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玄门道教|符咒大全 >> 道教文化 >> 浏览文章

黄信阳:老子万物一体思想视野下的人与自然共

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一、生态环境问题及研究

今天的世界是一个高度发达的世界,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的提高,然而人们却注意到生态环境的风险也在不断降临到我们身边。近年来,百年不遇的降水几乎年年发生,7级以上地震频繁出现,本该是水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连年大旱,突破极限的高温和极寒覆盖全球,地球上最发达的国家美国也抵御不住飓风海啸的侵袭损失惨重等等,这些原本奇特的生态灾难已经屡见不鲜。总而言之,生态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愈演愈烈之势。正如德国社会学家贝尔在《风险社会》一书中所描述的那样,我们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风险威胁的潜在阶段已经接近尾声,不可见的危险正在变得可见。

面对这些灾难性后果,人们不禁反思,是地球自主进入了风险模式,还是我们人类的行为造成了这些灾难性的后果?为什么人类文明越发达,而我们的社会就会愈加充满风险呢?是人类最终战胜大自然,还是大自然的疯狂报复将颠覆人类呢?或者说,我们能否在困境中突围,走出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呢?

在近百年来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环境问题的频发,学术界对生态环境的研究,早就突破了自然科学的范围,逐渐地转移到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与人的行为关系上来,也产生了环境社会学、环境政治学、政治地理学等这些交叉学科。学者们的观点也不尽相同,有悲哀认为尽管人类掌握着发达科技,但仍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避免不了风险,将被风险吞噬的;也有的乐观地认为人类是宇宙的中心,是万物之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能解决任何问题,包括我们现在面临的这些生态环境问题。有的关注的是在生态环境问题出现后,社会组织的反应和解决办法;有的关注的是在生态环境压力下,人的行为方式的改变;还有的极端环保主义者,提倡生态中心论,甚至使用暴力的手段,反对人对生态环境的任何改造等。

这些理论不论悲观还是乐观,都是将人和自然分割开来,作为一个系统中的两个重要因素,所研究的是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和互动机制。而我们道教在这个问题的看法上有着独特的视角,在这一方面,被公认为人类文明之杰出成果的老子《道德经》,毫无疑问可以为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有价值的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我们人类也可以从中获得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智慧和启示。

二、老子思想中的生态环境保护观点

被尊为道祖的老子,其主要思想都集中体现在《道德经》这部国学经典著作当中,短短的五千言中,蕴含了治国、治兵、安民、修身、养生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毫不夸张地说,现在几乎所有学科都能从中吸取自己所需要的养分,生态环境保护也自然蕴含其中。本文主要探讨的生态环境问题,说到底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尽管老子所说的自然、天地、万物等词语和我们今天说的自然、环境、生态等词语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两者还是有着高度的契合性。那么老子是怎样看待人和自然关系的呢?

第一,从本体论上来看,万物同源,天人一体。我们都知道,道教是以道立教的宗教,得道是道教徒最崇高的追求。那么什么是道呢?老子认为:道是一切事物的本源,先天地生,为天地之母。宇宙万物都是道所化生,所以说:道者,万物之奥也。《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原来,我们所看见的天地万物与我们人类是同一个本源,所谓万物同源或天人同源也。

人是自然界即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的一切行为都应当顺应自然(即遵循自然规律)。这一思想,便是老子的天人和谐思想。纵观历史,可以说最早、最系统地提出顺应自然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就是老子。所谓天人和谐,实际上就是天人一体(或天人合一)在老子看来,天地万物本来就是同一起源的,那么它们之间应该是个整体的关系,不能孤立地来看,也不存在谁战胜谁的问题。即要求人与天地(自然界)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而不是人与天地(自然界)相分离,甚至于相对立。人类只有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性,并在与自然相处时顺应和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二,道法自然是人和万物都要遵循的客观规律。《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说: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从这一段话中,我们不难明白:世界是由道、天、地、人共同组成的一个整体。因此,人类要尊重天地(自然界),千万不要以为自己作为万物之灵就可以妄自尊大。要明白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人类只是其中的成员之一,并位居天地之后,四大之末。第二十三章说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狂风暴雨即使再猛烈也不过一天,甚至说天地如果不顺应自然,都不能长久存在下去,何况人呢?所以,我们要清醒地明白: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只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只有人明白自己的定位,对自然存在敬畏之心,才能自发地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老子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是道生长滋养了万物,人尽管是万物之灵长,尽管可能对万物的发展变化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那不过顺自然而为,又有什么资格去主宰和决定万物的命运呢?

