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玄门道教|符咒大全 >> 道教文化 >> 浏览文章

略谈道教“全真正韵”的传承与拓展

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全真派是于金元时期兴起的一个最大、最主要的道教宗派,该派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以识心见性和性命双修为根本,以不娶妻室、不茹荤腥和提倡自身炼养为主要的宗教生活内容。其创教后深得庶族、儒士和文人的拥戴而发展迅猛且影响广大。全真派音乐作为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与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紧密相联,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全真派道士的崇道追求和审美气质,保存了大量古代宫廷音乐活的因子,于今具有极其珍贵的音乐史料价值。

与历史悠久的道教正一派相比,始于金元之际的全真派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道派。这种承上启下的延续和严格的修行宗旨,使全真派音乐在历史长河中传承自成一脉,少受外界干扰,在音乐风格上体现出主体的稳定性和相对的灵活性特点,本文仅就此作一探析。

自从王重阳创立道教全真派并建立十方丛林制度以来,全真派教规十分严格,全真派道士墨守成规、虔诚专一,尤其是全真派道内的十方丛林更是如此。全真派道士须按全真宗旨,依科阐事和修行演法。各地的全真派宫观由此逐渐形成了严格统一的仪轨和相对规范的科仪音乐,并以全真正韵为范本。全真正韵为全真派音乐传承的稳定和统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于全真正韵的创始,目前尚无文献考,但不少学者对此也作过一些探讨。闵智亭道长认为:全真韵的形成与宫观封闭式的口口相传有关,其源承宋时或者更早[[1]]。甘绍成先生则认为:全真正韵形成于金代,已经历了七百多年的历史[[2]]。而蒲亨强先生提出:全真正韵当在宋元年间即有之。一是因为全真正韵中绝大多数曲目和唱词已见载于宋元科书;二是因为元时全真各地宫观设有夜坐制度,各大宫观还设立讲筵传授经典,并在全真丛林专设韵学教授十方经韵[[3]]。孙凡副教授认为:全真正韵是在继承并发展了唐宋宫观道乐的传统,从全真的教理、教义出发,在本教派的宗教哲学思想及审美情趣的基础上,于全真道科仪法事的长期实践中,吸收其它传统音乐之长,逐步创编、累积而成的[[4]]。笔者以为,全真正韵形成于金元交替之际,是全真派在长期的科仪活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个性和体系,并衍化成为各地全真派宫观所通用的科仪音乐。

现流传的乃是清代后期(1906年)贺龙骧、彭瀚然在四川成都二仙庵重刊《道藏辑要》中的《重刊道藏辑要全真正韵》,即明《正统道藏》之外的一部附当请谱式的全真派道教经韵。该辑只在经文右侧注有当(铛子)、请(镲),鱼(木鱼)等法器演奏的状声字,并用圈点注明板眼记号。但这种谱式未标明旋律腔调,只是以当请作为声韵乐拍的长短与速度的控制,没有学过经韵的,没法照本诵唱,还需依靠师傅的口传相授。由当代高道闵智亭道长传谱,由武汉音乐学院道教音乐研究室录音、记谱、整理出版之《全真正韵谱辑》,收有全真派常用经韵53首,从而为丛林道众提供授受之本。

十方韵作为全真派科范仪式的重要音乐形式,实际上是人文雅士的思想观念、文化意识、理想追求和音乐审美的反映。首先,十方韵中的经词,是人文雅士参与创作的。其内容遵循性命双修、成仙证真的宗教信仰和识心见性、除情去欲的修行指南,倡导一种清静无为、济世利民的基本教义,所以在词格的形式上,以语言精炼、形象鲜明、句格规整而形成其特征,展现出儒士之风;其次,十方韵作为仪式韵腔的范本,起着烘托宗教氛围,渲染法事内容的作用,并贯串于科仪之始终。由于各项科仪都有着严谨的程式,因此韵腔在曲调与运用上也有一定的程式性特征;第三,十方韵的板式组合上亦有一定的规律。以往全真派的十方丛林宫观,对道众运用日诵科仪音乐要求甚为严格,部分入道修行不久的年轻道士,课诵音乐的要领需要一定的时日和悟性方能掌握,故道门中亦有澄半年(即学习日诵科仪音乐至少需要半年时间)和道士好当,怕的是铃琅振响之说。如今,全真派道乐所采用的韵板,即当请板(即铛子、小镲音响的谐音字),是在咏唱韵腔时,作为伴奏、间奏、尾奏的形式。它的节奏、板式、组合及用法都有一定的规律性。

