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摘要:黄帝九鼎丹是道教早期最重要的三种大丹法之一,《正统道藏》保存其两种文献,一为《九转流珠神仙九丹经》,二为《黄帝九鼎神丹经诀》。本文详细梳理了《九鼎丹经》的源流,提出以下主要观点:(1)《流珠经》撰于西魏时北方地区;(2)《九鼎丹经诀》卷一是一个包含多种《九鼎丹经》传本的综合文本,除撰者注释以外,其余内容并不就是古本《九鼎丹经》,而包含有晚出内容;(3)九鼎丹歌文撰于汉末三国时期;(4)《九鼎丹经》在东汉时撰于北方滨海地域的齐地或近齐地区;(5)葛洪所据《九鼎丹经》乃左慈所传古本。
关键词:黄帝九鼎神丹经黄帝九鼎神丹经诀九转流珠神仙九丹经九鼎丹隐文诀葛洪
引言
《黄帝九鼎神丹经》(以下简称《九鼎丹经》),现存文献最早见于晋葛洪(二八三三六三)《抱朴子内篇》着録引用。关于此书的来历葛洪如是说:昔左元放于天柱山中精思,而神人授之金丹仙经,会汉末乱,不遑合作,而避地来渡江东,志欲投名山以修斯道。余从祖仙公,又从元放受之。凡受《太清丹经》三卷及《九鼎丹经》一卷《金液丹经》一卷。余师郑君者,则余从祖仙公之弟子也,又于从祖受之,而家贫无用买药。余亲事之,洒扫积久,乃于马迹山中立坛盟受之,并诸口诀诀之不书者。江东先无此书,书出于左元放,元放以授余从祖,从祖以授郑君,郑君以授余,故他道士了无知者也。洪又云该书另有祭图法一卷。根据葛洪所述,九鼎丹与太清丹、金液丹乃中国炼丹术早期最重要的三种大丹法。
九鼎丹托名于黄帝,系附会篡改汉代颇为流行的黄帝铸鼎于荆山而仙去的传说。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齐地方士公孙卿云: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既托名于黄帝,表明该丹法具有至高地位。《周易参同契》曾提及九鼎丹,其下篇云:惟昔圣贤,怀玄抱真,服炼九鼎,化迹隐沦,含精养神,通德三光。五代彭晓注曰:魏公谓三皇修九鼎丹而服食,致含精养神,通德三光,化沦无形,以为神仙,宾于上帝。宋陈显微注更云:魏君虑世人不达,故又指古之圣贤怀玄抱真,莫不服食九鼎,通德三光。梁时陶弘景(四五六五三六)欲炼丹,所举丹法之首即黄帝九品九丹。
然而,葛洪之后《九鼎丹经》并未得到广泛流传,其丹法知之者寡。至中唐,梅彪甚至认为它已经失传,《石药尔雅》(撰于八○六年)卷下论诸大仙丹有名无法者位列其首的便是黄帝九鼎丹。这当然是一个误会。事实上,从南北朝至唐,九鼎丹法一直流传不絶。如《太平御览》卷六百七十一引《登真隐诀》,述太极真人九转还丹法,其中提到九鼎丹,云昔黄帝火九鼎于荆山,《太清中经》亦有九鼎丹法。陶弘景在茅山建药屋静院时甚至发现了前人合九鼎丹的遗物:《登真隐诀》云:昔李明于此下合九鼎丹以外玄洲,发掘基址,屡得破瓦器,乃其旧用。又如孙思邈(约五八一六八二)《太清丹经要诀诸丹目録三品》记神仙出世大丹异名十三种,其首即为黄帝九鼎丹,并说右诸大丹等,非世人所能知之。今复标题其名,记斯篇目,而终始不可速值也,是以其间营构方法,并不陈附此。其有好事者,但知其大略也。此外,还有少数丹经引述过《九鼎丹经》的内容。总之,尽管九鼎丹是所谓非世人所能知之而流传不广的大丹,但其丹法并口诀还是被载于典籍流传下来,《正统道藏》便保存有两种九鼎丹文献,一为《九转流珠神仙九丹经》,二为《黄帝九鼎神丹经诀》,以下分别论之,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九转流珠神仙九丹经》与九鼎丹法
