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玄门道教|符咒大全 >> 道教文化 >> 浏览文章

张继禹道长:修心与体道

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发布时间: 2016-09-18   文章来源:www.tkpao.com/fuzhou/

道教历来重视修心,认为修心乃是明道的枢纽。太上道祖在《道德经》中强调致虚守静才是归根复命的宗本,正是点出了明道在修心的玄奥。萧天石先生曾说:虚极静笃,系心学与性学之本,为作圣功夫,亦为神化功夫 。关于修心以明道的具体行持,南华真人在《庄子人间世》中提出心斋的修道方法进行了阐述。他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由南华真人心斋所揭示的修心在明道的功夫,不仅成为道门修心澄心以体道明道的理论基础,更为后来的修道者所奉行与阐扬。

也就是说,明道在修心不仅是老庄之学的枢要,也是道教正一与全真两大道派的修道总纲。正一嗣汉三十代天师虚靖真人在《虚靖真君语录心说》中云:夫心者,万法之宗,九窍之主,生死之本,善恶之源,与天地而并生,为神明之主宰。或曰真君,以其帅长于一体也;或曰真常,以其越古今而不坏也;或曰真如,以其寂然而不动也。用之则弥满六虚,废之则莫知其所。其大无外,则宇宙在其间,而与太虚同体矣;其小无内,则入秋毫之末,而不可以象求矣。此所谓我之本心,而空劫以前本来之自己也。然则果何物哉?窈兮冥,恍兮惚,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强名曰道,强名曰神,强名曰心,如此而已。由是观之,岂不大乎?岂不贵乎?

全真祖师王重阳真人在《重阳立教十五论》中说:凡论心之道,若常湛然,其心不动,昏昏默默,不见万物,冥冥杳杳,不内不外,无丝毫念想,此是定心,不可降也。若随境生心,颠颠倒倒,寻头觅尾,此名乱心也,速当剪除,不可纵放,败坏道德,损失性命。住行坐卧,常勤降心,闻见知觉,为病患矣。 并在答马丹阳真人问:如何是复命归根曰静时说:只要心不逐物去,不染不著,心定意不散、神不昧,便是归根。马丹阳真人在《丹阳神光灿》也说:舍家学道,争奈心魔。心若死灰,自是精神冲和,真心无染无著。起慈心,更没偏颇;心念善,道皆因心造,超越娑婆。

而在《太上老君内观经》这一部重要的道门经典中,更是直接将修道归结为修心。太上道祖在经中说: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情,变化不测,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则为神明,所谓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则修心也;教人修心,则修道也。道虽弥纶天地,通神群生,但体现在人的生命中就是心。这也是太上视修道即为修心的理据所在。太上还说道:道不可见,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则道废,道废则生亡,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羽化神仙。人不能保者,以其不内观于心故也。内观不遗,生道常存。 也就是说,大道虽然无声无形,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但我们只要用心体察生命本身的节奏就能发现她。常人不能明瞭大道而保身长存,就是因为没有细心观照生命的本体心的奥妙。得道之人能够与道合真而长生久视,就是因为向内深入体认了心的节奏与变化,通达了生命的奥秘。

祖师们的垂教诠言,为后来者踏上修道之路指明了方向。不仅深入探究明道在修心的根本宗趣,更为后来者踏上修道之路指明了方向。对于今天的学道修道者来说更有其现实的必要与意义。那么,如何才能完整体认到心的微妙节奏和无穷奥秘呢?下面我们将从慈心以入道、正心以达道、静心以归道、真心以会道、虚心以合道五个方面分别展开疏理与论述,以期希望沿着修心的道路来认识大道的秘奥。

一、慈心以入道

太上说:夫慈,故能勇。学道、修道首先就要让自己葆有一颗慈爱之心。慈故能勇。慈故能柔,柔故能和,和故能勇。慈爱的心是柔和的,慈爱的人才可以勇往无前。只有保持一颗柔和的心,学道之人才能接近、契入那不可思议的大道。太上道祖曾这样形容大道的运行: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河上公注说:至柔者水也,至坚者金石也。水能贯坚入刚,无所不通。 河上公取象于水来比喻大道。道像水一样至柔,但却能贯通天下的至坚金石之物;道像水一样无为,却能含容养育天下的群生。学道之人体会大道之奥,就要在艰难的修行历程中常常保持心地的柔和,才能无所畏惧,才能与道相应,才能坚定恒久。黄元吉先生告诫后学:自下手以至丹成,无不当冥心内运,专气致柔。盖丹乃太和一气炼成,修道者当以谦和处之,苟稍有粗豪,即动凡火,为道害矣。 可以说,在整个修道过程中,柔和都是贯彻始终的。修道之难,就在于学修者时常会因争强好胜,而丢失柔和的心态,落入强梁的心绪中。因此,太上有强梁者不得其死的教诫。