以往全真派道乐多为口传心授,使其音乐旋律在总体风格上,除具有悠扬飘逸的神情外,还具有不少纯朴幽深、典雅神秘的意味。其早晚坛课诵音乐,从曲名、型态、风格特征等,体现出一种纯正的道教音乐类型,保存了道教音乐中传统的曲调,且某些旋律仍与宋明时期的琴曲有着密切的对应关系。这使我们在聆听各地全真派早坛功课和晚坛功课音乐时,总会明显地感受到稳定统一的音乐风韵。现举北京白云观、西安八仙宫、四川青城山、成都青羊宫、湖北武当山、武汉长春观和湖南衡山等地的全真派早坛功课内容及其音乐对照列出,不难看出分布各地的全真派宫观早坛功课的结构和程序,它们在总体上是趋于稳定一致的,经韵的运用具有一定规范性。

1部分名山宫观全真派早坛功课对照表[[5]]

名 山

宫 观

神咒部分

诵经部分

诵诰部分

韵腔部分

《净心神咒》、《净口神咒》、《净身神咒》、《安土地神咒》、《净天神地》、《祝香咒》、《金光神咒》、《玄蕴咒》

《清静经》、《消灾护命妙经》、《玉皇心印妙经》

《玉清宝诰》、《上清宝诰》、《太清宝诰》、《玉帝宝诰》、《天皇宝诰》、《星主宝诰》、《后土宝诰》、《南极宝诰》、《北五祖宝诰》、《南五祖宝诰》、《七真宝诰》、《普化宝诰》

《澄清韵》

《举天尊》

《双吊挂》

《提纲》

《小启请》

西

《净心神咒》、《净口神咒》、《净身神咒》、《安土地神咒》、《净天地解秽咒》、《祝香咒》、《金光神咒》、《玄蕴咒》

《太上君说常清静消灾护命妙经》、《禳灾度厄真经》、《玉星心印妙经》

《玉清诰》、《上清诰》、《太清诰》、《弥罗宝》、《天皇诰》、《星主诰》、《后土诰》、《南极诰》、《雷祖诰》

《澄清韵》

《举天尊》

《提纲》

《吊挂韵》

《小启请》

《净心神咒》、《净口神咒》、《净身神咒》、《安土地神咒》、《净天地解秽咒》、《祝香咒》、《金光神咒》、《开经玄蕴咒》

《清静经》、《消灾护命妙经》《禳灾度厄真经》、《玉星心印妙经》

《玉清诰》、《上清诰》、《太清诰》、《弥罗宝》、《天皇诰》、《星主诰》、《后土诰》、《神霄诰》、《北五祖诰》、《南五祖诰》、《七真诰》、《北普化诰》

《澄清韵》

《举天尊》

《提纲》

《双吊挂》

《大启请》

《小启请》

《净心咒》、《净口咒》、《净身咒》、《安土地咒》、《净天地咒》、《祝香咒》、《金光咒》、《玄蕴咒》

《太上洞玄灵宝救苦拨罪妙经》、《元始天尊说生天得道真经》

《玉清诰》、《上清诰》、《太清诰》、《玉帝诰》、《天皇诰》、《星主诰》、《后土诰》、《南极诰》、《北五祖诰》、《南五祖诰》、《七真诰》、《普化诰》

《澄清韵》

《举天尊》

《提纲》

《吊挂韵》

《大启请》

《小启请》

《净心神咒》、《净口神咒》、《净身神咒》、《安土地神咒》、《净天地神咒》、《祝香咒》、《金光神咒》、《玄蕴咒》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太上洞玄灵宝升玄消灾护命妙经》、《太上灵宝天尊说禳灾度厄真经》、