《九转流珠神仙九丹经》(以下简称《流珠经》),二卷,题太清真人述。《通志艺文略》着録,作二卷,但不题作者。唐代道经《道典论》卷四有引述,作《真人流珠九转神仙九丹经》,其文云:真人曰:服九丹令人神仙度世,长生久视,长服之寿万世。九丹者,九道也,九方也,治之各自有道,治九丹凡一法也。第一之丹名华丹,第二之丹名神符丹,第三之丹名神丹,第四之丹名还丹,第五之丹名饵丹,第六之丹名宜丹,第七之丹名深丹,第八之丹名伏丹,第九之丹名寒丹也。另一部年代不明的道经《上清道宝经》云:九丹者,九道,如九方也,服之寿万世。第一丹名九华,第二神符,第三龙丹,第四还丹,五饵丹,六瑓丹,七深丹,八伏丹,九寒丹。真人流珠九转神仙九丹经。以上二书所记九丹名称与《流珠经》不尽相同,后者眶字阙笔,知其源于宋本。
《流珠经》的内容可以分成四部分:第一为卷上前阙九丹歌文,第二为歌文注释,第三为九丹作法及功效,第四为卷下篇末所附诸神仙方(包括饵雄黄方、真人神水法、合药用仙人鳯纲法、吕恭起死方、采服芝法、淮南神仙方),其中第二、三部分混合在一起,第四部分与前三部分无直接关系。经中九丹名称分别为丹华、神符、神丹、还丹、饵丹、炼丹、柔丹、伏丹、寒丹,与葛洪所言九丹名称完全相同。该经卷下云:九鼎者,九丹也。又《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十二云,黄帝九鼎神丹第一之法名曰丹华,复有一名号曰流珠九转。同书卷二十引《九鼎丹隐文诀》云,九丹第一之丹有二名,一名流珠九转,二名丹华。根据以上信息可以断定,《流珠经》所述九转流珠丹法即九鼎丹法。
《流珠经》的编撰年代不甚明确。陈国符先生根据九丹中第一、二、三、六丹及总论之歌文,认为其用韵有两汉例,有东汉例,有西汉例,故断定歌文当于西汉末东汉初出世。又据经中解曰一段所用四地名荥阳、河南、洛阳及颖川郡的设置时代,认为此解乃西汉至隋代人所撰,具体不能确定。孟乃昌先生则认为,歌文撰写应在《神农本草经》之后、《本草经集注》之前,注文则较陶弘景为晚。关于《流珠经》中歌文的出世时代我们留待下文再讨论,这里先分析《流珠经》的编撰时代。
《流珠经》题太清真人述。又经中有三五之名(磁石、铅属太阴,位在子,其数一,丹砂属阳,位在午,其数九,雄黄属土,其数五,故曰一五九,凡十五,故真人名为三五。),此隐名见于《抱朴子内篇》所引《太清丹经》而不是《九鼎丹经》:合之当先作华池赤盐艮雪玄白飞符三五神水,乃可起火耳。以上两点皆表明《流珠经》与太清经传统有关,反映出该经编撰时代较晚,因为九鼎丹法与太清丹法在葛洪时尚泾渭分明,其后二者关系渐趋复杂,出现九鼎丹法掺杂太清丹法的现象(关于这个问题的详细讨论见下文)。至于更具体的判断依据,仍需从地名入手来寻找。
《流珠经》歌文注释和丹法部分提到的地名不多,如第一丹解曰中的土釜荥阳、河南、洛阳及颍川郡者,以及第三丹的真雄黄、雌黄皆出正阳武都,武阳亦有雄黄。按武阳出雄黄未见他处记载,此地名在唐前出现多次,根据中古以前雄黄的出产地域推断,此武阳当为西魏所置武阳郡,属武州,治所在葭芦县(今甘肃武都县东南七十里白龙江东岸),北周时郡县并废。而此武都当为西魏所置武都郡,同属武州,治所在石门县(今甘肃武都县西北四十里石门乡,一说在今武都县东南),北周改为永都郡。至于解曰中的荥阳、河南、洛阳及颍川亦当为同时期郡名,全都位于北方地区,与《抱朴子内篇》惟云南方土釜同理,皆源于南北分割之故。根据以上地名分析推测,《流珠经》应撰于西魏时北方地区。《隋书经籍志》着録有《真人九丹经》一卷,疑即此书原本。