要保持心地的柔和,则需要在平常生活中积功累德,慈心于物。因此,太上在《感应篇》中教导世人: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其实,不论是立一千三百善还是立三百善,其数量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在积累善行的过程中,在心地播撒慈爱柔和的种子,在心地培植慈爱柔和的力量,以期为日后结出硕硕的果实铺平道路。

有慈才有仁。一颗慈仁之心,是学道者入道的前提。濂溪先生周敦颐的窗前春草滋长,从不剪除。总有人问这是为何?他回答说:与自家意思一般。 所谓与自家意思一般,也就是与本有的一颗仁心生机一般,因此让周敦颐温暖地爱着身边的一草一木,并深深地体会到充盈在野草中的天地生生之意。也正是在这份温暖的爱意中,他没有将窗前野草视为异己之物,而是心生爱惜,将其视为自家生命的一部分,不忍心剪除。尽管这些野草在很多人眼中不过是多余的碍眼之物,但以慈心生命的情怀来观照则是全然不同的。

从这则故事可以看出,学道者慈心接物,并不仅仅是为了帮助他人或他物,同时也是为了涵养自家的真实生命。在对天地万物的爱惜与不忍中,他们认识到了天地化育万物的大德,也体会到了天地万物,本吾一体的实情。宋儒大程子(程颢)将之概括为一种仁者浑然与物同体的境界。他说:医书言手足痿庳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自与己不相干,如手足不仁,气已不贯,皆不属己。 大程子将仁看作气之贯通,将不仁视为气已不贯。不仁之至,手足都不属于自己;若夫至仁,则天地为一身,而天地间品物万形为四肢百体。道门常言:人身为一小宇宙,宇宙为一大人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其中的要妙就在体仁。故《易经乾卦文言传》言:君子体仁足以长人。

南华真人说: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 学道之人知天下万物同一和气,故以慈仁之心为进道之玄钥。他们在追求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中,逐渐消除了人我之间、物我之间的隔阂与对立,渐入浑然与物同体的仁者之域。就在这种与物同体的历程中,学道者方才得入众妙之门,真正地踏上修道之正途。

净明祖师刘玉真先生就说:至道不烦,只是以善化恶,以阳制阴,收万归三,收三归一,錬消阴滓,身净自然化生。每见后天之法,不曾究竟得一个大本领,搬出许多枝梢花叶,徒为已墮之魂重添许多妄想。净明先天之学,只要了得核中有个仁,仁中有一点生意,藏入土中,春气才动,根生干长,都出自然。 玉真先生判摄先天之学与后天之法的准绳就在于是否抓住了根本。他认为修道的根本在了得核中有个仁,仁中有点生意。只要抓住了这个根本,春气才动,根生干长,都出自然。否则,终究是在枝梢花叶上簸弄精神,徒劳无功。玉真先生明确地点出修道之本在于拥有一颗慈仁之心。慈心以体仁,就是要在心源根本处做工夫,身净自然化生。只要立住了这个根本,修道才能上路。才有了一体皆爱的大胸怀。

二、正心以达道

如果说慈心才能入道,那么正心才能达道。《道藏》列正一部经典以通贯三洞全藏,凸显了正在修道中的重要地位。《正一盟威经》中说:正以治邪,一以统万,令得还真。《正一修真略仪》说:由心而正,心正则精神不亏,与我为一。《道法心传》则说:道应不远在人心,不必千山万水寻。道欲正心方始得,纯阳不染一些阴。