《高上玉皇心印妙经》

《玉清宝诰》、《上清宝诰》、《太清宝诰》、《玉帝宝诰》、《天皇宝诰》、《星主宝诰》、《后土宝诰》、《南极宝诰》、《北五祖宝诰》、《南五祖宝诰》、《七真宝诰》、《普化宝诰》

《澄清韵》

《举天尊》

《吊挂》

《香供养》

《净心神咒》、《净口神咒》、《净身神咒》、《安土地神咒》、《净天地神咒》、《祝香咒》、《金光神咒》、《玄蕴咒》

《太上君说常清静经》、《消灾护命妙经》、《禳灾度厄真经》、《玉皇心印妙经》

《玉清诰》、《上清诰》、《太清诰》、《玉帝诰》、《天皇诰》、《星主诰》、《后土诰》、《南极诰》、《北五祖诰》、《南五祖诰》、《七真诰》、《普化诰》

《澄清韵》

《举天尊》

《提纲》

《吊挂韵》

《小启请》

《净心神咒》、《净口神咒》、《净身神咒》、《安土地神咒》、《净天地神咒》、《祝香咒》、《金光神咒》、《萨祖咒》

《太上君说常清静经》、《消灾护命妙经》、《禳灾度厄真经》、《玉皇心印妙经》

《玉清诰》、《上清诰》、《太清诰》、《玉帝诰》、《天皇诰》、《星主诰》、《后土诰》、《南极诰》、《七真诰》、《道姥诰》

《澄清韵》

《举天尊》

《提纲》

《双吊挂》

《小启请》

全真派之所以在音乐上具有以上特点,总的来说是与其宗教义理有关。全真派道士注重清修、静养与住观修行,并在日常宗教生活中通过诵经、拜忏来达到修身养性和悟道证真。所以他们在十方韵的传承上严行准规,不随意更改,其音韵虽经几百来年的传承,至今在音调、诵唱风格上仍保持着古风遗韵,全国各地的全真派宫观现今流传的道乐也可说明这点。同时,由于修持的需要,所采用的音调朴素、自然,行腔走板规整、有序,使用乐器较为单一,这些都与全真派道士追求的清静自然、澹泊宁静的宗教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可见,严谨统一的传承方式和清规戒律的严格定制,使得全真道音乐嫡传有序,彰而不乱。

全真派道乐在长期传承的过程中,也与我国各地丰富多彩的民间俗乐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座落于全国各地的全真派宫观,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必然以当地地的民风、民俗、语言习惯和民间音乐纳入到斋醮科仪中。于是在音乐上,为顺应斋主要求与宣教布道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和调整原有的音乐形式,适应当地民众审美情趣,达到群众喜闻乐见的效果,从而使得一些地方的宫观,在长期的宗教活动中形成了地域性特色的经韵音乐,因而在十方韵的传承中又有所拓展,如出现了北京韵、崂山韵、广成韵、东北韵、武当韵等。这些均是十方韵与当地民间俗乐相结合的产物,道内习称地方韵。如崂山韵,它以十方韵为主体,但又与胶东一带地方语言联系紧密,所以除与十方韵有着大体相同的共同特征外,又独具地方风格。崂山韵经韵音乐的唱诵以内坛中运用为主,从音乐风格上看,总体上仍然和十方韵近似,但又与地方音韵相结合而形成了《崂山吊挂》、《崂山步虚》等,具有十分鲜明的地方色彩。尚有不少经韵,其演唱风格、旋法特征及结构特征上,均具有浓郁的胶东地方风韵。据崂山道士的传述,现在运用于殿堂之上的十方吊挂一韵,相传为西汉时崂山太清宫创建人张廉夫由江西来崂山时带到太清宫的。后道教祖师七真之一的刘长生在太清宫创立随山派后,崂山随山派用的吊挂便采用此韵,而不采用崂山吊挂。由于此韵来自江西,崂山各宫观称该韵为

