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陈垣先生著《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为南宋、金、元时代黄河流域道派史研究的开山之作,造惠后学不止一端。其中许多资料,也有部分观点,为后来者所引用。学术史是前进的,当年陈垣先生受到资料之限,对于许多具体情形无法一一详细研究,是无法避免的局限。到了卿希泰先生主编的《中国道教史》,便补充了诸多的资料,显得更加丰满。然而,有一个教派,即当年陈先生所叙的太乙道教,本来便资料不多,《中国道教史》第3卷所根据者,似也无大的增加。盖既有文献包括当时文人所撰碑文、墓志、行状等等,大抵陈先生即已搜索殆尽。古人云:礼失而求诸野。恐怕我们应当加一句:文失亦可求诸野。这里的野,是指民间存留的各类仪礼、宗教文疏、民俗传承、俗话、画卷、器具等等。它们在民间留存,长期沿袭不替,保留着其形成时的一些文化信息,只要细加爬梳董理,仍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出原型的若干元素。就道教史的研究而言,在民间道士中长期流传的科仪,就非常值得注意。这些科仪,常常与民间的风俗混合在一起,代代相传,而因为道门对于科仪有特殊的信仰与敬畏,师徒相传时,尽可能不走样,以免冥考,所以保留的文化信息极为稳固。因为常在民间流传,多由所谓的散居道士保管抄录,所以不一定能入于《道藏》,甚至很难入于研究者之眼,不能不令人扼腕长叹。本人长期从事道教法术、科仪的研究,经多年寻觅,获得一本《蓬壶炼度科》,一看之下,竟然是太乙教所用的科本,原编者便是太乙教创立者萧抱珍(按:张天师序称萧抱真)!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获得的是迄今为止唯一发现的太乙教科仪本,真是喜出望外。
该科仪,可以补上太乙道留存文献的不足,而且可以据之推测太乙教法的某些特点,包括其信仰的神系等等,确乎弥足珍贵。
一、蓬壶炼的来历
现在所说的《蓬壶炼度科》,简称为蓬壶炼,实际上已经有人谈起过。如已故闵智亭道长在《道教仪范》一书中便提到各地流传的炼度仪,其中有蓬壶炼,但未详说。查蓬壶炼,在上海等地区也曾经有过传播,但上世纪50年代后已不见施行,现在所知,目前主要流传于江苏省的南通地区。我所获得的科本,便来自于南通。先是2007年在上海道学院授课,结识江苏徐州来的学员李宣瑜,询及蓬壶炼时,他便自告奋勇,愿帮忙向南通地区的道长借取。不久后,小李即持来此书,遂复印一本,然后将原书归还。
该书题《蓬壶炼度科》,上有兴国道观字样,翻开后见加盖有南通市兴国道观圆形公章。有题字:《太上蓬壶炼度津济法食真科》,太乙三元西山萧抱珍纂辑,正乙嗣教贵溪张与材鉴定,太乙嗣教南昌李居寿集注。内页又有敕封皇坛守位都督兼理玉清内相窦鸾正蓬壶炼度科,教下弟子盛传能敬录,上下册前都有嘉庆己丑春吉,窦天尊鉴定、弟子盛传能敬录,同治丁卯一阳月刊刻,云津室藏板等字样。据此,该书确为太乙教科本无疑。而《太上蓬壶炼度津济法食真科》乃其全称,蓬壶炼乃道门习称。据抄录者重道子陈济煌道长所撰《后记》称:
太上蓬壶津济炼度法食,是南通地区广泛供颂的食科,由于历史原因,原有刻版本已经失传,仅存手抄本,奈经多次传抄,错别字有数十个。且符箓、内功、手诀、默咒、手印,均没有完整地保留下来。
道末自来道观后,心愿要抄写一部完整的蓬壶食科,留于后人,津济群生,超度亡灵,早登仙界。苦于资料甚微,幸得王理建道友家藏有清嘉庆乙丑(1805)刻版本,但又断章缺页,虽然参照多种手抄本,终难完善。丁丑年冬应邀去启东吕四(泗)察看三清殿,幸得清嘉庆乙丑刻版本,吕四云程道院抄录完整的手抄本复印件,对原序、编纂、鉴定、批准的名单均有记载,为此,商借一本与王理建道友的原刻版本对照抄写。同时将市区各宫观广泛供颂之阴阳造化章段也抄入本食科。为使道友更清楚了解三十八代天师、太乙掌教,在本食科上册作了简介。
如此,则目前所见抄本,系嘉庆己丑(按:嘉庆未见己丑年,当系后人抄录时讹误,或竟系乙丑之误,嘉庆乙丑为公元1805年)春天窦鸾鉴定,由盛传能抄录。窦鸾不知何许人,据其职衔,似原系一道士,有弟子盛传能,但窦羽化后被奉为皇坛都督玉清内相等仙职。盖从宋代起,五雷正法中颇有称神将为都督的,所谓皇坛都督云云,当系后人追尊。称窦鸾为玉清内相,也系信众或径系其弟子所尊奉。窦鸾及盛传能等人、事,当进一步觅取资料勾沉。所谓鉴定云者,系校勘一类工作,其中有无添加,不敢肯定。萧抱珍生活于金代,而书上所称的李居寿生活于元代,至清嘉庆已达数百年,科本一直传承,自然也免不了对于传抄错讹加以订正,所以要说这一本子绝对是萧抱珍当年原本,恐怕不敢下此断语。但要说它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面貌,则似尚可肯定。
那么,当年萧抱珍又是如何编定此仪的呢?