正一经典强调正心,其实是有鉴于心之易邪。丹家常用汞来形容心,就是因为心出入无时,流转不定。太上在《内观经》中这样形容心神的变化:心则神也,变化不测,无定形也。其神也,非青非白,非赤非黄,非大非小,非短非长,非曲非直,非柔非刚,非厚非薄,非圆非方,变化莫测,混合阴阳。大包天地,细入毫芒。心之变化莫测、难以捉摸,但心又是一身之主,百神之帅,是主宰生命变化的君主之官。太上又说:人之难状,惟在于心。心若清净,则万祸不生。所以流浪生死,沉沦恶道,皆由心来。可以说,人的祸福吉凶,都是由心主导决定的。天师岐伯也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五藏六府)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 在古人看来,只要君主正位,自然上下一体,百官奉职,物阜民康,欣乐太平。这是从王道政治的角度形容心作为君主之官的主宰作用。宋儒范浚在《心箴》中说:君子存诚,克念克敬。天君泰然,百体从令。此处的天君指的就是心。在范浚看来,只要心君正位泰然,自然气血通流,腠理固密,四肢百骸,各有条理。这是从养生学的角度形容心君在身体中的主宰作用。其实,心君在整个修道体系中也处于主宰地位。因此,如何让心君正位就成了修道路上的关键环节。

心君正位也就是正心。太上说:正心,使不邪也。他又指出:制之则正,放之则狂。清净则正,浊躁则亡。故正心既要去狂躁,根本则是要在制邪。

有人问清微祖师李少微真人:制邪之道如何?李真人答说但修己以正。子不闻花月之妖不敢见梁公。正人君子,鬼神之惧犹且如此,何况行道法之士乎? 花月之妖不敢见梁公是一则关于大唐名臣狄仁杰的故事。花月之妖指武三思的妓人素娥,梁公指狄仁杰。一次,武三思在家中宴请狄仁杰,席间让素娥献艺,结果素娥不知所踪。后来才得知素娥是一花月之妖,见狄仁杰一身正气,以至于不敢相见而逃匿。王惟一先生作诗赞云:祖师立法在心中,心法才通万法通。以正制邪邪自伏,方知花月惧梁公。 外邪能犯人,归根结底是人正气不足所致。古人常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又说:一切邪犯者,皆是神失守位故也。此谓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可见,正气存内,自然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制邪之道贵在正己,己一正,无所不正。

正己须依戒行。故太上在《内观经》中说:心者,禁也。一身之主,禁制形神,使不邪也。白玉蟾真人在《道法九要》中说:夫行持者,行之以道法,持之以禁戒。明其二字端的方可以行持。先学守戒持斋,神明自然辅佐。萨真人云:道法于身不等闲,思量戒行彻心寒。千年铁树开花易,一入酆都出世难。岂不闻真人烧狞神庙,其神暗随左右,经一十二载,真人未尝有纤毫犯戒,其神皈降为辅将。真人若一犯戒,其神报仇必矣。萨守坚真人十二年没有丝毫犯戒,其戒行之精严与心地之洁净可想而知。行道之士要深造以道,邪妄不侵,首先就要在戒行上立定脚跟。

王惟一先生在《道法心传》中说:夫行持道法,先当受持十戒。日用常行,无所亏欠。更能济贫救苦,积功累行,自然感动天地,神钦鬼伏,坐役雷霆,呼风召雨。今有一等后学,不持戒律,不辨邪正,执文泥象,胡思乱想。偶然一时之灵,便已自满,更不究竟所灵者是个甚么,以致以邪召邪,以鬼召鬼。 他在《行持戒行图》中还列出了行道之士应当奉行的十条道戒:一守忠孝,二行仁义,三不杀,四不盗,五不淫,六不贪,七不妒,八不嗔,九不诅,十不傲。

行道之人依戒行以正心,在日用伦常中坦坦荡荡,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自然正气存身,鬼神钦服。否则,满腔杂妄,道将何存?最终难免承受以邪召邪,以鬼召鬼的恶果。

黄元吉先生说:夫以天与人同此一气者也,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如谷应声,如月照影,自然感召,不必有心为之。 孟子说: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 ,这恰是正心工夫结出的丰硕果实,也是行道之人正心以达道的明证。

以上就是张继禹道长:修心与体道的全部内容。更多道教文化资讯,请关注玄门道教|符咒大全道教文化资讯频道!(http://www.tkpao.com/fuzhou/daojiaowenhua/5812.html)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图文阅读