南韵,且说这首韵与古时龙虎山等宫观所用的曲牌相同,故又称十方韵吊挂[[6]]。广成韵又称南韵,为清代流行于四川的一种地方韵,主要为与民间结合较多的行坛道士所用。东北韵是吸收东北地方戏曲二人转及其他东北民间音乐的营养,重新为经韵创作的新经韵。东北韵的唱诵,以演唱为主,同时以鼓、截钟、木鱼、磬、铛、钹等法器伴奏。其韵腔的乐句衔接连贯,句间均以衬词或过渡性曲调填充;调式多样,不仅五个调式(宫、商、角、徵、羽)全用,而且还存在调式交替现象;一曲多词、一词多曲普遍;衬词使用占较大的份量,与东北民间音乐有着不少共同因素。当然作为宗教艺术,它们之间在心理素质、感情内涵、艺术形式和表现方法上亦有相当大的差异,从而形成了自身独立的艺术风格与特征。而武当韵的来源比较广泛,既保持有古代音乐素材,又渗透着当代音乐特征;既有本乡本土的音乐特点,又具有其他各地的音乐性格。但其本质特征最突出地体现在受地方民间音乐影响而形成的地方性[[7]] 。武当韵的音乐表现顺应了中原、鄂西北一带人们的审美情趣与要求,属长江以北的乐调;同时在旋律色彩上,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的特点;并且还采用了部分地方戏曲曲牌及音调,吸收了戏曲唱腔音乐的某些成份,使之形成具有特色的道教音乐。北京韵也是在保持十方韵总体风格基础上,吸收了北京地区不同时期的民间音乐因素发展而成。可见这些地方韵均是稳定统一的十方韵在与各地民间音乐的结合中所体现出的相对灵活性所致。

以上所述十方韵与地方韵的关系,从一定层面上反映出全真派道乐在历史的传承过程中具有相对灵活的一面。此外,现今一些名山的全真派宫观道院,一些年轻的全真派道士在演绎道教经忏科仪时,有时也往往会根据自身的理解和审美情趣,在原有传统的经韵基础上进行一些变化和发展;有时也会根据科仪对象的不同和坛前善男信女的诉求,对原有音乐进行一些加工和改变,以满足斋客各自意愿等等。这些客观上都促使全真派道乐在稳定发展的过程中也表现出相对变化的个性特征。

作为道教音乐重要组成部分的全真派道乐,它总要适应社会的需要而不断变化与发展。所以全真派道乐在传承过程中并不是一种绝对封闭的状态,它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丰富与发展。

全真派独特的宗教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加上严格的道门戒律和丛林规制,致使全真派道乐的传承相对封闭和缓慢,这客观上使全真派道乐保留了许多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基因,成为我国原生态音乐文化的特殊载体。如湖北省武当山宫观道乐以其稳定的传承和有效的保护,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国以全真派为主体的第一座入选名录的道教名山。所以,全真派宫观道院所展示的那种古朴、典雅风格特征,是我们逆向探寻传统文化本源的一个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全真派道乐是为全真教旨服务的,因此其传承的稳定性与发展中的灵活性是相对而言的,都并非是一种绝对的状态。作为全真派道乐的本质,其十方韵传承的稳定性是其主体,而其地方韵则是在十方韵基础上的拓宽与发展。因此,当代道教在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在保存道乐传统风格的同时,也必须寻求新的生长点,才能与时俱进并与社会和谐相处。作为道教艺术表现形式的道教音乐,也要随着人们生活世界的变化,来调整新时期的演乐功能,并不断地丰富与创新,既要保留传统道教音乐的主体风格,也要有所前进。在革新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从而丰富道教音乐内涵,创新道教音乐形式。全真派十方韵的传承与拓展,即是传统与现实、宗教与民俗的有益结合。


[[1]]史新民主编:《全真正韵谱辑》闵智亭序,(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1年。

以上就是略谈道教“全真正韵”的传承与拓展的全部内容。更多道教文化资讯,请关注玄门道教|符咒大全道教文化资讯频道!(http://www.tkpao.com/fuzhou/daojiaowenhua/6518.html)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