据元代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应太乙教当时的教主李居寿之请而撰写的序(科本上称蓬壶炼度真科原序)云:
今有西山掌教萧炼师,自幼赋性聪明,钦崇天道,皈依元门。已后编修道藏诸经,校正鲁鱼亥豕之讹,惟见蓬壶法食之科,内中之精微奥蕴,非寻常所可习学焉。故而精加考核,检补其阙,纂辑其讹,使后学者易于参而明之矣。具请序于予。予敬而阅之,考其源流,始自后汉诸葛武侯之起也。为南镇[征]班师泸水之间,忽见愁云迷野,怨雾横江,三军难以前渡矣。是以叩其风俗,而禳之致祭之仪于理欠安。所以复演一法,取面造之,谓之馒首。次及祭典之仪。俟更深之际,立坛行法,咒水书符,扬旙而召之,赍文而叹之。及其祭后,果然天朗气清,渡之秋毫无患矣。后有嵩山寇公谦之,遂述其事,又合参句容葛翁孝先灵宝祭炼之旨,著成科仪,而普相传授,施行于世已久焉。近至吾宗,有天眷太乙观掌教萧公抱真[珍]者,复检道藏三元之术,五灵之法,及陇西萨翁符咒之秘,增订而纂成全集,名之曰太上蓬壶炼度津济法食真科。太者,大也,上者,尊也,蓬壶者,身内祖宫之境界,炼度者,凝神炼己以度人也,津者筏也,济者渡也,法食者,变化一粒如山之谓,而能善济大地群生之故耳。如此之妙理岂非真科乎?通篇豁达,一炁圆明,回黄抱紫,出青入玄,诚大道之丹书,全真之妙谛也。烛幽关为光明法界,度苦海作清净莲池。故此科者放之即弥六合,卷之即退藏于密,有益于身心幽显,岂小补哉?
如此,知呈示张天师请序的,是元代太乙教的掌教萧炼师。按太乙教掌教例改姓萧,故称为萧炼师,而此时的萧炼师,查其原名,在科本上写明是李居寿。李居寿,依太乙教掌教例,法号为萧居寿。据王恽《秋涧集》卷47《太一五祖演化真常真人行状》,本姓李,字伯仁,道号淳然子。13岁时拜太乙教四祖萧辅道为师,不久度为道士。元宪宗戊戌年(1238)随萧辅道见到后来成为皇帝的忽必烈,被推荐为第五代嗣教。当年萧辅道羽化,他即嗣为五祖。据张与材序后签署日期,为元贞四年仲冬,当公元1297年。而科仪的编者,则是金天眷年间太乙教的创教人萧抱珍。他所依据的,是《道藏》中所载的三元之术、五灵之法,又参考了句容葛仙翁的灵宝祭炼之法,加上陇西萨守坚的符咒,是一综合的科仪文本。而张与材述祭炼起于诸葛亮南征(按:原文作南镇,系南征之误,南征孟获,为诸葛亮的用兵大事之一,镇字误,或是抄录所致)渡泸水云云,则不见于现存其他的炼度文本,可能是萧抱珍一系为了表现自己法有所自、与其他各派不相混而做的解释。盖查现存的各种炼度科仪,或者不谈其渊源,而一旦谈起,大多数都溯及葛玄。比张与材生活时代略早的郑所南,便称此系葛仙翁祭鬼之法,而他将自己的论著称为《太极祭炼内法》,更是申明其法即出于灵宝,因为所谓太极云云,正是从葛玄太极左仙翁这一仙职而来。关键之点在于,萧抱珍编制此科仪,除了一般的采自灵宝之外,还有所谓三元之术、五灵之法,以及萨守坚的符咒,而三元五灵,正是他这一派的特点。对此后边还会再详考。
大家在看
文章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