至于《流珠经》卷下所附诸神仙方,葛洪与陶弘景多有引述,可知其渊源较古。如饵雄黄方在《抱朴子内篇仙药》中的雄黄饵服法中有提及,但系本经方法的概括。合药用仙人鳯纲法在葛洪《神仙传》有记载,内容为本经法之节略。吕恭之事亦见《神仙传》,但内容不同。此方中有桂三种者一句,按《本草经集注》桂条云:案《本经》唯有菌桂、牡桂,而无此桂,用体大同小异,今世用便有三种,以半卷多脂者单名桂,入药最多,所用悉与前说相应。《仙经》乃并有三种桂,常服食,以葱涕合和云母蒸化为水者,正是此种尔。又菌桂条云:《仙经》乃有用菌桂,云三重者良,则判非今桂矣,必当别是一物,应更研访。据此疑三种可能为三重之误。采服芝法部分内容同《抱朴子内篇仙药》记载。淮南神仙方中的陈永伯之事见葛洪《神仙传》,惟文字略有差异。本经云生地黄出渭城,而《本草经集注》干地黄条陶注曰:生渭城者乃有子实,实如小麦。淮南七精散用之。淮南王七精散,即本经之淮南神仙方。
《流珠经》九丹歌文注释详略不一,且部分歌文或与注释混淆难以区分,或无注释,因此已无法完全恢复歌文原貌。今在陈国符先生工作的基础上,将明显为歌文的句子摘録如下:
婚亲多。道士持戒游五都。其子四千金银加。子明炊妇与赤炉。用口牙如黄真多。蒸覆柔筩中如巴。子明惶悸内怀河。邻里雄黄及丹砂。转相和解谢其家。牡蛎赤石使不邪。雪霜紫色若葱华。后乃相听两性和。日暮肠动应感加。夫妻共戏色忽华。阴阳以会乐不过。即日生子如积沙。铜羽次药土龙和。化金银水一斤一铢慎无多。食如黍粟飞相过。坐知天地远见他。忽然万里渡江河。以龙为马云为车。时入天门见大家。身比日月在欲何。尽见贤圣相对罗。灵龟骈鹅神虾蟇。伯牙鼓琴玉女歌。青腰起舞悲相和。但独烦冤当奈何。身遂服食神丹华。邪气不害疾不过。幸得度世吉无他。
真人曰:第二之丹名神符。本生太阳河伯余。其子四千相与俱。河上姹女诚独姝。娥眉白易如明珠。长沙好砂色由由。少小贞信不用夫。东西南北父母俱。身不玷污清若珠。好待贤士相待须。勇悍敢语言若书。安心怀能才有余。不校人女妄吹嘘。子明媒之使共居。与不相听欲上书。后复会面神丈夫。子明迫之用赤釜。后竟相听色由由。四时生子若神庐。五色光颜厚寸余。和以黄戍复如初以行水上足不濡
真人曰:第三之丹名神丹。五色参差诚可观。本自正阳武都间。洁浄白面又大神。常得贤士两万钱。面色较好□目燔。晨昏夜暮止名山。方士劫之不敢焉。取下土石服之系之皆大神。子明合会使相亲。雄雌合得火飞精。善涂其际致令坚。取上飞雄雌黄精。和以龙膏物相因。食之不死寿万年。坐使诸神奴婢鸡狗皆可仙。凡人服药亦皆然常居石室依名山。能得神丹皆升天。百官鸡犬青云间。世皆历盛去甚难。
真人曰:第四之丹名还丹。男子兄弟通九人
真人曰:第五之丹名曰饵丹。本自长沙武陵士。太一旬石朱氏子。子明媒之与贤士。神爵子。服之不久三旬日。万神侍从皆事已。玉女青腰皆可使。
真人曰:第六之丹名炼丹。所出微妙诸神仙。乃出蛮夷巴越间。目如珠光口如丹。贤者不取人民间。飞流八石三旬间。子明和调令可丸。小火以泥涂釜际。八石当飞如雪霜。和以龙膏物相因。亦可服食黄白成。诸神敬诺听己言女子服之亦飞仙作药不食糖苦捐。如身涂污去之难。
真人曰:第七之丹名柔丹。圣人斋戒成大神。当求河女以为姻。与铅合精作金银。转相成就生子孙。
八十一首由一丹。能得之者升太清。因火变化药自然。物类相使转相因。水火之道最甚神。曾祖九族水为先。金木合符夫妻身。日月星辰托阴阳。谓精集会火为王。姓为陵阳字子明。攻击胡虏诛豪强。延及巴越侵豫章。四夷来降合中央。三阴相制柔胜强。青龙白虎东西翔。鳯凰朱雀赫瞳瞳。黄金之楼十二重。中有玄武神龟倡。五彩为帷覆玉房。真人御之升九皇。游遨太清及明堂。精华踊跃如雪霜。能知此药为仙王。
大家在看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