切。于是,万物有灵论应运而生,而郁郁苍苍的高山最容易被神话成为万物之源:
山,产也。言产生万物。[1]卷7《释山》
山,宣也。谓能宣郁气,生万物也。有石而高象形。[2]第九篇
《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人文神话地理专著,据袁珂研究,书中有山,名,日月所出入(者)也这一类似句式出现多达六次。把山作为日月出入运行的根据和动力,这大概是华夏文明的特色,其中无疑传达出了华夏先民的大山崇拜情结。随着远古文明的发展,五帝之一的颛顼帝实现绝地天通,上古民神杂糅的万物有灵的淫祀状态被打破,大山崇拜逐渐演变成著名的五岳崇拜观念。《史记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4]第二西山经
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山名不死之山。[4]第十八海内经
通过上述几段引文,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其一,昆仑山在西南方位,是帝之下都、百神之所在,也就是上帝设在人间的行宫,人神距离最为接近的地方,上帝和百神就居住在这里。
其二,昆仑山万物尽有,并且有不死树、不死之药等各种神奇之物,食之或可辟水(即御水,道家有辟谷之说,故说辟水),或可长生,这无疑直接传达出了华夏先民的大山崇拜情结。
其三,昆仑山作为天地交汇处、人神沟通点,是完全超然于尘世之外的,并非普通人可以企及,有人面虎身、虎齿豹尾的西王母负责守卫。这里的西王母形象还不是后世与穆天子相会时的形象,也不是《西游记》中的天后地位,其级别更近于是昆仑众神之一。
其四,从理论上说,凡人若从这座山爬上去,应该就到了天堂般的神界,昆仑山也就具有了人类所梦寐以求的天梯的功能。所以,后出的《淮南子》一书中进一步发挥了《山海经》中的说法,并把昆仑山从天上拉向了人间,使其特有的神性具有了人性,并为人们作出了登之效果的具体描述:
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5]卷四地形训
其实,不能把昆仑山视为一个具体的地名,而只应看做是一个神话概念,它在更多意义上是一座思想中的神山,主要是象征意义。现实中也很难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对象,它并不是今天青藏高原上的昆仑山或喀喇昆仑山(黑昆仑)。古书所谓昆仑山,方位虽为西南,但不是一个确切的地理位置,概以今之昆仑山脉为始,及于喜马拉雅山、帕米尔高原一带的总称,甚至包含了青藏地区。
可以说,昆仑山是先民大山崇拜心理在《山海经》一书上的具体发挥,这里的昆仑山的地位已经远远高出五岳的分权职守,是大山崇拜的终极代表,成为百神之所聚、万物之所出的源泉了。中国许多神话研究者据此把中国神话说成是昆仑神话系,诚为不刊之论。
二、昆仑神山与峨眉山
峨眉山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在成都平原西部拔地而起,直冲云霄,气势雄伟,共由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四峨山等四座山脉组成。峨眉山在海拔上远高出五岳,山势雄伟,虽不能与昆仑山的地位相侔,但历史上的峨眉山确实分有了昆仑山的形象和功能。
首先,它们都地处西南边陲。我国上古神话的宇宙观往往是与中的概念相关联而展开的,认为整个宇宙分为天神、世人、地鬼三个世界,三界由一个中心轴或宇宙山联通在一起。这个所谓的轴必定位于世界之中心,乃日月所出入者,故又泛称为天柱、地脐、宇宙山、昆仑山等。中岳嵩山虽为中国之中,但非天地之中。《山海经于阳平山得尸解仙道。[14]卷28
其二,张道陵得道于峨眉山,以峨眉山为中心的区域是道教的最早发祥地。唐代大白马寺僧玄嶷所著《甄正论》,是著名的三教关系专论,也是对道教的批判书,其中说张陵于峨嵋山修道证果。该书卷上云:
后汉末蜀人张道陵自云于峨嵋山修道证果,老子从紫微宫下降,授道陵天师之任及符禁章醮役召鬼神之术。[15]第五十二册甄正论
其实,鹤鸣山与峨眉山相距不过百余公里,同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是盆地到高山的过渡地带。无论上述哪种观点,都同样证实了道教初创时期,峨眉山即已被列入仙山谱系之中,成为重要的一治。
大家在看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