第三,无为、不争是人面对自然万物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无为是老子的核心概念之一。什么是无为呢?有人说就是无所作为,任由世界自生自灭,说明了道家和道教思想的消极和避世的一面。而著名科学家李约瑟把这种行为方式解释为抑制违反自然的行动。 让我们回到老子的原文来理解无为的真正含义。《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很明显,这里老子强调的是要辅助万物回归自然、返于淳朴,而不是不干涉主义或极端的环境保护主义。无为的思想在其他地方也多次被提到,如第三章:为无为,则无不治。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上下文联系,可以看出老子的思想是一致的,还是强调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把握住万物演化的自然规律,然后辅助其自动回归本体,回归大道,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

不争也是老子给予很高评价的行为方式,老子甚至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处下不争是水的自然状态,也是道的主要特征之一。所以上善若水,为而不争成为道教所崇尚的行为法则。宋代朱熹说:老子心最毒,不与人争者,乃所以深争之也。这句话流传很广,也让人们造成对老子的误解。实际上老子的不争,是提倡人们达到的某种境界,是道的具体体现,而不是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是为争而争,而是把人和自然万物真正当作和谐统一的系统,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根本不存在争。中国儒家学派的荀子提倡人定胜天,西方的科技主义者试图以科技战胜自然,这些都是在与生态环境做斗争,结果显而易见,自然界的报复也接踵而至,人们也深受其害。而道祖老子崇尚的无为不争,就是要告诉人们行为一定要把握住万物的自然规律,不能以自己的一己之私,向自然过度争夺索取,也不是为与人争而采取的临时策略。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我自己致虚守静,看着万物在遵循着其自然规律的发展,回归到大道,又何必与它相争呢?

第四,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人利用环境时应当保持的良好心态,也可以说是老子的生态价值观。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改造和利用,根本上是满足自己的生存欲望和生活需要,但是人们的欲望如果不加限制,对自己的生活不知足,对自然的索取、开发也就会得陇望蜀无限扩大。如生活中有些人,开上了汽车还不够,还要开耗油大、效率高的豪车,结果加重了大气污染;有了好的饮食还不满足,还要去猎珍猎奇吃野味,结果造成了大量的物种灭绝;为了挣钱,就在食品里随意添加各种添加剂,结果损害了社会公众的健康。这些反面现象的出现,正是因为人们有了过多的、超出实际的欲望,而最后受害的也是人自己。

那么老子的智慧,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道教从来不主张禁欲,也不否认人的生存和生活需要的正当性。但是道教反对的是毫无节制的奢华生活方式和不珍惜世界万物、恣意妄为的贪欲。所以老子提出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主张。面对物质生活的诱惑,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过多的追求物质生活,不但破坏了自然的和谐,而且对人的本身更无益处。对修道之人讲可能是失去了本真,对一般人来说可能是过多的物质享受则损害了身心健康,是得不偿失的事。所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去掉这些过度、奢侈、极端的东西,回归本真。同时老子把慈和俭都作为三宝之一。在他看来,人应该慈心于万物,爱惜自然,不要去破坏它本身的自然。而对自己而言,应当提倡俭,也就是今天我们说的节约的精神,只有节制自己的欲望和野心,顺应自然而为,人在利用环境时才会得到快乐。所以在老子看来,一个不知足的人,不管他取得多大成就,仍然还是一个不幸福的人。

第五,福祸相依、物极必反的辩证思想看待世界有助于科学发展。德国哲学家赫伯特 width:600px;">

以上就是黄信阳:老子万物一体思想视野下的人与自然共的全部内容。更多道教文化资讯,请关注玄门道教|符咒大全道教文化资讯频道!(http://www.tkpao.com/fuzhou/daojiaowenhua/6469.html)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